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0-21蒋成英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学运用初中语文

蒋成英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学校范畴包含三个方面:社会、生活、学校。其核心在于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无论在社会实践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学校学习中,同样需要接受教育,同样是受教育的主体,同样有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文就谈一谈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初中语文;教学运用

陶行知的“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组织和场所。他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的。‘学校即社会,一切都减少,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就没有人愿去领教;校外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不得收益。”显然,这里的“社会”事实指的是社会的实践的各种活动,人民群众生活、组织和场所。也就是说教育不能搞封闭,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脫离社会,不能脱离人民,必须使之结合实际,走进生活,坚持“社会即学校”理念。这也是新课改的教育方针之一。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现实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传统,过于守旧死板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落实新课改政策,并且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形式传统守旧,过于死板的情况依然很普遍。一方面,是因为老教师们的创新意识相对滞后,对新式教育模式的适应能力较差,已经习惯了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以成绩论英雄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影响着很多教师、学生和家长,导致素质教育在形式上普及了,实质上没有落到实处。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机械地学习课本知识,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将知识融入社会、融入实践、融入生活,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核心素养和兴趣、创新[1]。

(二)教学内容单一,不能点面结合

语文学习讲求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共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结构、层次、顺序等方面的理解和创新力;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感、情感、修辞等方面的思考和想象力;两个方面共同发展,不仅需要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将课本内容与社会生活体验和感悟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才能学好这门课程,才能丰富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很多老师讲课,仅限于课本的字、词、句、段、篇,以及阅读和写作技巧。内容单一,不能由此及彼,点面结合。学生就会学了东,忘了西,频频出错。

二、“社会即学校”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共同提高为教学目标,要将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墙”,让学生既能得到课堂知识能力源源不断的浇灌,又能从社会、生活的体验当中获得情感养分润物无声的滋养。切实让“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得到落实,让学生受益,教学效率提高,收获成果[2]。

(一)打破语文与生活的壁垒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书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对生活的总结和感悟。所以,教师授课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生活中的人或事情,使得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快速提升。这样一来,课文就不是枯燥的讲解,因为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情节就会生动起来,就有了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促进理解,激发兴趣。反过来,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情,又会促发他们的内心感悟,产生一吐为快的想法和写作的冲动。比如:《散步》这篇课文,写了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傍晚散步,因为怎么走,出现矛盾,又回归和谐的故事。课文体现了亲情,体现了做人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一家人逛公园或旅游的情形,课文的内容与他们的经历就会深度融合,就会让他们对文章深层意蕴,加深领会和把握,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就会有感情、有意蕴、有深度。

(二)打破语文教与学之间的隔膜

“社会即学校”是运用开放教育的思维开展教学,非常适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仅仅是学校内的课本知识,特别是语文学科,过于单调和单一,所以,教师要敢于创新,将“教”与“学”灵活运用。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向外求知,从社会生活中阅读身边的人情冷暖,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积累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和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相互探究,共同求学;同时,还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比如:学习《莺》这篇课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去鸟市观察莺,了解它的习性,之后,一起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课文时,大家一起交流,轻松愉快之中都有收获[3]。

结束语

从本质上说,语文反应的是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不同时期社会生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的表现,社会生活是其成长的土壤。与社会生活不同的是,语文经过语言艺术的加工,但是,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让学生扎根于培育这门课程成长的土壤,从根源上去深入了解、深入挖掘、深刻感悟。

参考文献

[1]黄玉云.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8,06:31.

[2]戴宇晗.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

[3]于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评价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教学运用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