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若再次相见,请沉默以对

2019-10-07张瑞琪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拜伦浪漫主义

【摘要】众所周知,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唐璜》、《春逝》等代表作经久流传,永垂不朽。国内外也涌现了一大批翻译家,对其诗歌进行翻译。本文主要就是通过对比拜伦经典诗歌《春逝》的不同译本,挑选两篇贴近原文的翻译译本,通过对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总结出了三种古典诗歌的翻译方法,为今后古典诗歌的翻译提供一些翻译方法。

【关键词】拜伦;春逝;浪漫主义;翻译原则

【作者简介】张瑞琪(1996.01-),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专业。

第一章 简介

简介:

1.作者简介。拜伦,主要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他在他的诗歌中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并且了解他过后,我们不难发现,他不只是诗人,还是为理想而战的勇士,更是民族运动的领导者。

2.作品简介。这是拜伦的一首三十二行抒情歌,共145个字,短短一首诗歌,却能将情感表达的如此淋漓尽致,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奈感和伤感,心中的丝丝柔情瞬间就被这简短的一首诗勾起层层涟漪,不知说出了多少柔情铁汉的痴情过往,引发读者共鸣。这首诗旨在描述拜伦在回忆自己与爱人分别的情景以及后来得知事情真相后痛苦的心境。它虽简单,但是句句都特别有画面感,都能让人感受到眼前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复杂却伤感的内心轨迹。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所在。

第二章  《春逝》的译本

黍黎释的版本:

译文:

《当我们俩分手时》

当我们俩分手时,沉默不语满含泪花。想起来都心碎,要分离好几年。

你的脸苍白冰冷,吻你似冰霜。当时真预兆了,今天的悲痛。

早晨的寒露,覆在我的眉毛上。那种感觉好像是,对我发出警告。

你抛弃了所有声誉,变得声名狼藉。我听到别人说你的名字,顿感脸红。

他们当着我的面讲你,如丧钟入耳。我全身立即顫抖—为什么对你如此情重?

他们不知道我认识你,我对你太熟悉了。我将长久为你感到惋惜,悲痛不已。

我们秘密相会,我感到默默悲伤。你的心把我欺骗,以致遗忘。

如果在遇见你,多年以后。我该如何招呼你? 只好沉默不语满含泪花。

陈锡麟版本:

《昔日依依别》

昔日依依惜别,泪流默默无言;

离恨肝肠断,此别又几年。

冷颊向愕然,一吻寒更添;

日后伤心事,此刻已预言。

朝起寒露重,凛冽凝眉间—

彼时已预告:悲伤在今天。

山盟今安在?汝名何轻贱!

吾闻汝名传,羞愧在人前。

闻汝名声恶,犹如听丧钟。

不禁心怵惕—往昔情太浓。

谁知旧日情,斯人知太深。

绵绵长怀恨,尽在不言中。

昔日喜幽会,今朝恨无声。

旧情汝已忘,痴心遇薄幸。

多年惜别后,抑或再相逢,

相逢何所语?泪流默无声。

网易版本:

《你我分别之时》

你我离别的时刻,沉默与泪水肆虐。心近乎绝望的碎裂,碎片辗过一大段的岁月。

你的脸颊白如纸而冷若冰,给我寒洌之吻。此时此刻已经写下,如今伤痛的预言。

早晨的寒露,为眉弯添上了透骨的寒凉。想来是个先兆,预告我现今的心境。

誓言不复存在,你因冶荡艳名远播。惊闻你艳名狼藉,我的心因羞愧而流血

人们纷纷议论着你的浪荡,恶意的评语几乎刺穿双耳。我颤抖了——你我曾是那么的亲密!没人知道你和我相识,而我曾是那么的了解你。

现在心痛追悔是否太迟,又有谁说得清呢!

第三章 对比分析不同的译本

挑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译本:

经过对比分析,其中黍黎释的版本和陈锡麟版本是最贴近原文的两个译本,做到了”信”。因此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将以黍黎释的版本(以下简称”黍版”)和陈锡麟版本(以下简称”陈版”),我们就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简要分析。

在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句我认为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即:“如果我们再相见,事隔经年。我将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可在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电影画面,那么的真实,让我身临其境。那场景就好似:原本是深爱着彼此的一对情侣,因为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最终残忍分离,若我的情还留在原地,爱已不能再给你了。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生活冷酷地推着我们不断向前走,朝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最终渐行渐远。多年以后,你我皆有了家室,家庭生活也算安定美满,那段无从提起的爱情就此深埋心底,闭口不提,甚至已经忘却。可就在某天,你突然又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如梦一般,不可置信,万千回忆瞬间被勾起,竟发现原来我还是那么爱你,还是能记住你所有的喜好,还是能想起我们在一起时快乐的时光。可是那又怎样呢?你不再是那个可以陪伴我走过一生的人了。真到那个时候,我该如何面对你?我该如何让你丝毫察觉不出我内心的波澜呢?

从词语选择方面:

1.从首尾句的角度分析。首句“when we two parted, in silence and tears”和结尾句“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这首诗歌的绝妙之处就在于首尾相应,将感情瞬间推至高潮,两句都以“silence and tears”结尾,能够读出来拜伦在写这首诗歌时的心痛无奈,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留给他的除了一生的回忆以外,就剩下无休止的悔恨与悲痛。关于最后这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的翻译是“以沉默,以泪水”。

所以,在黍版中,第一句上来就用了“当我们俩分手时,沉默不语满含泪花”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最后一句“我该如何招呼你? 只好沉默不语满含泪花”。我们能够看出来,黍做到了首尾呼应,只不过,我觉得他的 “满含泪花”有一丝僵硬,不具美感,读起来不够悲伤。仿佛只是说眼中有泪水,情感方面表现不明显。我甚至觉得改成“眸中澿泪”或“满含泪水”都要比“泪花”略胜一筹。

然而在陈版中,首尾两句就翻译的相对成熟一些。首尾句中,均提到了“泪流默无声”。一个“默无声”突显出了拜伦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难以言表的悲伤之情,最终选择默不作声地承受着一切痛苦的情感。这个译本至少让读者感受到了情感递进。

因此,在首尾句的译法上,我比较倾向于陈版。

2.从诗歌第五句(即诗歌现在时态的第一句)角度分析。诗歌原句是“The dew of the morning, sunk chill on my brow”,若让我自己翻译,我可能会翻译成“早晨的寒露,为眉弯增添了刺骨的寒凉。”其实我一直觉得这句,拜伦也写的特别精巧,有一种一语双关的感觉,这清晨的寒露不光是给眉间增添了一丝寒意,并且也暗含着自己心里的寒冷,那种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状态。

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两个的译本。黍版的就是“早晨的寒露,覆在我的眉毛上。” 这句中一个简单的“覆”字,却比我的“为……增添了……”用的巧妙,一个字便将早晨的寒露,其湿冷的特点表达出来了,贴在眉毛上,也凉在了心上,这句我十分的认同。

再来,我们看向陈版,“朝起寒露重,凛冽凝眉间—”又是文学色彩极其浓重的一句译文,这位译者特别擅长古文言文的译法,用的词语也都是比较具有古典美的词语,因此,他用的是 “凝眉间”一个“凝”字,让我们特别具有画面感,仿佛拜伦一脸愁容已跃然纸上,那深沉又难言的心境,通过这个字表达出来了。

所以,综合所有的优缺点,依然是陈译版略胜一筹。因为词语运用以及句尾词语的押韵之美,陈锡麟做得真的很不错,是一篇十分成熟的译文。

从句式方面:

黍黎释的版本,通篇形式偏向于散文,它整体视觉上给读者的感觉是接近原文的样式的,长短不一,杂乱无章,参差不齐。节奏感上也十分灵活多变,这可能就是散文的优势之处吧,不用像绝句或者律诗一样有固定的节奏。但是也正是以为这种形式,使得有些句子表达的略显生硬。难免会造成有些句子翻译得不准确或者是不符合正常人的思维逻辑。

陈锡麟的译本则不同,通篇使用的是五言律诗的形式,用词高雅,含蓄内敛,用五言律诗的形式,不仅使人看起来有一种工整简洁、耳目一新的感觉,读起来也十分押韵、通顺、朗朗上口,与原文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保持一致。五言诗更有利于诗歌情感的抒发。

從语句情感方面:

1.从黍黎释的版本剖析。他在译文中大篇幅的使用第一、二人称的转换,使感情表达坦率直接。比如说:“我全身立即颤抖——为什么对你如此情重?他们不知道我认识你,我对你太熟悉了。”听到这样的描述,读者的代入感会很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这种纯粹而强烈的情感表达。真实的情感总是那么令人着迷。然而,一个作品的成败正是从读者的反应体现出来的。因此,这可能也是黍版吸引读者的地方。

2.从陈锡麟版本进行剖析。另一方面,陈锡麟的版本在含蓄之中充满了真挚和深情,和原文本来想表达的情境和感情更加吻合。古文言文语言古朴,典雅,自然,简单平易却耐人寻味。它让诗人情感不那么直接奔放,略显收敛,可是丝毫不影响艺术表达效果。古文用词考究,需仔细斟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字”就好像“太极”一般,刚柔并济。看则平淡无奇的词语,所带给你的意象却并不简单。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蕴含其中,蓄势待发,不可小觑。因此,我认为这也是陈锡麟译本的亮点所在。

第四章  古典诗歌的翻译方法

1.对于不同时代的诗歌,其翻译的方式和手法也不尽相同。事实上,为了使译本做到“信”,与原文本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古典诗歌可以在一定程度下,尽量将原文本中的句式结构和韵律体现出来,古典诗歌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情感含蓄,语言严谨,用词简洁。这样才能将古典的气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对于翻译英文古典诗歌,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因素的平衡性,如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象、意境等。切忌只为追求诗歌的格式和韵律而忽略了其他相关因素,从而损失了原文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保留诗歌中的古典韵味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能力有限,也不能过分追求表面层次的诗歌美而胡编乱造、生搬硬套。

第五章 总结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通过对比黍黎释和陈锡麟的译本,发现两人译本中所存在的优缺点,选取典型例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归纳出了关于古典诗歌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但是又基于拜伦原始的风格以及拜伦所崇尚的“人道主义”,即世人所说的“拜伦式英雄”。因此翻译风格上自然会倾向于浪漫主义的风格。这正是那个年代之所以能够塑造出拜伦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原因了。

参考文献:

[1]缪潍潍.往昔的悲痛象似今日的伤感——“When We Two Parted”象似其译本[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1.

[2]张敏.英语格律诗汉译的体制问题———拜伦《当我俩分手时》三种译诗比较[J].山东外语教学,2006,3,112.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拜伦浪漫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检验钻石
目的论忠实原则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