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实主义谈社会问题剧《人民公敌》

2019-10-21解静怡

大东方 2019年7期
关键词:社会问题

摘 要:19世纪后半叶,经典现实主义戏剧脱颖而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其中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易卜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在1872年创作了四大社会问题剧之一的《人民公敌》。本文深入思考该剧的创作意图和现实意义,着重分析激化戏剧冲突、增强戏剧张力的对立人物设置,中产阶级统治下的道德堕落和虚伪,将中产阶级不道德的行为和理想作为理性批判的主要对象,对小中产阶级所代表的“多数派”提出质疑,对追求真理和自由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物设置;社会问题;理性批判;追求真理

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戏剧取代了浪漫主义戏剧,成为那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并至今仍广受大众喜欢。18世纪社会结构发生变动,与此同时启蒙运动兴起,从外部环境和内在思想上构成了现实主义戏剧产生的基础。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将“真实”作为首先原则,宣扬理性和科学,以反映社会和家庭问题作为主体,去夸张的表演方式,采用与日常贴近的语言和动作,演员的言行忠实于自然状态,舞台布景尽可能生活化。经典现实主义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易卜生的作品,成为引领现实主义戏剧的风向标,给后世剧作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作品着重体现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开创了“社会问题”体裁戏剧,他创作的《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被合称为四大社会问题剧。大约在1872年,他已在一封信中吐露了《人民公敌》中最著名的台词:“少数派总是对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立的人”。[1]易卜生的见闻使其发觉,在社会中有道德操守和自身原则并付诸行动努力维护的人却不幸身败名裂的现象并非是个别。加之他的《玩偶之家》《群鬼》等戏剧相继问世,作品中以家庭作为切入点,提倡男女平等、呼吁妇女解放,鼓励女性挣脱男权社会和风俗礼教的束缚,这样的思想遭到了一些资产阶级不满与抨击,于是易卜生在1882年创作《人民公敌》予以回击。

一、两极对立的人物设置

《人民公敌》是一部五幕喜剧,虽将其定义为“喜剧”,但不可否认内核含有一个严肃的主题,题材内容贴近大众生活的同时也揭露了社会黑暗腐朽的病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组两极化绝对对立的矛盾,以此来产生戏剧性效果,强化冲突,表现戏剧张力。

一方是以斯多克芒医生为代表的,包括给与他帮助身为教师的女儿裴特拉、不盲目追随大流明辨是非的船长霍斯特、后期从顾虑转为支持他的妻儿。斯多克芒是一名有职业操守,严格遵循道德良知,有自我规则底线坚守正理的人。他具备公益精神,站在理智的高峰,借助科学的力量对事物和世界进行辨析,做出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面对威逼利诱,他从不动摇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尊重自然生态,以人为本从市民生存的角度思考问题,怀有人道主义、利他主义的品质。热爱家乡的斯多克芒是最初提议建造浴场的人,他对浴场所投入的心血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但是也作为一名医生的他,在手中握有浴场水质含有细菌的证明时,他没有袒护浴场的意图,不仅主动拦下了受市长彼得鼓励的自己曾赞扬浴场的文章,还不理睬市长对他家庭生活的威胁,宁愿自掏腰包也执意要发表后一篇来揭示浴场问题,即使众叛亲离他也不打破应循的原则,严格遵守清规戒律。他的做法不是刻板的墨守成规,而是为了将真相公之于众,维护民众拥有了解事件客观情况的权利,是不伤及无辜的正直行为。

另一方是以市长彼得为代表的,以及妻子义父制革厂老板基尔、起初帮助斯多克芒医生但之后追求安稳和利益的《人民先锋报》编辑霍夫斯达、报馆职员毕凌、印刷所老板阿斯拉克森和市民群众,他们更拘泥于自身的好处和目的,打破和践踏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为了一时之利而放弃大局和他人的安危,不顾忌民众的生命健康,是偏私的利己主义者。彼得的思维目的不纯,虽身在市长一位,却只在乎眼前的个人利益,不在乎牺牲城市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高傲自私的作为使其所握有的权利和应执行的职责完全不对等,形成极大反差,通过自己的政治势力凌驾于民众之上,借助《人民先锋报》和受众人拥护的阿斯拉克森,肆意操控民意,牺牲生存环境,非但不愿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而且不择手段地极力维持自己本不该得的高额收益。

二、冲突中揭露社会问题

由斯多克芒医生和彼得市长构成了全劇的主要矛盾,易卜生将这一对身份悬殊、品性相异、天差地别的人物设置成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弟,不仅促进了剧作中人物关系的紧密联系,更带有了一丝戏虐的讽刺色彩。这对亲兄弟呈现出的两种大相径庭的价值观念和处世之道,恰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凡人的一体两面,两人分别代表了道德的极端和虚伪的极端,义务的极端和权利的极端,公共利益的极端和个人利益的极端,这些因素的失衡便会造成法律的公平性、约束性失效,社会系统结构出现真空地带,导致社会痛疾的产生。

《人民公敌》里斯多克芒医生是一个接近理想化的人物,他像社会中的一条基准线,衡量着剧中其他人物和我们现实世界,彼得市长、其他负面人物和没有定力只求安稳的市民逆其道而行,自然而然的用“多数派”制造出来的繁荣假想遮掩了资本主义道德、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堕落虚伪的社会问题。彼得·斯多克芒身兼市长、警察局局长、浴场委员会主席等多重身份,可以说是将该市的各项命脉把控在手,在他的干涉下,浴场水质问题已经跳脱出单纯的科学领域,夹杂了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强求别人妥协和屈从自己不正当的意图,不仅经济上取得大笔钱财,也以海市蜃楼式的城市平稳发展景象获得民心来巩固政治地位。在斯多克芒医生一身正气忠于职守,始终不被任何外界所牵动的反衬中,展现了彼得这种并非以服务于公众利益为目的、随心所欲超出权限的举措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滥用职权的行为,也有力的激起观众对这种问题的愤懑和对伸张正义的热血。

担心家庭生计的妻子、女儿裴特拉、船长霍斯特和与《人民先锋报》名字相左的编辑霍夫斯达、职员毕凌、印刷所老板阿斯拉克森是两组在斯多克芒兄弟分别代表的两个极端之间进行选择的可滑动的人物。前者是打破亲情和生计的忧虑,敢于跟负向的利己主义者斗争,与斯多克芒医生并肩,向社会基准线靠拢,也通过赋予妻子和女儿裴特拉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表现了易卜生对女性的尊重,以及肯定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后者则反映出在中产阶级的统治下用专横手段操控社会舆论,不可否认乃至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仍随处可见,网络时代到来媒介日益发达,数字化加快信息传送的同时也助长了某些不良之风,他们同彼得一样为求得一己私利与社会基准相背离。

三、理性批判与追求真理

《人民公敌》中将市长彼得、市民大会主席阿斯拉克森、《人民先锋报》编辑霍夫斯达、职员毕凌作为小中产阶级的代表,将他们道德和理想作为该剧理性批判的对象,强调了保守中产阶级社会对个人追求自由精神的阻碍。从名称“人民公敌”上看,显然将人物的正、负性质倒置产生讽刺意味并发人深思,社会中的“人”已被割裂成完全对立的两派。一方是“人民”,是数量上具有绝对压倒性优势的群体;另一方即所谓的“敌人”,是持有科学证据的主人公斯多克芒医生。戏剧内容紧紧围绕题目,架构在以斯多克芒兄弟为轴线的戏剧矛盾冲突双方之上,是经市长彼得和市民大会主席霍夫斯达蛊惑后“人民公敌”投赞成票的全体对市民“多数派”和斯多克芒医生这样孤军奋战的“少数派”之间的深度矛盾,是社会中“大众”和“个人”关系的思索。剧中市民大会以斯多克芒医生的演讲和市民们的反映作为主要构成内容,是一段大篇幅的“辩论”,通过演讲段落阐述了作者易卜生的观点,对“多数派”的质疑、对衡量真理标准的质疑。

“市民大会”又称“公民大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场景,易卜生刻画的是一个看似可以自由言论、民主抉择的公民大会,但事实上是一个左右言论、先入为主的寡民大会,这些参加公民大会的人们并无思考,仅仅是权力拥有者的工具与舆论库。[2] 站在门口多次被轰出去的醉汉反倒是一人独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醉汉是众人抽象意识层面中斯多克芒医生形象的具象化表达,市民眼中的斯多克芒医生就是一位不愿多去理睬的醉酒大汉,殊不知酒后的一派胡言实质却是客观存在的真理,而并非凭主观臆想捏造下所谓的真理。市民大会的外在空间結构和剧场有着相似之处,观众位置和市民位置重合,因此观众在理性批判剧中市民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有效的将观众的思路带入戏剧,结合身处的社会环境参与思考、净化观念,推动文明发展,达到了戏剧艺术道德教益的目的。市民大会投票的结果把斯多克芒医生确定为人民公敌表现出超强的现实感,但最后易卜生以开放式的结局留下了一丝曙光,斯多克芒不惧怕权力的压迫坚持己见,带着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教育象征希望的孩子们继续踏上追寻真理的路途。

结语

易卜生等现实主义剧作家在这个大时代中,以时代先知的姿态,关注和议论公共价值、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道德等社会问题,使得现实主义戏剧蓬勃发展了起来。[3]《人民公敌》长久以来饱受好评,它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时至今日仍与我们息息相关,斯多克芒医生式的人民公敌还在为追求自由与真理努力,民众们仍旧存有“多数派”稳健盲从的想法,媒介的发展也没抵消遮掩社会丑恶的宿命,易卜生剧作在历经数年后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挪]易卜生.易卜生文集 第五卷[M].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93

[2]吴晛.《人民公敌》中“多数派”的人性与思考[J].戏剧之家.2016(8):48

[3]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553

作者简介:

解静怡(1994—),女,山西大学文学院 学生,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探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浅谈初中生的日常管理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浅议问题学生教育之我见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审美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