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2016-12-13刘从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灵光

刘从蓉

摘   要:瓦尔特·本雅明,第一个敏锐地观察到摄影的“机械复制”将使人类的知觉与文化面临重大变化,极其深刻地预见了我们当今的影像时代。艺术品的可机械复制性改变了传统艺术的特性,而机械复制性加大了艺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使得审美日益趋向大众化。摄影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问题,摄影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灵光”;机械复制;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058-01

瓦尔特·本雅明,在二十世纪前期通过对当代艺术及其赖以生存的当代社会的考察,第一个敏锐地观察到摄影的“机械复制”将使人类的知觉与文化面临重大变化,他预言摄影作为“新的媒体”将把文化带入现代乃至后现代,后现代必然崛起,他极其深刻地预见了我们当今的影像时代。

《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艺术哲学与历史哲学的重要作品,可以说是摄影自1839年诞生以来西方摄影理论的经典。本雅明在两篇文章中以其惯常的散文风格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和影像的解构,把摄影的特质与社会和艺术观念的深刻变革联系在一起。摄影对他而言,不仅仅是图像如何改变世界局部的问题,而是世界的一些局部在摄影来临之时如何深层导引艺术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

在摄影小史中,“灵光”只是对摄影黄金时期的照片分析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早期的人像充满了灵光,是因为当时的摄影技术还不足以淹没摄影师和摄影对象。”“早期的铜板感光度偏低,必须长时间曝光于户外,也因此拍照者必须尽可能将人物安排在一个不受干扰可以放心曝光的地方。”“曝光的过程使得被拍者并非活出了留影的瞬间之外,是活入其中了。在长时间曝光过程里他们仿佛进到影像里头定居了。”“早期的人像,有一道灵光环绕他们,如一种灵媒物,潜入他们的眼神中,使他们有充实与安定感。”此时肖像照片上的人物充满宁静祥和,此时的光与影仍然是真实世界的显现。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里本雅明为“灵光”(aura)下了一个晦涩而优美的定义:“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本雅明借自然事物的“灵光”为“灵光”定义。弧线、明暗、投影都是独一无二的,她们是真实事物的独特显现。“灵光”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时空层,是遥远的物象绝无仅有地做出无法再贴近的显现,是自然的光晕在生息,她见证着时光流逝的痕迹,遥远而神秘。

环绕四周的景物,浑然不觉的细节和情绪被静置下来得以保留,碘化银覆盖在铜板或胶片上,各种参数的试验和设定,暗箱的曝光……技术的脚步不会停止,在科学和审美之间,科学的严谨质朴和审美的重叠与意义似乎是永远并存的矛盾。

当家庭相册开始流行,迎向灵光消失的那个时代,本雅明认为摄影的品味也急速降低了。他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接受带来的变革。他对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开始系统的思考,“机械复制”构成了本雅明的核心概念。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就是可以复制的。从浇铸、制模制作青铜器陶器,从木刻的产生、版画的机械复制,印刷术摄影术各类复制不断演进,机械复制将改变艺术存在形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

一方面艺术品的可机械复制性改变了传统艺术的特性。本雅明认为艺术表现出了鲜明的技术复制的现代性,摄影记录“已发生的事”也就是过去时的“此时此刻”。“即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刻性。”机械复制性、摄影的底片、底片的复制品使得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灵光”,即能够体现独一无二的存在消失了。灵光和复制不可同存,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的产生给人“世物皆同的感觉”。艺术在现代生产技术下发生了质变。

另一方面,机械复制性加大了艺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使得审美日益趋向大众化。“随着照相摄影术的不断改进使复制技术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机械复制时代技术的变革使得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受众群体不断增大。人们利用这些技术将更多的物象纳入艺术的视野,现实中人们无法看到的、无法展示的内容都可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可大量复制的艺术品在受众的俯视下不再具有神圣感和神秘性,艺术的唯一性消失了,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

正式这种“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的复制技术,“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收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观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艺术观念。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不会写字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从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提出与论证开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文化艺术的实践,摄影、电影、电视等以机械复制为基础的艺术生产与传播已彻底改变了当代艺术图景。进入数码时代摄影的纪录性更被充分发挥,可以随意的拍摄、修改、删除、拷贝和传输图像,大量的图像复制导致了“读图时代”的到来。正像本雅明所预见的那样,摄影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问题,摄影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灵光”,关于“机械复制”依旧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对《摄影小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本雅明的解读只是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本雅明(德).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灵光
缩写
吆喝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黑色灵光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六曜与日本文化
网络流行语“颜值”的语言学解读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怎样成为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