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组介入灾区实践分析

2019-10-21庞慧燕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

庞慧燕

摘要: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批的社会组织进入灾区开展服务,试图用生命影响生命,帮助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助他。社会组织的入驻不仅减轻了政府部门救灾赈灾的负担,还从根本上解决灾区居民因地震带来的各种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难题,让居民回归基本的生活。本文通过对社会组织介入灾区的实践情况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分析,总结社会组织在实际参与过程的方法和模式,为社会工作在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经验,进一步推动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  灾后重建  社会工作

2008年四川的“5.12”汶川地震,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和经济损失,地震不仅毁坏了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还摧残了灾区居民的身体和心灵,使得灾民整个社会系统陷入一片混乱和惊恐当中。灾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已经严重受限,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不能帮助其解决因外在力量而导致的困难,许多灾民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紧急情况下,急需外界的力量进行干预。地震发生不久后,许多社会组织纷纷介入灾区开展服务,为灾民重组生计系统,构建社会服务系统。本文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其狭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的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即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组织。

一、社会组织介入的积极意义

社会组织不同于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它侧重通过社会群体的力量吸引和链接各种资源,化解社会矛盾,为弱势群体搭建对话平台,协商、调解与政府的关系。由于地震突发性和惨重性导致灾民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生计的手段、健全的身体及至亲的家人,这种身心摧殘和冲击给他们带了严重的创伤。为此,为灾民重塑生存意志,组建社会支持系统,增强他们自身的生存能力成了当下最紧要的任务。而政府部门既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救灾跟进,又要时刻关注现场情况,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在微观层面对灾民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跟进服务。社会组织的出现和介入无疑是最有效和适当的途径。社会组织的介入,实际上充当灾民与政府的协调者,不仅在宏观层面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和符合灾民切身利益的建议,还在中观层面为有关的社会团体及爱心企业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资源信息,重点在微观层面,深入灾民生存状况,第一时间了解和反映他们的切身需要,为他们制定合理有效地服务计划,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

二、社会组织介入的具体措施

在汶川地震抗灾救灾的过程中,有许多社会组织介入开展服务,社会组织由于自身价值理念、资源配置以及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导致社会组织在开展具体措施时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及多种途径的局面,笔者结合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跨专业为导向的服务工作

灾害领域不同于社会工作其他领域,不能只靠单个社会组织介入开展服务,在灾区,需要解决灾民身心康复、社会系统重建、生计来源等一系列迫切问题,社会组织定制计划时必然把上述问题都涉及到,这就需要多个主体抛开专业偏见,尝试与其他主体一起协商、沟通,制定出适合服务对象的服务方案,实现跨专业合作,互通资源和信息。如为了解决灾区康复人士进行康复场地和仪器安放问题,香港红十字会与德阳市残联、德阳市红十字三方一起成立了“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有关的社会组织进行跨专业合作,在不同专业面前,大家面对的都是同一服务对象,通过个案会议、个案管理等方法为康复人士提供综合性服务。

以本土化为导向的服务工作

虽然社会工作是在汶川地震后迅速发展起来,但介入社工机构都是由各大高校专业师生组成的,具有扎实的实务和理论基础,其他的社会组织,如康复团队、心理咨询团队等,都是由各领域优秀的人才组成,有着过硬的专业和技术水准。这一批优秀的社会组织进入灾区后,以本土化为导向,在尊重灾区社会环境的前提下,深入调查居民的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社会支持网络以及生计来源,根据调查所得出的情况制定符合服务对象实际需要的方案。如绵竹市青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青红社工”)开展的“家庭生计互助小组”就是在尊重已有的事实上开展服务的。最初青红社工的办公和服务地点都是在简易的板房中进行,他们秉承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强化社区居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的理念,使服务对象实现“自助”。

以情境化为导向的服务工作

“人在情境中”理论注重人体与环境的互动,强调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要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问题就要把其放到所生活的社会情境中,以情境化为导向,探究其行为产生的根源,制定相符合的方案。如绵竹市汉旺学校社工站开展的服务,社工站辐射的是全体汉旺学校师生,尤其是学生。汉旺属于地震重灾区,许多学生在地震中身心受到极大的重创,学生们在不同程度都存在问题和困难。地震前他们都是活泼可爱的天使,地震后,瞬间变成了认知和行为存在严重偏差的小魔王,针对这情况,社工以情境化为导向,把他们放在经历地震后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社会情境中,寻找产生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根源,通过联系家庭成员、学校老师、社区居民及同辈群体,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系统,让他们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因地震带来身体上的变化,使其打开和释放内心的压力,接受康复训练和服务开展,从而增强其自信和能力,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三、结语

其实,近年一直有学者关注社会组织介入灾区实践情况的分析,无论是512汶川地震还是后来的雅安地震都有各种社会组织进入并开展服务,虽然说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背景、性质、资源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其采取的服务方式和活动都在不同程度地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社会组织介入灾区开展实践是创新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当前,社会治理不断创新,这要求不同的社会组织重新自我定位、整合,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个实践契机,促使社会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精准对接,为服务对象构建完整且全面的社会系统,推动灾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钤文.社会组织参与灾后社区生计发展研究[J].学会,2018(10)

[2]欧羡,2013,《灾害康复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王亚荣,方香廷.整合建构:人在情境中的可解释性研究[J].社会工作,2018(04)

[4]陈锋,陈涛.发展性社会工作在地震灾后应对中的应用探讨——基于汶川地震后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之经验[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2)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社会工作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