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构建真实数学型生活平台的研究

2019-10-08陈崇玉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陈崇玉

摘 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构建生活型数学体验平台,可以有效增强课堂代入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促进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所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塑造生活型数学课,这无疑是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119-02

传统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局限性强,通常都是不断地做题、做题,以至于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致。其实,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是增强他们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塑造生活型数学课,根本目的是为了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数学概念的代入感和真实性,确保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了解数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灵动、更加丰富、更加高效。

但是,如何塑造科学合理的生活型数学课,这是对教师的一项严格考验。借助本文,笔者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从三个层面详细分析如何构建生活型数学课堂。

一、挖掘生活资源,点燃学生思考情趣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是课堂”,这说明站在生活的角度出发构建数学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思维模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构建生活型数学课堂,有助学生数学学习。

构建生活型数学课的优点在于:直观性强,能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体,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趣味性强,可以改变传统数学课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在学习新课之初,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加法和减法》为例,这部分知识是帮助小学生走入数学殿堂的第一步,也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魅力的关键基础。

但是,由于低年级小学生此前尚未充分接触数学,所以他们开始学习“加法”“减法”时很难理解这些概念。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给学生创设了以下情境:教师将学生喜欢的零食展示在课堂中,然后指出:“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上面一共有多少种零食?”学生回答“7种”,教师利用幕布盖住薯条和薯片,学生指出“还剩下5种”,教师又拉开幕布,露出了虾条,学生指出“还剩下6种”。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然后告诉学生“减少零食种类的过程相当于减法,增加零食种类的过程就属于加法”。

为了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教师又利用“伸出手指或蜷缩手指,然后数一数还剩下几根手指”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加”与“减”的概念。就在这样反复的情境演示中,学生便很快地掌握了新课所学知识。

由此可见,在新课开展阶段引入生活情境,增强课堂的真实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听课和思考的时候更加认真。

譬如上述案例,教师采用的是“数一数”的方法,而引用的案例则是学生熟知的零食。这样一来,不但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并且也为以后的数与运算的教学提供了认知依据。

二、分析数学现象,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随着新课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数学核心素养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构建生活型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让传统理论讲述、习题演练变成更加生动科学的探究与操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并逐步完善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因此,在挖掘生活资源的基础上分析数学现象,借此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让其初步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这是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点。但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在铺展探究活动时要严格控制问题难度。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小数》为例,在初步学完小数的性质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同学们了解了小数的性质后,会发现它有哪些现实意义和实际用处?同学们可以利用它来解决现实问题吗?”此问题发散性强,可以激发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比如,有的学生指出“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记录消费清单”“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让单位测量更加统一、标准”。借此机会,教师可以继续追问:“灰松鼠体重是0.504千克,尾巴长度是19.8厘米;岩松鼠体重是0.300千克,尾巴长度是1.450分米。同学们是否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确保它们的单位整齐?同时,能否对这些小数进行简化处理,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由此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练习契机,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快速把握知识要领。当然,因为小学生初次接触小数知识,因此在对性质的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有的学生疑惑:“0.504后面的0不需要简化吗?”對此可以要求学生重新温习小数的性质,并采用生活物件进行验证,比如利用直尺测量文具盒的宽度,然后观察0.504和0.54的单位长度是否是一致的,由此让学生对小数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学生展示生活探索情境时,必须确保学习活动突出知识重点,不能单纯地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盲目安排学习活动。

另外,因为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性强,所以也要适当地融入分层机制,或者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此一来,便可以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处理课后练习,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随着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在教改文件的指导下全面革新,国家对数学教师提出了严格的教学要求。在这个背景下,要求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具有数学思维、探究精神、数学实践能力的“高才”小学生,确保其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改变传统课堂练习方式,围绕生活教育理念塑造“真实性”练习平台,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无疑是教师必须特别重视的。需要指出: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绝不能完全“放养”学生;教师在这期间要时刻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合理的指导。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为例: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往我们接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由于之前的知识点距离现在较远,所以学生一时很难回想起来。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案例,比如“本市某个月的降雨量变化情况”“班级全体学生爱好情况分布”等。

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统计图对这些数据进行概括。这时,学生发现不同的案例需要用特定的统计图进行记录,从而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回忆了以往学过的知识。随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我是小记者”的调查活动。

在此期间,同学们可以随机选择一个探究主题,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展开学习活动:比如有的学生负责调查,有的学生负责记录,有的学生负责设计统计图等。由此一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实践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巩固他们对相关新旧知识的掌握。而且,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扎实掌握“统计图”的知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统计图的特点、功能、用途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让他们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生活即是课堂,社会即是学校,将数学的本来面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这比以往的题海战术更加有效,比以往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的“满堂灌”更加科学。所以,教师有必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持续深入到对生活课堂的探究中,以此给学生创造出更多有趣的体验契机。

参考文献:

[1] 黄晓娟.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风,2019,(4).

[2] 韩延珍.浅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J].发展导报,2019,(4).

猜你喜欢

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