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缺血性疾病经介入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的护理

2019-10-21宋丽芝黄宇

健康前沿 2019年1期
关键词:复发介入治疗危险因素

宋丽芝 黄宇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缺血性疾病经介入治疗后复发危险因素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介入治疗后下肢再次缺血及33例介入治疗后未引起复发的临床资料,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与其复发的关系。结果: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下肢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预防下肢缺血复发,提高治愈率,控制截肢率,降低截肢高度的关键。

关键词:下肢缺血、介入治疗、复发、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常见的主要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和糖尿病足(DF)。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变化等因素,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显著影响,严重者甚至导致截肢甚至死亡[1,2]。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血管旁路手术重建血运,但前者往往无法根治,而后者创伤较大而且长段人工血管闭塞几率较高。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和器材的发展,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方法。因此,认识介入手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是严格控制截肢率,降低截肢高度的突破口。现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6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65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35~84岁,病程1d~28年,ASO者34例,DF者26例,TAO者5例。全部患者均有包括疼痛、感觉异常、末梢脉搏消失、麻痹等的急性缺血症状或包括乏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皮肤溃疡等的慢性缺血症状。经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2],均在髂外动脉平面以下的不同动脉部位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管狭窄及栓塞。

1.2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特点选择介入治疗方法,主要为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动脉内支架植入。闭塞段管腔能顺利通过导管者行腔内导管动脉溶栓治疗,患者静注5000U的肝素钠全身肝素化基础上,由导管以1万U/min 的速度注入尿激酶50万U。若管腔狭窄为主或溶栓治疗失败狭窄闭塞段血流无显著改善者,则进行球囊扩张成形术(PTA),采用与病变动脉近心端管径相同或更小的球囊导管对病变动脉逐段扩张,每次球囊充盈持续时间为1min左右。若PTA后有夹层形成、动脉内膜翻起或扩张效果无法维持,狭窄部位开通仍小于50%,则植入支架。支架直径应超过病变动脉近心端管径的10%,长度超过病变动脉长度2cm以上。病变动脉过长时,需要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置入多个支架。支架均为自膨式支架。全部患者术后常规口服抗凝药1年,定期检查凝血功能、CTA检查,对复发患者再次介入治疗。

2、手术后护理干预

2.1 高血压可使急性管壁切力增高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脱屑及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导致血管内壁增厚,血液滞留,从而形成血栓,这表明有效的控制血压有助于预防本病复发,高血压患者必须长期、规范、综合治疗,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学会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不随便停药或减量,防止血压反复。

2.2 糖尿病糖尿病引起的血糖、血脂异常和血管壁損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能引起下肢缺血性疾病复发的独立因素,因此,做好糖尿病基础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指导患者定期门诊随访,监测血糖,每3个月监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微量蛋白尿,防止低血糖,穿合适的鞋袜,坚持锻炼,根据医嘱调整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2.3 高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是发生下肢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笔者认为,降低胆固醇必须控制热量摄人,使热量与消耗的热量相平衡,最好把这种平衡保持在标准体重范围内。若超重或肥胖,不但要“管住嘴”,而且还要加强体育活动,能增加能量消耗,同时经常经常进行锻炼,等于让血管做体操,可以增强弹性,防止老化。

2.4 高同型半胱氨酸在高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易脱落,血小板在内皮细胞受损处聚集,引起血栓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亦抑制一氧化氮生成,影响缺血后血管新生,导致下肢阻塞后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建立受阻,引起血管闭塞,使缺血性疾病复发。

2.5 生活方式指导长期的吸烟是导致复发的常见病因,烟内的尼古丁会引起血管收缩,动脉持续痉挛,致血流缓慢、血液粘稠。戒烟、对于降低本病的复发是十分必要的。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家属一起规劝、鼓励并督促患者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制定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本病的发生。患者出院后一定要根据医嘱坚持规范全程服用抗凝药,并定期复查凝血全套,可使家属参与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 结论

下肢缺血性疾病以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为主要病理改变,治疗上应以疏通血管,建立远端血供为目标,根据不同病变程度,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

临床上介入手术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已经广泛接受,然而,远期结果并不让人满意,因此,认识介入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动脉粥样斑块等,是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Rutherford RB. Clinical staging of acute limb ischemia as the basis for choice of revascularization method:when and how to intervene [J]. Semin Vasc Surg,2009,22(1):5-9.

[2]王玉琦,史振宇. 我国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8,l5(6):387- 389.

[3]陈景钗,肖燕榕,郭国斌,等. 彩超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J]. 海南医学,2010,2l(7):106- 107.

猜你喜欢

复发介入治疗危险因素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老年肥胖患者结肠癌的疗效及复发情况观察
肿瘤标志物CA199和CEA与大便潜血联合检测对肠癌复发的诊断价值
69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