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

2019-09-20胡小渝

时代经贸 2019年9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思考

胡小渝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得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环境恶化、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思考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2008年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但相较于世界其他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极大增加了居民福祉,并对世界整体经济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诸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均给予了极大关注,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成因、经验、借鉴价值等各个方面进行解析,并试图将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提升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依然曲折,国内外形势发生系列转变,致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亦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降低,对我们外向型企业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经济体量快速增大的同时,亦显现出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一定程度上都将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成负面影响。因此,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述评,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颇多,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各有差异。程恩富、王中保(2009)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公有主导型的多种类产权结构;劳动主导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和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张宇(2009)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在适应中国国情基础上,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实现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体制基础,已达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的。郭熙保(2013)基于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提炼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基础上,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包含以下几方面:优先注重增长速度、以投资作为主要驱动因素、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鼓励出口。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中国立足于发展现状较为落后,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基础上,并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科学融合发展,从而创造出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中国的发展模式,基于发展实践,并在实践过程进行理论提炼总结,然后创造出的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综述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中国道路”等多种提法来概括中国的发展历程。乔舒亚库泊雷默在比照“华盛顿共识”基础上提出了的“北京共识”,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随后,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各种类型的研究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美经济与安全评论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帕利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他的理解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最为相符。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部分的规模逐渐减少,以市场为导向的私有部分的规模增加”,并在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进行详细研究,并充分认可,尤其认可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这一重要基础。他通过研究发现,实行市场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均以市场为导向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从内、外部总结了我国资本积累的方式。内部资本积累一方面依赖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另一方面依赖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外部资本积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资本增长两种方式积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仍毋容置疑。

尼古拉斯拉迪作为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基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发展现状,提出投资、消费、商品和服务净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扩张性投资:商品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较好发挥。

中国和俄罗斯的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政治亦然。因此,国际上诸多学者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时,一般将两个国家进行对比分析。诸多学者普遍认为。俄罗斯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在最开始几年是不成功的,以至于造成了较为严峻的后果,而中国开始于1978年的经济转型是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是成功的,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

彼得诺兰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写出了《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一文。他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已经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亦面临诸多困难,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要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各类腐败,提高政府效率,尤其必须要重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由以上可知,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多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探究其高速增长的原因,总结发展规律。

(三)国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学者们更多地集中分析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如何成功转型使其更符合我国发展现状。

林毅夫、苏剑在《论我国经济方式的转换》一文中指出:要从目标增长方式和要素价格体系等方面来转变。

魏杰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一文中指出:“中国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转型。”

徐佳宾在《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亟需从路径依赖方面、结构转变方面、福利改善方面調整结构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立足于中国自身国情,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自身亦存在一定的问题,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至关重要。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现状

(一)中国经济发展经历的四大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学术界有诸多不同观点。本文采取姚志倩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所划分的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阶段国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个体经济逐步被取消。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但这场改革具有一定探索性,并由于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明确,基于当时经济发展现状判断产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滞后性。具体而言,即轻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未具有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未形成,以至于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重工业。

3、十四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该阶段,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基础上,多元化市场主体地位确定。十四大确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继续完善,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仍不够成熟,仍存在一定不足:如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较高;消费占比不高,且不断下降;行政计划对资源配置仍过多干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未显现。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现状

经过上述四个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顺应各个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同时几经转变,成绩斐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上升,经济体量日益增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基础强大,国家财政收入亦是连年攀升,在配合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开放的金融货币政策前提下,中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我国是拥有世界人口数最多的国家,依托于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多种优惠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国外投资者到中国办厂发展低技术产业,达到了实现国内劳动力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的发展奇迹。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在国际上都稳步上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绩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产业结构严重不均衡,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劳动力市场混乱、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传统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初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位优势较好的沿海地区得到了极大重视和发展,但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等限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目前,我国从南往北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GDP总量超过我国经济总量的40%,极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亦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

(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

投资、出口、消费作为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较弱,三驾马车不能齐头并进拉动我国经济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在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经济发展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在带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直接传导给我国经济。并且,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呈现高能耗、低水平、低利润的特点,这种发展方式难以适应目前的科技主导型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近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的比例持续降低,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三)环境恶化、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过去为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高比例的资源投入,同时伴随着高污染、高消耗。部分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量,忽略了环境影响,伴随高产出的同时也带来重污染和高排放。目前,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已经负担不起我国这种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势在必行。

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等系列战略实施下,即通过国家和市场的力量从沿海优先发展转向各区域协调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已取得一定成绩,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上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从国际层面、区域层面等促进了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科教文体卫等现代服务业。尤其要注重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提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让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三)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应注重构建长期有效的扩大消费机制,刺激居民消费需求,通过增加中低收入水平人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以达到优化经济结构,长期实现高质量增长的目的。

(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建立完善绿色经济发展机制。在总结提炼部分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激励制度,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支持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重视环保产业发展。如给予一定技术支持,不管是技术引进还是企业自主研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奖励政策,以激发企业积极主动从事绿色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引进。其次,让市场的自主调节只能充分发挥,以市场价值规律调节企业行为。基于优胜劣汰原则,通过市场淘汰部分绿色经济发展不足的企业,减少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产能,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市场绿色经济比重的目的。最后,法律保障。为保障绿色经济进一步充分发展,应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正方两方面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提高对主动发展绿色产业企业的奖励比重,另一方面极大惩处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不主动作为或者作为不到位的企业。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模式思考
永续债券探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