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联城市化历史进程与特点

2019-10-21冯海霞

文存阅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苏联

摘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工业化模式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现代化的重大成就。但由于国家计划指令性体系、农业根源性深厚等特点使苏联时期的城市化背离了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构成了苏联瓦解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苏联;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特点;指令性经济体制

俄罗斯城市化在遵循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同时有着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当然这种独特性与俄罗斯城市化进程中的特定历史条件息息相关。比如苏联社会主义时期,苏维埃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赶超型的军事工业化;强大的国家计划指令型体系;农业根源性突出等都使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化仅拥有自己的含义,是特殊的国家运转机制。为了更好地了解俄城市化的独特性,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俄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一、历史回顾:俄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起初分布在东欧平原上,最早是游牧民族,社会发展缓慢,6世纪之前他们还处在氏族公社阶段。东斯拉夫人与拜占庭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随着贸易顺利的发展,8世纪东斯拉夫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取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大部落联盟逐渐形成,由于当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由此出现了东斯拉夫人最初的城市,如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基辅等。882年基辅罗斯公国建立,定都基辅。11世纪时,罗斯已经发展有 80多个城镇,但这些城市的主要职能为军事城堡和宗教中心,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从11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开始瓦解,随之公国的分裂、蒙古鞑靼的入侵使俄国社会经济停滞。16世纪初俄罗斯推翻了蒙古鞑靼的统治并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以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17世纪后半期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渐渐形成。而俄国的大部分城市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叶卡捷琳娜女皇为加强统治以行政改革的方式建立了162座新城市,形成了以省城和县城为中心不同发展水平的全国行政网。当时城市对国家而言仅是政治行政中心。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随着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制度在俄罗斯的渗透,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城镇和工人新村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职能逐渐经济化、多样化。1897年,俄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15%,1913年为1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俄国的城市化速度要慢得多。

二、苏联社会主义时期俄城市化特点

(一)城市人口与城市数量增长迅猛

十月革命后,俄城市化高速发展,不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数量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17年到1985年苏联人口从1.63亿人增加到2.738亿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8%上升到65%。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9-1933),苏联建成了60个新城市和大型工人镇,改建了30个大城市。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33-1937),苏联又完成了400多个城市的改建和新建计划。1956年苏联建成了210座新城市,1970年建成了1138座新城市,其中751座是工业城市,占66%。无疑城市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的国家面貌、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的整个画卷。

(二)国家作用占主导地位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来实现苏联工业化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是由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1/3,俄国在经济技术上一直依赖于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20年代初,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的洗礼,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显而易见,战后苏联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办法是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因此按照当时对苏俄国情的分析,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说,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不得不说苏联的城市化进程是靠工业化来推进的,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在政府指令性、行政性管理体制下为政府的政治目标服务的。俄城市化的发展有别于西欧国家城市的内生性发展模式,是在国家特殊作用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

2.利用城市规划调节城市化

苏联时期,对城市的总体規则、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区域规划构成了当时国家城市规划体系。为满足高速工业化的需求,吸引广大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在行政上将农村居民点划为城市,成为了苏联城市化的基本途径。此外,为均衡配置生产力,苏联通过建设新城市重新分布企业和人口,使城市承担为工厂服务的功能。“据1926年和 1959年的两次人口普查 ,从乡村直接向城市迁居的人口数量,以及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农村居民点转为城市因而成为城市人口的人口总数为 5610万人,是全国城市人口总数的80. 8 %。据全苏1959和1979年两次人口调查,由农村居民转为城市人口的人达3700万,占全国城市人口增长数的58. 2%。”通过国家指令性地调节,虽然强化了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经济基础,使城市的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但是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农村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农业根源深厚

通过农业移民虽然使得城市人口大幅地机械增长,但是从社会学视角看,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介于城乡之间,并没有实现精神层面的城市化,渐渐地成为了城市边缘人。生活中仍然秉承着农村的文化和农村的生活方式,从事部分城市文化外的体力劳动。此外,俄许多中、小城市带有农村经济的特点,菜园经济在城市经济占有一定的份额。城市中还存在大型农业企业,他们依靠低税负和廉价的地租得以在城市中生存。据统计,在1991-1997年间,有240个城市居民点改制为农业居民点。可以说当时的俄罗斯更大程度上仍是农业国,从某种程度上算是城市农村化。

三、俄城市化发展对后工业时代的苏联的影响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它影响着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第三次科技革命,本质上是一次基于后工业时代环境下的知识革命,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知识创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质资源。而苏联却对这次革命有些习惯性的不适应。因为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造就了大量产业结构单一的市镇。比较典型的产业结构单一的市镇集中在采煤、发电、冶金、木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和轻工业等领域。此外,国家统一的城市规划使得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的村镇化。俄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重工业,科技、生产技术落后,只能守着传统的工农业,这些都阻碍了苏联在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冲击时的经济转型。

对待俄罗斯的城市化,俄学界大多认为苏联时期俄城市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国家带有政治目的的强制干预政策使得城市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逐渐萎缩甚至消亡。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悖于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而加剧了社会问题及矛盾,丧失了稳固的社会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城市化对苏联最后的瓦解起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梅春才.浅析苏联的城市化模式[J].国外理论动态,2008.11.

[2]冯春萍.俄罗斯的城市化演进及发展趋势[J].上海城市规划,2014.10.

[3]张宗华.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J].史学月刊,2003.5.

[4]百度百科.苏联工业化模式.

[5]纪晓岚.苏联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评价[J].东欧中亚研究,2002.3.

[6]于小琴.社會现代化视域下俄罗斯城市化特点及历史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2.

[7]高际香.俄罗斯城市化与城市发展[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1.

作者简介:

冯海霞(1976年—)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俄语教育学,俄罗斯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

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重点项目(人文类)HDFHX1702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5BSS036。

猜你喜欢

城市化进程苏联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效应研究
关于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技术的研究
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估算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