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学前儿童社会行为规则之“话莫高声”

2019-10-21王向阳

文存阅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弊端规则原则

王向阳

摘要: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学前儿童说话时不分时间、场合大喊大叫、甚至歇斯底里,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这样既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声带,也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本文将阐述学前儿童说话大喊大叫的原因、弊端及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话莫高声”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规则;高声说话;弊端;原则;策略

“话莫高声”旧指未出嫁的闺女讲话时要轻言细语,不要大呼小叫。本文所言“话莫高声”特指在人们在某些公共场合(如地铁、公交上,图书馆、影剧院)或特殊时间(如上课时间、午休时间、旁人在打电话时),不要大呼小叫或高声说笑,不妨碍他人。

规则,简言之,是人们活动的规范。儿童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首先要让儿童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规则,这也是所有教育的基点,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公民个体到国家整体,都需要规则与法治。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这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首要目标。讲话礼貌不仅要求孩子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和脏话,还要求声音适量,不给他人带来不好的感受或影响到他人的工作生活和休息。古代家规家训亦云“站不倚门、话莫高声”。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中亦要求孩子轻声交谈。这是文明礼仪,是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也是一个人良好教养的表现。“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也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根本目标之一。但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少孩子不分时间和场合,说话时高声大喊甚至歇斯底里,这样既不利于学前儿童声带的保护、也会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不利于其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造成孩子说话大喊大叫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前儿童“话莫高声”?

一、学前儿童高声说话的原因

1.学前儿童神经活动的特点。婴幼儿的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兴奋占优势,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表现为容易激动,控制自己的能力较差。遇到新异的刺激就大叫大喊、手舞足蹈。

2.成人教育方式不当。很多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教孩子唱歌或说话时往往要求孩子声音响亮,音量高点再高点;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孩子哭闹时,往往采取提高音量压过孩子的声音来训斥孩子;有些家长自身的社会规则意识较差,平时说话就是大嗓门,在餐厅里、公交和地铁上常常大声打电话或旁若无人聊天,孩子耳濡目染慢慢就形成了高聲说话的习惯。再有,就是家长和教师没有意识到孩子高声说话的弊端,还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大喊大叫、爱闹腾是孩子的天性,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因而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

3.孩子生活环境的嘈杂。有些家庭平时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家庭成员之间说话像吵架或者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打麻将、唱ktv等等,孩子生活的环境比较吵闹嘈杂,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孩子说话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高声说话的习惯。

4.不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高兴了大笑大闹,不开心了就大声喊叫哭闹来发泄不良情绪,如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做事情不成功产生挫败感或长期不受关注。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焦虑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用大声喊叫、摔打物品等方式来发泄不满情绪。还有些孩子平时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缺乏安全感,想通过高声说话引起成人的关注。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个别孩子大声说话是因为有听力障碍,家长和教师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发现孩子发音不清晰,说话声音很大,对过强的声音不敏感、与人交谈时喜欢盯着对方的嘴巴,经常说耳闷、耳朵里面有响声等异常表现,则要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二、培养学前儿童“话莫高声”的原则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规则萌发和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爱说爱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如何帮助学前儿童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如在公共场合不高声说笑?成人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时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人格与尊严,充分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贯彻这一原则时成人要注意:一方面要尽量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要以幼儿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制定规则。

2.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和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儿童的社会品质按既定的目标健康发展。

贯穿这一原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人自身态度要一致。成人的教育态度要保持一贯性,不能今天心情好,孩子高声大喊无所谓;明天心情不好,孩子稍微大声点,就一顿训斥;其次,成人的言行要一致,不能有双标准。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优雅礼貌地说话,而自己却和同事大声说笑或对幼儿大呼小叫,无所顾忌;再次,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

3.坚持性原则

坚持性原则是指儿童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和社会规则行为的养成。

4.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中,成人从正面进行引导,利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说服、陶冶等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即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人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即直接告诉孩子说话声音适量并正确示范,而不是告诉他/她不要大声说话。其次,要为幼儿营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教师和家长引导幼儿一起制定日常行为规则,包括以温和、自然的声音说话,不打扰他人等。再次,以鼓励表扬为主。成人要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遵守规则。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三、培养学前儿童“话莫高声”的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兒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依据。

1.尊重儿童,了解儿童。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人格、尊严和权力;儿童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儿童不同于成人,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同龄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是发展着的人。成人要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比如发现孩子不合时宜地大喊大叫时,成人不可当众训斥、打骂孩子,而是应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醒幼儿其行为的不当,并停止喊叫,让孩子明白不能因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尊重儿童,在儿童的习惯、规则养成教育中,应以儿童为本,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以及违规行为的惩罚,引导儿童自主建构规则,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遵守规则并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2.更新教育观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国的家长很多都注重孩子的教育,但往往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忽视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家长和教师应意识到,幼儿园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注重孩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应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良好的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这些会影响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

3.适当管教。尊重儿童,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并不是放任不管。儿童在2.5岁至6岁时期正处于社会性行为的敏感期,正是培养规则意识、发展良好品行的阶段。成人要告诉孩子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不打扰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台湾著名教育专家洪兰教授指出“我们是透过被人管理才学会管理自己。一开始没有外在的控制,内在的控制也不会产生。”首先,成人应该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行为规则,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在哪些场合不可以大声说话;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三四岁的幼儿会经常随父母外出或旅行,或游玩,或看电影喜剧,这些公共场合如在图书馆里,在汽车、火车、高铁、地铁上,公园、动物园、影剧院,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对儿童开展情景教学的很好的机会;其次,通过故事、游戏等让孩子明白不分场合高声说话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是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用自然的声音优雅地说话其实是让那个孩子懂得说话做事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以自我为中心,有规则意识有纪律意识,这些对孩子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通过移情训练法、消退法、暂时隔离法等方法让儿童意识到高声说话是不对的。无论如何,不可以对孩子大声训斥或体罚,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最自然的生态环境,也是学前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关爱孩子,陪伴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和谐有爱,尊老爱幼,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为儿童做好榜样。其次,幼儿园教师要关爱儿童,注重自身修养;幼儿之间互助互爱,讲文明有礼貌守规则,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良好环境。蒙台梭利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内容包括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环境、不打扰他人。在蒙氏课室内,孩子们都是轻声交谈,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三)提高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幼儿的社会性水平越低,越容易忽视他人的痛苦;社会性水平越高,婴幼儿越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行为就会向着亲社会行为发展。教会孩子从小要养成说话做事不妨碍他人的良好习惯。如小范围交谈时则需要轻声控制音量以免影响到他人。在公共场所懂得不能大声喧哗。在上课、睡眠时要保持安静,有问题向老师举手示意。

(四)教会孩子合理表达和释放情绪。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情绪变化,如欣喜、愤怒、哀伤、不满、失望、害怕等,保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让孩子适度释放。但不能高兴时大喊大叫、忘乎所以,不开心就大哭大闹或乱摔东西。学前儿童由于年龄小,心理发育不够完善,自我调节能力差。教师要引导幼儿以合理的方法来表达和释放情绪。对于积极的情绪如孩子在科学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或在游戏中取得了成功而得意忘形,教师要及时提醒孩子现在是集体活动时间不能影响到其他小伙伴。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首先,成人要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感受,通过拥抱、抚摸等方式给予孩子安慰,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其次,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情转移;第三,允许幼儿适度宣泄,并教会孩子宣泄的方法。如给孩子一张白纸,让孩子在纸上涂鸦从而疏解不良情绪。

(五)重视榜样示范。好奇、好动、好模仿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因此,提升学前儿童的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首先,要重视成人的榜样作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给孩子正面示范。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与孩子就是原件与复印件的关系。孩子的行为表现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6岁以前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的特征,周围的一切都会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孩子身上出了问题,家长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说话爆粗口、大呼小叫,自己平时是不是这样的呢?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说“不”,不如从自己做起,注重言传身教、以爱滋养。家长平时和孩子说话轻言细语,讲究民主,耐心地教育孩子,与孩子和谐相处,给孩子足够的玩耍时间和玩具,不大声训斥孩子,不打骂孩子,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文明礼仪,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孩子的表率。第二,以书籍、影视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做榜样。许多优秀的儿童画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蕴含教育孩子的巨大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孩子的言行。第三,以优秀的同伴做榜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让幼儿互相学习,互相模仿,互相鼓励,使幼儿自我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适合学前儿童身心的方式加以引导,就让我们从引导孩子“话莫高声”做起,使他们在掌握并遵守社会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和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吴高华·迟殿凤.日本儿童社会规则意识教育养成——从”不给别人添麻烦“说开去[J].中小学德育,2017(03),33-36

[2]吕炳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0

[3]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9(01).69-71

猜你喜欢

弊端规则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探讨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二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