APP下载

永远的土墓建筑

2019-10-21张来灿王宏雁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9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现代生态环境

张来灿 王宏雁

摘 要:土墓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因其极好的自然生态特征和人文传承,在今天现代化转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意义。

关键词:土墓;建筑;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现代

0.引子

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放大人的能力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造成日益严重的危机,节能、低碳越来越紧迫,社会文化的冲突越来越尖锐,作为应对之道,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主题,社会各个层面都在重新思考人类自己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的生和死必然是绕不开的话题,由此所引发的建筑首当其中,本文对土墓进行探讨。

1.0 土墓

由于普及性和大量性,随宜而得的土和木成为土墓的决定性材料。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棺木盛殓、培土成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土墓建筑,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最为突出。

1.1土墓

我国的中原地区,由于农业成熟较早,在长时期依赖土地及其附属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土葬形式:用棺木盛殓,放进提前挖好的墓穴里,然后填土掩埋,并封土成坟。

土葬是人類适应由游牧渔猎向农业聚落生活转变的必然形式,这种形式将人与所依靠的土地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依靠农业的中原地区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并深深地影响着周边极其广大的地区。

土墓所用材料就是脚下的泥土及其生长出来的树木,当其成为坟墓时它就是建筑材料,当其化作土壤、泥炭、岩土时,它就是大地。隆起的坟墓,由于土质疏松,一般在葬后第二年即有草木之籽发芽生长,用不了几年就草木覆盖,和远山近水融为一体,几无人造之痕迹,在茂盛葱郁的草木之中,尤其是那些连绵成片的墓地,一般常常成为虫蛇鸟兽出没的场所。地下棺木常常仅容一人,就像一叶小舟,千百年之后,承载其主人消失在茫茫大地之中。

1.2建筑意义

土墓建筑极力营造安静的建筑内部环境,并把对安静的追求延伸至外部环境中。在土地之中,安静讲求地质稳定,便于棺木存放,但并不追求土壤密实,因此,常常浅埋,甚至浮厝,在日复一日地风吹雨淋中,泥土极易潮湿加快生物侵袭将土墓整个融入大地。在土地之外,因为客观世界的嘈杂,安静并不追求寂静无声,而更看重永恒,看重花草树木四季轮回,看重虫蛇鸟兽自在生活,看重高山大川永远如此。土墓作为一个建筑类型,在遮风挡雨的同时,极力表达自己的意义:人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短暂;有生便有死,但人生的意义是永恒的,回归大地就能永生。

2.0永恒性

作为一种存在,土墓不是孤伶的,它来自泥土必归于大地,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循环不已。

2.1生态

万物在共生共存和互相作用互相转化中形成的一种长久稳定的生态,按照今天的看法,大地上原本并没有人,后来出现了人,且不说,在这个极其漫长的时间里,土地埋葬了无以计数大量的人,然而人们极少看到万年以上的骸骨,即使在农业出现以后的一万年左右时间里,那些千年的墓葬也是少之又少,而那些上百年的墓葬也极易被人们淡忘。毫无疑问,那些棺材及骸骨化作了泥土、草木、空气在天地之间循环,化作自然成为永恒。

2.2人文

人生可分为生与死两个阶段,二者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都极其重要,不可偏颇,如果轻视生,则人类社会在实践上没有发展的可能,如果轻视死,就不会有道义的传承,必然道德沦丧。因此,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十分重视身后之事,特别是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无一例外地重视土葬,并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和普及逐渐占据着主流地位。可以这样认为,大地上的古墓就如同人生的坐标一直左右着后世人们的言行,使得人类的道德规范一直稳定延续,因此,大量性的土墓一直伴随在人类的身边。

3.0过程性

土墓作为纪念性建筑,牵涉千家万户,深深影响着当时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却总是那样润物无声。

3.1社会文化

相比一般的建筑,土墓具有更强的地区特征,非常稳定地凝固了当地的文化习俗、行为习惯,并以这种形式来塑造后来的人,使当地的人们具有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形成极强的凝聚力。每到祭祀之日,人们自发地从各地走向自家的土墓,在墓前跪下,叩首,泪流不止,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上再没有像土墓这样更让人魂牵梦绕的建筑,比起高大建筑的天际线,在地平线上隆起如此简单的曲线更加意蕴深厚,感人至深。

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为了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为人生寻找一块休养生息之地,特别是生命陨落之后的一块安葬之地,中原的人们随天应地,辨风向,查水源,对环境进行深刻的勘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环境观念,并且祭天祀地,尊祖宗,知礼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主流文化。中原地区所有的观念集中而突出地体现在墓葬上,伴随着大量性的土墓,中原文化得以实实在在地广泛传播。

3.2环境保护

虽然在某些领域今天的现代化程度很高,但还谈不上全面,离完善更是遥远,不仅不能解决人间的一切问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俱来地对动植物、物质能源的极尽利用,不仅危害了环境,还产生了深刻的社会、气候等危机。就墓葬而言,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新形式,却常常顾此失彼,从而无一不暴露出新的缺陷。因科技而兴盛起来的火葬,一般认为可以节约、保护耕地,但由于这种观点是和毁林毁草造地同出一辙,都是建立在对土地过度利用的基础上,不仅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还要消耗能源进一步污染环境,更让人们难以接受的是,这种快速消灭人体的方式伤害了人们的感情,破坏了传统文化,造成了人生的堕落。而最为标新立异的太空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本为追求长久,期望永悬太空,但随着太空垃圾的大量聚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于是在瞬时和永久之间,开始重新探索出现的花葬之类,又因将人视为垃圾肥料、污损人的尊严而遭到诟病。

4.人们的期望

地球上有万万年的泥炭、石油、化石,却从未有哪怕仅仅万年的尸骸,世上不乏煞费苦心者经营了像金字塔那样存世几千年的墓葬,但能够完好保存百年者寥寥。一般土葬之墓,其耐久性不过百年。百年之始,人生最难以忘怀的父子、祖孙之情就在这段时间之内维系着,百年之后,后世子孙常常难以名之,百年古墓即完全由风雨看护。生命陨落,托身于大地,很快就会化为风土,虽人人皆知,但那些仅仅为了土葬而走向极端的例子自古不绝,因此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生命绚烂固然重要,但获得最后的静美同样不可小觑。

5.结论

现代化短短百年,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环境恶化、信仰沦丧等现代病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但目前人类还没有更好的发展方式来代替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墓葬方式一直困扰着人们。在尊重自然、人文关怀时,建筑需要与花草树木、虫蛇鸟兽融洽相处,需要营造出安静永恒的氛围,在整个使用过程中,需要环境友好的材料,需要倾注社会的关注和文化的呵护,而作为建筑的墓葬,还需要张扬人生的意义,需要营造走近、亲近并进行缅怀吊唁的场所,世上没有哪一种建筑像土墓这样表现得如此突出,又如此深切。

所有的建筑都有变成垃圾的过程,只有土墓从不会成为垃圾,一经使用就开始了自然化的过程,因此土墓又是超越建筑的。土墓经过现代科技打造之后所形成的土墓建筑,其非同寻常的简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毁坏环境、冲击文化、撕裂社会、打破生态、阻断人文的现象,完全简约的现代墓葬表现更甚,而土墓就如同那原始的山洞一样,虽然简陋,但情感朴实丰富、意蕴深切厚实。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4

[2](法)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3

作者简介:

张来灿男,1968年3月生,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讲师、硕士。

二作:王宏雁女,1970年10月生,辉县市规划局科长、硕士。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现代生态环境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六曜与日本文化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