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记》中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9-10-21张亚丽

关键词:教育史学记因材施教

张亚丽

摘要:《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其教育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被廣泛运用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学记》对教师的“教”有详细阐释,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探索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路子。

关键词:《学记》;语文教学;“教”

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篇幅虽然简短,但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却相当丰富。它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从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概述。经过两千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在现在依然没有过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尤其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作用更加突出,许多教育思想、方法始终贯穿在语文课堂中。

一、《学记》中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学记》中提出了很多教学原则与方法,一直备受推崇,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教”阐释很全面,主要从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需掌握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等进行说明。

(一)学识渊博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大意就是说单凭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够资格当教师。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一定要学识渊博,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给出圆满的回答。

各学科特点不同,对于教师知识的储备量要求也不相同。理工科对于实践性知识要求较高,教师大多可以通过做题、实验进行讲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语文在各学科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所以对语文教师知识的储备量要求则更高。一般的听说读写只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语文教学还要求教师要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量以及高水平的写作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做出了明确规定。

(二)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并施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师,在《论语·先进》中就有相关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就“听到了是不是就应该马上去做”这同一个问题向孔子请教,孔子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具体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不同学生施以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一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学记》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肯定了充分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学生而不要急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要反复详审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是强调“因人而教”的重要性;“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告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乎顺序,不能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这突出了“因时而教”的重要性。

《学记》中通过详细阐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现代语文教学有很大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生本”理念贯穿始终。比如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提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语文学习的已有基础、发展需求和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发展语文特长和个性,这与《学记》中所提到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

(三)启发诱导

《学记》中提出“喻”的概念:“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表明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本质就在于“喻”,即启发诱导。

现代教改都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要重点突出“一主”即以学生为主,语文课堂却略有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间接的,课文的言说形式制约了语文教学内容无法直接呈现,只能以蕴含的方式存在于字里行间。间接呈现的学科,具有极强的“内隐性”,加之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如果完全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则很容易导致教学活动混乱,课堂秩序失衡。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两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两主”模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要保证教师主导地位,真正在课堂中进行启发诱导,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二、《学记》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正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全盘肯定前人,认为不可及;或者全盘否认前人,认为不足道,都是最容易的事。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作出分析,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对待《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批判继承,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现代语文教学中,是适合中国语文教育现实需要的,是我们在探索自己的语文教学路子,更是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教育史学记因材施教
基于PAD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教育史课程中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蔡元培构建教育民主决策制度的尝试
《学记》中教育法则对语文优质课堂的指导意义
浅议《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思考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