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研学旅行背景的“行走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2019-10-21赵静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体系活动

赵静

摘要: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为实现立德树人、达成核心素养目标以及顺利开展高质量研学旅行提供重要保障。“行走课程”是基于研学旅行背景而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要挖掘研学内涵,建设课程体系,开展体验活动,突显素养立意,让“行走课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珍贵的礼物。

关键词:研学旅行;“行走课程”;体系;活动

一、开设“行走课程”的背景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构想。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活动中,对研学旅行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同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究性旅游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应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旅游活动。

(一)“行走课程”的内涵解读

“行走课程”是我校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建设,通过低年级的“微行走”、中年级的“小行走”、高年级的“长行走”,一次次走向远方的游学经历,从酝酿到发生,从过程到结果,时间的魅力与空间的张力,共同彰显着独特的意义。该课程致力于人之视野的开阔、人之品质的提升、人之精神的升华,最终致力于人的发展。

“行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选择性强的研学旅行服务,为他们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是当下学校的一个崭新命题。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思考并探寻出让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途径与方法。

(二)“行走课程”的构建背景

1.行知思想下“教学做合一”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把“教”“学”与“做”联系起来,并与实际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行走课程”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使学生在行走后形成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灵动的能力,变成了心海中流淌的素养。每一次的“行走课程”,学生的实践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充满深度、厚度与广度的行走之旅,将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珍贵的回忆。

2.核心素养下学生视野扩大化的思考

最好的教室是自然,最美的课堂在路上,最理想的教学具有自然性、互动性、批判性、生成性。在“行”中看,在“看”中思,在“思”中得。在路上,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红色革命情怀。行走中,学生与自然密切接触,在亲近人文与自然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丰富见识,自主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美。同时,树立他们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人文底蕴在行走中得到拓展、升华。

3.学校“开达”文化下课程变革的呼唤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应統筹考虑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

学校在“开达”文化(“从这里开始,达至远方”)引领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精彩纷呈、动态差异的儿童定制课程为导向,以实现儿童发展需要为主体。以研学旅行为突破口,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健全学生自由人格,让学生始终在路上,实现心之向往、脚步抵达。

二、“行走课程”的体系建设

“行走课程”是我校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为进一步达成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并研发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行走课程”的系统性开发,真正实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素质,构建课程核心素质的目标。通过“行走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培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责任感和实践创新等六大素质。

(一)创新行走形式:重塑学习样态

1.实践性“行走课程”

我们带领学生到科技馆、营地、职业体验馆等场所进行实践性行走。例如:走进上海科技馆,探究科学的奥秘,了解科技的运用;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到营地宿营一周,自己动手、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走进职业体验馆,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感受生活化的社会;来到南京爱时代体验馆,亲自体验护工照顾小宝宝的生活,感受小时候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

2.欣赏性“行走课程”

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祖国有壮美的河山、厚重的历史。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感受自然之美;走进特色展馆,感受悠久的文明史;走进世博会,体会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在欣赏中习得行走之礼,习得观赏之礼,让传统礼仪扎根于行走的过程之中。(见图1)

3.寻访式“行走课程”

在为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的人和事迹。通过走进英雄人物的家乡,查阅见证英雄模范的相关历史资料,走访英雄模范的工作地点,参观英雄模范的事迹展等方式,追寻他们的足迹,了解他们的成长历史、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精神品质、所获荣誉等,并形成“寻访日记”,去探寻美、感受爱。

4.交际式“行走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交往。我们组织学生参加研学特色夏令营。走进全国高等学府,感受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走进境外课堂,和港台地区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生活,感受海内外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教育,在交往式行走中学会与人相处,了解不同的文化。(见图2)

5.来访式“行走课程”

我们邀请境内外中小学来校“行走”。如奥地利柯尼菲尔德中学、香港吕翔光小学、南京琅琊路小学、苏州昆山国际学校、台湾大丰国民等学校的众多师生都来到我校行走、交流、分享。

6.德育系列“行走课程”

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中,开设以“生活、生命、生态,仁爱、孝心、自信”为主题的德育系列“行走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真谛,体会博爱的力量。

(二)寻找行走载体:推进基地建设

“行走课程”分设县内的“微行走”、省内市内的“小行走”,以及省外境外的“长行走”三大板块。“行走课程”的时间不仅安排在寒暑假,还有机地融入学期中。

1.“微行走”

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公园,看小草吐绿,春花绽放,去大自然中感受春的律动、秋的高远;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警察局、商场等,让学生了解家乡附近的各类生活设施等。

2.“小行走”

带领学生走进本土博物馆、陈列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走进发电厂,探寻电的奥秘;走进污水处理厂,记录污水处理的流程;开展家乡英雄人物寻访活动、最美人物寻访活动等,让学生对县情市情有简单的了解,能够关注历史、关注当下,对稍大范围内的家乡风土人情、发展现状有了解、有收获。

3.“长行走”

以省内外的综合实践活动、互访交流为主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领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如带学生走进职业体验馆及各类展馆、著名学府等,让学生了解身边时事,了解国情省情。

在小学阶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定制性、阶段性、针对性较强的“微行走”“小行走”“长行走”,学生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远行。

(三)使用行走护照:完善评价体系

在课堂活动设计上,注重行走前拓展和行走后延伸。由单一的德育主题式行走、简单的文化之旅向学科整合、德育渗透、贴近生活的系统性“行走课程”提升;从结束写游记或感想式的评价小结方式,转向学科教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式开展课程学习。呈现出多样化的展示形式,从而形成集感悟性、过程性、结果性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以学生的《研学评价表》为例,结合时间观念、专注学习、纪律意识、文明礼仪、团队意识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做更客观、更具实效性(如表1)。

三、“行走课程”的活动建设

“行走课程”的活动将行走与礼仪整合、与学科整合、与交往整合,做到师生全员参与、行走前中后目标清晰。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行走课程”,开阔了视野,学会了生活自理,提高了交际能力。

(一)活动设计

以“台湾新北市中小学研学旅行”为例,学生在行走前自主完成活动计划表中的内容。包括活动目的、基本资料、行程路线、行程分组、用餐分组、房间分配、团员须知、旅游装备清单、台湾小百科、游学生活札记、游学反思等。

(二)读行合一

一是行走前的“储备读”,读行程地的文献资料、城市发展历程、评说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游记类文章等;二是行走中的“游中读”,读景、读物、读人,切身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品读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行走后的“深化读”,交流行后体会,读出内心感悟,解答心中疑惑,归类整理为不同主题的“行走课程”内容。

学生要事先加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较快进入“行走课程”的学习状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定制“读行合一”的系列课程,如“海量阅读课程”“德育导行课程”等。

1.“海量阅读课程”

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从儿童开始。“海量阅读课程”的研发,将“读”与“行”完美结合。我们通过筛选荐读书目,为学生量身定做营养丰富的阅读大餐,组织图书漂流,让好书触手可及;开设阅读课程,推进阅读向纵深推进;固定读书时间,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组织成果展示,用书的原生力唤醒灵魂、温暖人生;评选书香家庭,让陪读成为最真情的告白。

2.“德育导行课程”

德育活动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德育不仅需要仪式感,更需要学生在体验中汲取力量。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融入到“行走课程”中,是学生成长岁月中美好的礼物。我们通过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体育活动、家长活动、表彰活动、阅读节、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音乐节,让“德育导行课程”成为学校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三)全程在线

通过网络,全程跟踪、全程反馈、全程交流,让学生总是处在热爱和分享“行走”“研学”的状态,使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学生借助视频、照片、文字等,将行走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及时分享与反馈,使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交流、讨论,实现全程互动在线。

(四)活动延伸

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学识,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化、国际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维习惯的时代新人。在活动结束后,延续开展了“行走课程”汇报会、班级文化布置、召开家长交流会、制作行走纪念册等。

研学旅行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提升了素养;家长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如孩子在学习上更加主动、乐于交流沟通,在生活上懂得尊重他人、社会交往能力显著提高;“行走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还为我校搭建了与其他友好学校交流的渠道,得到了社会各届的认可。

四、“行走课程”的反思

对于儿童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童心的趣然天成。通过研学定制,可以让“行走课程”在儿童的发展中得到更好地回归。基于行走的“中西阅读融合课程”,让学生在大阅读中寻找精彩瞬间;基于行走的“文化导览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户便能行走在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沙洲之中;基于行走的“人文艺术与沙龙课程”,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元与丰富。需要什么样的行走,我们就定制什么样的研学。学校缺少的,不是知识和规范,而恰恰是人在成长关键期所必备的几种重要的核心素养:宽广的胸襟、刚健的人格、高贵的品质、厚重的仪式感和顽强自立的精神等。在路上,最好的是人格教育,这种行走,会帮助孩子在“小我”和“大我”之间建立一个通道。

通过研学之旅,让学生接触到独具特色的德育课程资源,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掌握相应的社会生活常识和必须遵守的社会习俗、行为规范。“行走课程”不仅有深度、有广度,还有人文的厚度。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读解[J].中小学德育,2017(9).

[2]邱涛.地方性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7).

[3]潘兰芳,徐标.学生春季研学旅行的认知及组织策略[J].教学與管理,2018(11).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体系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