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城市美丽河网体系构建研究

2019-09-16李后强

中国西部 2019年3期
关键词:成都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李后强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天府新区考察时强调,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节点的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水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公园城市建设必须要有美丽河网体系支撑。成都市应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握独特的河网体系地域优势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独具文化品质、精神气质和最亲水、最开放、最热情、最有“世界范儿”的公园城市。

〔关键词〕 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美丽河网体系;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3-0001-09

一、引言

伴随人类在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集聚,城市逐渐形成,并在人口进一步聚集的过程中不断扩张,城市从形成之日起便与人类社会形成了十分紧密的联系。进入近现代以来,城市和城市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其表征从世界城市人口总数,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2018年版世界城镇化展望》:1950年城市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30%,2018年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5%,到2050年预计将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集散地,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彰显人类文明的坐标,来源于《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也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主要载体,能够持续不断为人们追求梦想、实现个人价值创造诸多有利条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为了推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就明确要求把城市管理和恢复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工作重点。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1〕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天府新区考察时强调,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2〕为此,成都市(天府新区)积极行动,逐步探索形成“公园城市1436”新理念,“1”即1个崭新的发展范式: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集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4”即4个鲜明的时代导向: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3”即3个有效的实践途径: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城中建园”到“园中建城”、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6”即6个突出的价值目标: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为世界提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3〕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人们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尽管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力图将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但既有成功典范也有教训失误。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最新成果很值得关注与研究。水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河网体系在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中发挥着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公园城市概念本身内涵,以及美丽河网体系对城市的重要意义等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发挥河网体系作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与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地方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相关研究述评

1.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

公园城市是继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概念”后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公园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韩国的曹世焕教授,在埃比尼泽·霍华德的“园林城市”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作为未来新的理想型城市的概念。〔4〕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国内的乐山、贵阳、扬州、成都等地先后提出要建设“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真正让社会各界广泛知晓和认可的是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天府新区考察强调“天府新区建设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之后。一年来,学者们主要围绕公园城市的定义、内涵、特征等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杨雪锋(2018)认为可将公园城市定义为:按照生态城市原理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以绿量饱和度、公园系统网络化为主要标志,实现生命、生态、生产、生活高度融合,运行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健康、协调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5〕高重奎(2018)认为公园城市是将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公园化的城乡生态格局和风貌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前置性配置要素,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模式。〔6〕陈明坤(2018)认为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7〕尚晨光、张雅静(2019)认为公园城市是将人与自然连接到一起,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为主的各个系统良性运行,具有和谐性、高效性、系统性、人民性、休闲性等特征。〔8〕戴菲,王运达(2019)认为让城市成为绿色环抱的大花园是公园城市最突出、最本质的特性。〔9〕成都市则根据自身实践探索,提出公园城市是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10〕〔11〕

2.河网体系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河流是文明的发祥地,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要素,景观的依托。〔12〕徐永健(2000)提出城市形成和发展大多都与水(河流)有着不解之缘,众多大城市也都留下了“因河而兴”的历史烙印,如国内的重庆、武汉、上海、廣州等,国外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大西洋沿岸的海港城市,以及匹兹堡、圣路易斯等内河港口城市。〔13〕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和发展,是美化城市环境和形成城市风格的重要因素,〔14〕但与此同时,我国有些城市的快速发展由于过度消耗水资源、无视水环境保护等,也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生态环境破坏、人居环境恶化以及经济发展受限等突出问题。

因此,学者们对城市河网体系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城市河网(水生态)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仇保兴(2006)认为健康的城镇水环境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5〕吉川胜秀、伊藤一正(2011)则认为河流和运河是一个国家立足于历史、文化、环境甚至包含经济的城市再生过程中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素材,今后是从河流、水渠等水边空间开始进行城市再生的时代。〔16〕二是城市河流受到污染后的治理机制、措施研究。胡四一、张力军(2006)认为城市河流治理与开发最根本的就是要处理好人水关系,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17〕秦亮(2019)则认为在河流治理工作中,应该实现与生态保护工作的统一,通过控制污染源、优化河道结构、运用治理技术和增强环保意识等措施,改善当前河流的污染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8〕

综上所述,尽管公园城市的概念提出以及建设实践探索的历史相对较短,但通过学者们对公园城市内涵的深刻揭示与阐述,公园城市的全新理念已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与关注。同时,作为内陆城市典型代表的四川省成都市,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后来居上”,探索出了宝贵的有益经验, 对未来地方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启示意义。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城市发展与水(河网)的紧密联系,以及水(河网)系统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等阐述较多,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关于公园城市,特别是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河网体系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仍然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需结合国内成都等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

三、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之血。《易经》中就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意思是天地创生时五行中第一个诞生的是“水”。水在古代又称为“太一”。《黄帝内经·灵枢》进一步阐释道:“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后世有“天一生水,水生万物”之说,如《管子·水地》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古代西方的“四元素说”把“水”看作是物质组成的一种基本元素,例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约公元前625-547)就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水这一基本元素构成的,此观点在人类科学发展进程中有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影响。

在太空俯瞰地球,地球呈现一片祥和、辽阔、艳丽的蔚蓝色,这些蔚蓝色是覆盖地球表面70%的水。因此,科学家们把地球叫作“蓝色星球”,又叫“水球”。水是一种很好的化学溶剂,地球上的生命就诞生于水中,水是生命的基础和源泉,也是生命的第一道屏障。生命诞生于“蓝色星球”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当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球上不仅有大量的水存在,而且还是液态的,这为生命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是水制造的”,水占人体重量的70%,特别是婴儿体内含水更高达80%;人体血液、肌肉含水份分别为83%和76%;即使我们认为很结实、密度很高的骨头也有20%以上的水。可见,水是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没有了水,人类将“不存在”,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即水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

2.河流是城市之母

水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也是文化产生发展的必要性要素,早期人类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古印度分别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古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因此,河流是孕育人类社会文明的摇篮。河流是城市的血管,没有河流,城市就没有生命,也将不会诞生城市文明。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大多选择有充足水源保障的大江大河流域生产、生活,并逐步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再发展成为由小到大的聚落,最终形成最初的城市。古今中外的城市通常因河而起,呈现城河相依的格局,这在古代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历代古都名城都依河而建,如西安、洛阳、杭州、南京以及成都等,临水建城是古代筑城选址的重要原则之一。河流海洋也是生产要素流动的载体,最早最先最发达的城市大多都在海河边。

四、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

1.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1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20〕他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年10月修订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明确提出建设“公园城市”,地点点的是天府新区,试卷发给了四川、成都,要求是考虑生态价值、经济发展、内陆开放。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时,强调“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勉励大家要“守护好一江碧水”。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绝好的政策环境,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

2.充盈发达的河网体系

“天府之国”就是天然的“公园城市”。四川被世人誉为“千河之省”。“川”,象形字,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说文·川部》曰:“川,贯川通流水也”。四川河流众多,源远流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条。四川主要河流水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长度皆超过500公里,各河流皆由邊缘山地汇集到盆地底部,并注入浩浩长江之中。〔22〕成都地处长江上游岷江、沱江流域,历史上成都河渠纵横、水网密集,主要河流有150多条、1500多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古都。成都市通过发挥河网体系优势建设公园城市,将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真正实现“河湖与城市共呼吸”,当好长江经济带上游生态屏障。

3.伴水而生的巴蜀文明

四川悠久而丰富的河流文化发源于成都,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成都水利史,就是一部成都文明史,也是一部四川文明史和城市发展史。同时,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发的城市。

“因水而生”是指距今4500年前的成都平原十座滨河古城为代表的宝墩文化为起点,显示四川已进入由古文化的积累发展到古城文明诞生的时代。黄帝的两个儿子高阳和青阳,分别降居雅砻江和岷江。考古调查发掘证明,与大禹时代相当的成都平原宝墩文化古城群(夏蜀同源),都顺应水脉、滨河而建于平原台地。

“因水而兴”是指4000多年前,出生在四川汶川、北川一带的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从西蜀开始治水成功、定鼎九州、开启夏朝。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上有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其治理河道的文献记录。随后1000多年,古蜀开明王朝继承大禹治水理念,治理成都平原水患后,成都因治水而兴起,古蜀都城设置在成都2000多年,城名未变,城池未改,一直沿袭至今。

“因水而荣”是指秦灭蜀后设蜀郡,太守李冰创建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从此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成都因水而繁荣昌盛“沃野千里”。“二江”不仅将成都孕育为“天府之国”,而且使成都變成了一座滨江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南阳齐名,并列为“五大都会”;唐代,成都创造了辉煌的城市文明,号称“扬一益二”。“二江”也使成都成为“活水之都”,古代成都是一座被鲜花、树林和流水环绕着的美丽城市。为此,李白由衷盛赞:“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可见,当时的成都江川之秀、景色之美、物产之丰。“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兴起的。

“因水而困”是指从宋末元初开始,四川陷入50年连绵战争,蒙古军队三次攻入成都;到明末清初,成都平原又经历37年的战争;两次战乱之后,成都城池尽毁、人口减少、水利设施遭到重创,河渠湮没、水网萎缩、锦江退化、湖池消失,水利文明陷入失落与困扰,一直持续到近代。

“因水而发”是指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对水利文明的振兴和发展,先后启动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62条中小河流治理等系列恢复性治理行动。虽然成效初显,但也要冷静地看到,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进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河道治理高级阶段,我们与之相比,至少落后了50年。

五、成都筑就“上善若水”公园城市的战略思考

《道德经》中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在古人眼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故孔子曰:“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古之君子也常以水为鉴,修身养性,入世拯世。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洞悉四川省情、成都市情,指明了建设“公园城市”的正确发展方向。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应当着眼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宏观视角,着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的历史维度,着眼绵延4000多年的河流文化和城市发展史。

1.体现新发展理念,以建设人民为中心的城市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3〕当前,城市发展正处在思想变革的时代,成都市推动“公园城市”建设:

首先,必须在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应立足城市内部发达的河网水系,将最新发展理念细化实化,并融入公园城市建设整个过程。顶层设计中应突出大江、大河、大湖、大花园,体现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大创造,树立系统观、大局观,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人民为中心,实现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和谐为主要目标的公园城市,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推动“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坚持不断创新,绝不能简单地把过去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理念套用到“公园城市”建设上。成都市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需打通水脉、文脉、气脉、人脉、商脉,置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人民的绿水之城、花园之城、千年之城、幸福之城的理想之下,坚持结合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实践,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创新,深入推进有成都特色的“公园城市”建设。

2.彰显个性特点,打造出特殊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城市性格是城市其自身的形象和内涵。“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特的性格,也就不存在城市特有的灵魂魅力。”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是最具吸引力而让人难忘的,如巴山蜀水、楚水汉天、二樵珠江、江南水乡就各有千秋。

首先,应突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有成都地域特色的自然之美,可以依托成都市山脉、水脉等独特自然风光,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内部的河网、水系、绿地同城市外围的江河、湖泊、森林等形成完整生态网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融入江河体系,要突出特色,打造出公园城市的城市特色、城市个性。同时,在保留城市原有的山水地貌风光基础上,应积极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内部再现绿水青山,这样才能够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其次,应传承和发展好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之灵,避免片面注重人造景观、风格千篇一律的弊端。“守得住城市灵魂,才能保持城市的个性。”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作的序言中写到:“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24〕因此,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传承4000多年的“河流文化”就是成都城市的灵魂。在制定公园城市规划时,“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5〕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应保护好和传承好“河流文化”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守住城市之魂,展现城市个性。

3.坚持协同发展,以大开放推动“公园城市”的建设

只有开放才有生命力,大开放促大发展,四川的发展證明了这一论断,速度与开放的程度成正比,越开放越发达。成渝山水相连,两地人又同宗同源同说四川话,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为成都市开放发展,以开放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从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201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2018年6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成渝经济区正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级”。为此,成都市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一是应充分利用河网将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串联的优势,按照“齐头并进”的开发思路,培育打造“沱江生态经济带”“岷江生态经济带”等,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江江生态经济,助力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二是应抓住成都市推进“公园城市”面临的主要战略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吸引更多投资者“西进”,打破“海拔越高,经济水平越低”的魔咒。同时,向西和向东开放并行,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整合资源,突破“盆地意识”,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把成都建成为世界上最亲水、最开放、最热情、最有“世界范儿”的公园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EB/OL].(2015-12-2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2-22/7683124.shtml.

〔2〕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EB/OL].(2018-02-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213/c1024-29823183.html.

〔3〕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新模式[EB/OL].(2019-04-22). http://sc.people.com.cn/n2/2019/0422/c345167-32866769.html.

〔4〕[韩]曹世焕.风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对未来公园城市的提议[J].刘一虹,译.中国园林,2010,(04).

〔5〕杨雪锋.公园城市的科学内涵[N].中国城市报,2018-03-19(19).

〔6〕高重奎,杨雪锋,胡晓磊.建设公园城市 共享优美生态[N].中国城市报,2018-10-25(03).

〔7〕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风景园林实践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8,(10).

〔8〕尚晨光,张雅静.公园城市:工业文明城市理念的一场革命[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

〔9〕戴 菲,王运达,陈 明,黄亚平,郭 亮.“公园城市”视野下的滨水绿色空间规划保护研究——以武汉长江百里江滩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9,(01).

〔10〕袁 弘.聚首公园城市 共谋未来之城[N].成都日报,2019-04-23(02).

〔11〕陈 婷.成都:一座公园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径[N].四川日报,2018-08-30(03).

〔12〕陈志萱.国外城市河流治理面面观(上)[EB/OL].(2006-08-09).http://www.ce.cn/district/ztpd/2006/stdh/gcjj/200608/09/t20060809-8064377.shtml.

〔13〕徐永健,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0,(01).

〔14〕王信川,李予阳,黄俊毅,徐文营等.“生态路”该怎么走?[EB/OL].(2006-08-16).http://www.ce.cn/district/ztpd/2006/stdh/sd/200608/24/t20060824-8266824.shtml.

〔15〕〔17〕隋明梅,李 力,王 玲,鲍晓倩.注重对河流的科学治理 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EB/OL].(2006-08-25).http://www.ce.cn/district/ztpd/2006/stdh/sljc/200608/25/t20060825-8281864.shtml.

〔16〕吉川胜秀,伊藤一正.城市与河流——全球从河流再生开始的城市再生[M].汤显强,吴 遐,陈飞勇,金 峰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6~13.

〔18〕秦 亮.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初探[J].科技与创新,2019,(07).

〔19〕〔20〕〔21〕李 斌.当好生态环境的“保洁员”[N].人民日报,2017-07-21(05).

〔22〕陈 昊.浅谈四川省防洪堤设计工作中容易忽视的问题[J].四川水利,2010,(08).

〔23〕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EB/OL].(2015-03-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6/c-1114549235.htm.

〔24〕〔25〕习近平.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EB/OL].(2015-01-1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11/c1001-26363462.html.

(责任编辑 张 筠)

猜你喜欢

成都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