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企业岗位能力的技能人才培养

2019-10-21周宝誉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实训基地汽车行业

【摘 要】本文针对校企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实践中、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接汽车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采取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措施,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团队的重构等方面解决问题。

【关键词】汽车行业 岗位能力 人才培养 实训基地 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B-0085-02

2010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强做大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和 40 个配套文件,明确了要优先重点发展食品、汽车等 14 个千亿元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节能与环保四个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广西先后引进了一汽、上汽和通用汽车等行业的巨头,与广西的地方汽车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推动了广西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维修、汽车销售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因此汽车销售和维修等企业岗位需要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响应政府提出职业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号召,对接企业需求。针对学校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脱节,专业教师没有将企业岗位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实训基地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技术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需求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突出岗位能力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为了培养服务广西本土汽车产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学校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实践过程如下。

一、创建“岗位引领、四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立足广西汽车产业,与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开展合作,开设各类教学冠名班和学徒制班。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相对应的汽车机电维修等 5 个岗位群为主要研究目标,分时段、分步骤地建立和完善了“岗位引领、四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派出技术指导教师,实施企业化管理。营造真实工作情境,让师生在实训教学中按企业标准开展实训教学,使专业实训教学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岗位。教学中突出岗位能力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上岗零距离”,有效解决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难题。

2011 年,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完善了“岗位引领、四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如图 1 所示)。

“岗位引领、四段提升”指在岗位需求的引领下,在校企两个平台的共同培养下,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分段式实施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从而在三年时间里形成四个成长阶段,分别对应“学生”“学员”“学徒”“员工”四个职业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才培养都有针对性,学生在学习中,专业技能得到分段式的提升。通过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学习,逐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首岗胜任能力。

二、构建了“三向对接”学徒制课程体系

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结合地方经济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项目化,构建了更适应汽车专业集群技能人才培养的“三向对接”学徒制课程体系。

“三向对接”指在专业课程项目化的理论指导下,调整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将其分类并细化成若干工作项目,对相应的技能要求重新做出修改和完善。分别对应到企业内部认证、技能等级认证、职业技能大赛要求中去,使课程体系同时对应企业内部认证、技能等级认证、职业技能大赛三大方向;使课程标准与企业内部岗位技能认证标准、中级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和大赛技能标准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实践,很好地解决了更宽口径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三向对接”学徒制课程体系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依据汽车产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相关工作任务要求,按课程体系需要把企业内部认证、技能等级认证、职业技能大赛三大方向结合起来进行课程和教材的开发,让学生在学徒制的框架下“做中学,学中做”。

在“三向对接”学徒制课程体系理论指导下,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共同使用一套同时适用于学校和本企业的项目化教材。无论在学校的“校中厂”教学,还是在企业的“厂中校”中教学,都使用这套教材。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编写了 7 本相应的专业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校企共同构建“双岗双聘”的“匠师型”教师队伍

以校企合作为基石,以能力为核心,以人才引进和项目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素质为目的构建了“校企融合、项目引领、共培共管、互惠双赢”的“双岗双聘”的教师队伍。

在“双岗双聘”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匠师培养工程”。采用“三级培训、项目载体、共管共培、以岗互派、双栖两用”等措施,将培训“化整为零”“积少成多”,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培养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共同培养,极大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使教师由“老师”“师傅”逐步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师”转变,成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匠师型”教师。

“双岗双聘”教师团队成员同时具有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外聘职员的双重身份,或者同时具有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外聘教师的双重身份。学校的“讲师”同时成为“工程师”,企业的“工程师”进入学校的“双师”系列成为“讲师”“客座教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学校与企业、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人员互补共进、联合服务。目前有 10 名专业教师被聘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技术培训讲师,企业的 11 名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

四、创新践行“教学+服务”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校企融合打造共建共享的“双主体育人”实训平台

参照企业生产环境建设与企业对接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线、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内,建设校中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企业的岗位能力。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建立现代学徒制、校企共育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校企合作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式的實训基地 8 个,满足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技术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需求。

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建共享,由基础技能实训基地、综合技能实训基地、岗位技能实训基地组成,适应“三阶递进”的教学体系,可同时满足教学与对外服务(见表 1)。

五、获得的成果及应用效果

突出岗位能力的技能人才培养实施以来,共引进研究课题和专业建设项目 18 项,校内 65 名专业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转化教学成果 71 项,收益学生众多,成效顯著。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从 2010 年至今已经培养汽修、数控、模具专业学生 8600 多个。近年来,专业教师参加技能比赛获国家级三等奖 2 项,省部级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8 项。近 5 年企业满意率平均为 82.55%,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平均为 81.30%。

(二)教师队伍质量显著提升。总体上,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达 90% 以上,专业教师教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教材 23 本,发表论文 42 篇。

(三)促进学校事业快速发展。2017 年汽车专业集群发展为包含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装饰与美容、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 4 个专业,在校生 2800 多人,并于当年建成 1 个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汽修专业群建设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技术培训基地等 8 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办学实力增强。

【参考文献】

[1]孙佳鹏,石伟平.现代学徒制: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题的良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

[2]陈 嵩.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上海市首批1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36)

[4]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1)

[5]王 星.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汽修专业学徒制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6A099);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汽修专业‘共享性岗位技能项目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GXZZJG2018A003)。

【作者简介】周宝誉(1970— ),男,广西贵港市人,高级讲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交通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管理、机械与交通类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实训基地汽车行业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浅析
汽车行业供应链审计探讨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中国汽车年度盛典隆重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