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开展园本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观察研究能力

2019-10-21侯荣玲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指南教研建构

侯荣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之一是观察了解儿童。目前,观察已成为广大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幼儿保教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教师如何将观察研究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使其真正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幼儿的成长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所在幼儿园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以“儿童观为引导的观察研究”为主题的园本教研实践。

一、尊重为先,理解为道

(一)确立积极的儿童观

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观察记录,都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方式在中国幼教界一度掀起学习高潮,撰写“学习故事”也成为观察记录的形式之一。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学习故事”,我们更应该领会的是其所持的儿童观:“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知道他们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我园在研究实践中,将转变教师的观念作为首要工作,引导教师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幼儿的精彩:

首先,为观察记录做减法。将观察记录进行简化,降低教师的为难情绪,引导教师记录幼儿能做的、感兴趣的“精彩时刻”。由过去查找幼儿的不足转变为发掘幼儿的优点,变消极为积极。不急于让教师进行观察分析,只需“欣赏”,减轻教师“观看”的压力。

其次,尝试用图文并用的记录,减少冗长的文字,让记录更鲜活直观。

最后,扩大观察视域,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通过看游戏、看生活、看群体、看个体,让教师切实感受到幼儿自身的力量。

(二)运用科学的儿童观

对于非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一线教师而言,分析解读幼儿的发展有很大难度。《指南》科学客观地列出各年龄段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典型表现和一般特征,学《指南》、用《指南》为教师建立科学的儿童观提供了普遍性的依据。

在教研活动中,我园选取典型的观察案例,组织教師开展结合《指南》的分析研讨,帮助教师将幼儿的行为表现与相应的发展领域建立联系;利用《指南》的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思考“关注谁”“关注什么行为”“为什么这个行为值得记录”等问题,培养教师判断、分析、反思的能力,寻找到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角度。

二、深度学习,知行合一

(一)共读共研,深化认知

儿童观不仅仅是观念问题,其背后有着科学的专业认知作为支撑。《指南》为教师进行观察分析提供了方向,但教师对儿童个性化和具体行为的分析还需要有更加丰富的理论基础。教师若能将各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效结合起来,观察的目的和价值则会更加明确。基于这种认识,我园组织开展了全园共读共研活动,让教研活动不仅是“研”的活动,更是“修”的过程。教研组甄选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分析与指导》这本理论与教育案例相结合的读本,由每个教研组长轮流牵头研读,并结合生活实践、育儿实践、教育实践进行集体讲读分享。

通过共读引导,不但让教师充分感受到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让教师于无形中成为学习研究的主角。

(二)情境观察,实战研讨

游戏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往往关注活动的秩序性和作品效果,对游戏的情境过程关注度不高,对幼儿的建构能力发展模糊不清。为此,我园组织开展建构游戏现场观察记录活动,让教师在生动的游戏情境中发现值得探讨的信息,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能力发展、情绪需要等。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研讨,既提高了教师对幼儿当前的建构兴趣、建构经验、建构能力的认识,又引导教师对如何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游戏空间,以及如何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进行不断思考。

(三)实践检验,现场交流

策略如果只停留在书面上,就不会真正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观察后提出的策略必须付诸实施,并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及效果,这既是教师的行动研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让教师的支持和回应看得见,幼儿园利用每次教研活动前十分钟进行幼儿活动支持的影像记录分享,在学期末还组织区域活动支持策略的现场交流,以此来促动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都能行动起来,让日常活动中的观察得到有效实施。

三、观“小世界”,建“大课程”

(一)发现生活的趣味

关注儿童生活,呵护儿童的生命成长,让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是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方向。将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变成课程活动,这是教师实现观察价值的另一途径。

养殖角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区的一部分,为了发挥养殖角在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形成关注生活、关爱生命、有责任心的情感与行为,我园在学期初确定了“小角落现大自然”养殖角教研主题,引导各班开展自主养殖与观察活动。教师不但和幼儿一起记录动植物成长的过程,还开展了如“小蜗牛有牙齿吗”“蒜苗成长记”“蚕蛹飞走了”等各种充满趣味的生命课堂。

主题教研活动起到了让教师能站在儿童的立场、真实地与儿童在一起学习探究的效果,教师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随时汲取生活中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让课程活动能够基于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的成长。

(二)立足观察,形成课程意识

课程的开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预设,另一种是生成。相对于预设性课程,生成性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策略等方面更加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特点,以教师的观察为基础。生成性课程的开放性、动态性、延展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锻炼。

通过实践研究,幼儿园开始从教师的观察研究入手,培养教师不断建构“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的课程意识,每学期为教师提供一段“留白”,让教师自主建构课程。教师在这段“留白”中借助观察,去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在儿童的经验里寻找支架起点,并以此为生长点形成课程活动。在观察生成课程的研究实践中,教师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比使用教材预设活动要好许多。目前,丰富多样的观察生成课已形成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库,教师可以随时浏览共享。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指南教研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建构游戏玩不够
指南数读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