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问题研究

2019-10-21金乐

新智慧·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中年级问题研究

金乐

【摘 要】数感主要是指人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形成的直接感知能力。小学生具备良好数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数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但调查发现,当前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数感发展形成却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分析阐述了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并对数感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感培养;问题研究

数感就是学生对数以及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和高层次的感受能力。具体表現为在具体生活体验中,对数以及数的运算产生一定程度的数学敏感,并能够运用数学视角和思维去进行数学现象的观察研究,同时充分利用恰当的数学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小学中年级学生是思维能力发展提高的关键时期,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知识内容特点更适宜对学生进行数感的训练。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引导下,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十分必要。

一、学生具备良好数感的意义

(一)促进数学素养提升

小学生如果建立良好数感,就可以进行深入数学思考,能够培养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思维,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工具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传统数学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但会忽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培养提高学生数感作为重要课程目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脱离的不良倾向出现,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和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学会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更好地理解认识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数感形成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更多接触和理解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能有意识地把现实问题和数量关系有效建立联系。比如,一个学生今年家里收获了10袋花生,爸爸要把这些花生卖掉,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学生就要估计每袋花生大约多少千克,还要去了解1千克花生的价格是多少元。又比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日记本、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要带多少钱等。学生对这些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数学思考的方式去理解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在具体数学情境中去发现解决问题,必须学会把数学思考过程与知识技能发展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建立起与现实生活事物相联系的数学知识模型。学生具备良好数感可以促进这一目标更好实现和完成。比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时,要给每名运动员进行数字编码。对于这个实际问题,并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去编排,不同的编排方案和形式又存在着区别,主要具体表现在实用性和简洁性上。如果从编排的号码上就可以知道运动的性别和年级,这就是最为理想的编排方式。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现状

(一)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知识内容挖掘不够深入

当前很多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主要以教材知识内容的讲授为主,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单一,导致数学课堂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发生脱离。课堂上教师除了在导入环节引入一些生活案例外,课堂教学中和实践生活有关的内容通常很少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有机会参与数的体验感受。比如,多数学生都能在理解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建立数感,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单位长度的数概念、单位质量的数概念不清晰,未能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正确地建立起联系,学生的数感意识有待提升。

(二)学生体验感悟的机会不多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内容学习,能够促进数学思维有效发展,并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但是,据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不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案例,不能对课程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创设开发。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把大多数时间都集中到了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上,而不是利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感悟数学知识,有意识提高自己数感的形成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本来就起源于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有的学生因习惯于机械地模仿,对形象的图示很少使用,反而局限于抽象的数学符号。这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不能增强学生的数感。

(三)缺少提高学生数感的课堂训练空间

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知识学习中往往会受到时间限制。通常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数学学科是每周5课时,中年级更是只有4课时。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数学知识内在价值深入挖掘出来,从而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导致很多老师不敢放手给学生更多时间去主动探索知识内容,探寻出恰当的问题解决办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就不得已按照自己的教学进度,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学生,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就形成了消极影响。

(四)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影响了数感深刻认识

小学中年级学生在学习一些感性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停留于表象,无法思考深入,也无法主动地将间接知识与自己的直接经验整合,使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些都是由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是造成他们无法较好地理解数感的直接原因。另外,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许多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但如果模仿过度,容易导致产生定势思维,就会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五)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影响学生数感的形成

目前不少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认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就是加深学生对概念、定理等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掌握。正是由于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才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脱离了现实生活。比如,学生知道1米=10分米=100厘米,但不知道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知道1千克=1000克,但却不知道1千克苹果约有几个,1千克鸡蛋约有几个。由此可见,在课堂知识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过分倾向于通过直接逻辑计算,按部就班地求得答案,而不知道对具体情境进行具体分析。

(六)填鸭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数感的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看,单向传递知识是传统教师教学的特点。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教师自然就成为真理的来源和课堂唯一的权威,成为数学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会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如小组合作、安排学生体验等,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但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往往使得教师无法兼顾每一方面数学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良好习惯无法养成,对孩子的数感的培养也只会起到阻碍作用。

三、小学中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现状反思

(一)要创造性开发教材资源,促进数感形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从培养训练学生数感的角度出发,收集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案例,在课堂上加以创设放大,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具体实例中去感知体验,进而准确选择出恰当解题方式,促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对于数感的理解认识。

(二)要善于以生活实例为背景,增加学生数感体验机会

小学生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相对低年级有了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感知体验数感。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励他们主动培养自己的数感。教师如果经常性地锻炼学生的数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对教材资源进行创设开发,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感知数感的空间,并且善于结合数学知识教學中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才能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提高。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充分掌握中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段知识结构特点,采用恰当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的训练,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海凤.生活——培养学生数感的源泉[J].林区教学,2012(12).

[2]陈静.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文理导航(下旬),2014(05).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小学中年级问题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谈小学中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探讨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方法
无痕培养数感有效提升数学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