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019-10-21罗小江

新智慧·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工作数学知识

罗小江

【摘 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课程变革的根本要求。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信念与价值观的有效融合,使德育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个体良好的思想品质、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素养,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知识;德育工作

将学科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课程革新的德育内容。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的思想性、广泛的应用性,在德育教育中有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有效地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课堂教学是依据教材构建整合的,深入挖掘提炼教学知识承载的德育要素,寓德育于知识教学之中,适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这是将德育内容寓于学科具体教学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材内容及知识体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显性与隐性的德育因素。要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一定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把握好知识与史实资料的契合点,适时而自然地渗透。如教学圆的周长,揭示圆周率这一定值时,可以告诉学生:15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已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约一千年。借此契机让学生领略了我国数学对世界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探求数学奥秘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精神。

要想将德育巧妙而自然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使知识传授与德育相得益彰,就需要教师注意和防止单纯追求教学的思想,要善于挖掘潜在的德育内容,使其在无形中转化为学生个体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取向。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互动、交流探讨、信息检索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总结,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熏陶与教育。通过观察实践、分析交流、求新立异等,学生不仅仅学到数学常识和技能,同时能获得思维能力、情感认知和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以小组合作学习法为例,师者要选择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实践、验证和归纳,鼓励学生求新立异,形成合作学习机制。这种学习法体现出一个互助共享的学习目標,在这种情境中,会使学生领悟到自己与小组之间一致性。只有与组员集思广益、共同探索,才会拥有承载着自己智慧的成功体验。如在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在课前视频预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想与尝试:如何转变成长方形?转变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有怎样的关联?回到课堂,在找到学生知识上的疑问点和矛盾点时,适时开展小组探索活动,让学生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交流合作中思变求新。

在这样自主学习活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思维碰撞、各抒己见时,教师应适时、恰当、及时地把握合作契机,让学生互动交流,体验成功,既有效地促进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又培养学生谦虚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习惯。同时,这对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形成自觉合作意识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促进的作用。

三、体验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呈现。所以,德育渗透不能只限于课堂,应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与生活有机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用数学。让有限的课堂延伸于生活实际,将数学与生活衔接起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获取知识。

在数学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搜索、社会调查等途径,去获取、整理和应用资料。这样把数学问题变为课外活动的对象,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求。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索和构建数学知识,从中感悟数学、激发灵感,使思维得以锻炼,情感得以体验,能力得以发展。

如通过统计学平均数,笔者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资料,并调查与记录自己家一周丢弃的塑料袋个数。让学生思考:根据以上统计,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知道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懂得如何描述平均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又让从数学的角度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现状、产生及其危害等环保问题。这样把环保与平均数的教学巧妙融合,使数学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生活实践与交往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与数学相结合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结构与数量间的关系,它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过程严谨而相对抽象与枯燥。教师要灵活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巧妙地化抽象为直观,动静结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呈现数学的科学美和艺术美,在科学智育的同时,让德育也能渗透其中。

如利用动画呈现把圆割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把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用万花尺建构图形等,使学生从直观而美丽的图形变换中领略到数学神形之美,从逻辑思考中体验到数学的韵律之美。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创设美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解题思维方式,实现对知识的理解、链接和应用,发展自己的思维。学生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数学的显性美探求潜在美,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无形中陶冶思想情操,增强学生对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探究。

又如“奥运中的数学”动画情景创设中,可以让学生观看我国奥运健儿刘翔110米跨栏夺冠、何冲单人三米跳板跳水夺冠和郭文珺气手枪夺冠的短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赛场上国旗徐徐升起的激动心情,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激起学生团结自强、积极上进的精神。

利用多媒体灵活的交互性特点,交融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在鉴赏数学之美的同时,激起学生发掘更深层次的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发展创新思维。

五、以身作则,诲人不倦

教书育人是师者的神圣职责。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从教师的教学态度、言行举止和思想情感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以,教师要让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成为学生的榜样示范。

教师表现怎样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举止言行等这些因素都将散发着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对可塑性、仿效性很强的学生来说都是示范的教育力量,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如周一升国旗时,教师应以身示范,与学生一起肃立、行注目礼、唱国歌。唱国歌时要高昂、激情豪壮,让学生在神圣庄严的氛围中 为实现祖国强盛而努力上进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课前准备充分、认真,课间言谈举止端庄稳重,行为态度和蔼可亲,板书设计工整规范,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陶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若能寓理于情、寓德于教,以爱育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成效。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师一个赏识的情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赏识的鼓励都会深深地触动学生的情感思绪,在无声无息中给学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总之,我们要以新课改理念为导向,遵循数学的学科特点,捕捉隐性的、潜在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把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反复性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让德育在默化潜移中内化成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行为,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陈光全.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许圣绘.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3]熊国宝.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6):40.

[4]祁金冰.德育渗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135.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德育工作数学知识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