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否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一切”

2019-09-10王雨晨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实践

【摘要】:“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经典表述,一直被后世的学者当作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重要参考。然而关于这一表述,产生了许多争论,有很多学者怀疑人的本质思想“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错误的表述,如主体人与客体“社会关系”不同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个明显的限制条件所以只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而非下定义等等。然而事实是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对人的本质思想有不同的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就注定我们需要用整体性的眼光关照不同时期的人的本质思想,从而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真实看法。

【关键词】:人的本质 社会关系 实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到底能不能代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争论

关于人的本质这一思想从古至今都作为一个哲学终极问题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不同哲学派系对人的本质的定义也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色彩。马克思哲学作为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自然也谈到了人的本质思想,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在《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但是就这一原则到底能不能代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描述,是存在争论的。原因有比如“在其现实性上”的限定,是不是就证明了“社会关系总和”不能整个概括马克思心中人的本质;还有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我们是不是应该将马克思思想划分时期,独立地看待各时期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本文就将从这两个部分去探究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

二、《提纲》是要与费尔巴哈划清界限

【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与继承

《提纲》产自青年马克思时期,此时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很大,虽然此文意在批判费尔巴哈,但是其哲学体系大部分没有超出费尔巴哈的界限。马克思在第六条中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思想,建立了新的哲学观。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社会性,首先他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是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人。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候才认为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对有关上帝的观念的分析蕴含了这样的见解:①类是为有限的个体的方便而进行的一种理论抽象和概括;②它为人们(个体)所分有;③它是在世界历史过程中实现的 。按照费尔巴哈对“类”的理解,首先是对一个个单个存在者进行抽象的结果,多种多样的動物组成动物的“类”,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人的“类”,将现实的人抽象为理念中的事物,忽视了人的现实性。其次“类”被单个的存在者所分有,并不是“类”被分割后放在个体中,而是每个个体都拥有“类”的特性,每个个体都拥有组成“类”的部分属性,“类”是综合每个个体的特性抽象而得出的结果,“类”与个体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最后一个规定,费尔巴哈认为“类”与个体的关系是历史的、是流动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然而由于“类”是抽象的,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类”只会增加规定性而不是现实性。显然,通过对这三种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的论述,费尔巴哈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将人看成是抽象的人,并进一步抽象出了更悬而未决的本质,滑向唯心主义的泥潭。

第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错误还在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生物意义上的,只看到了“内在的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普遍性”——理智、意志力和爱,“类”就是群体中取出每一个个体的部分属性整合在一起的结果,理智、意志力和爱成为了人的标签,是高于人的先验的东西。“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如果这个对象是若干同类而不同种的个体所共有的,那末,它就至少像它按照不同的特点分别成为这些个体的对象那样地成为那些个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与主体发生必然关系的对象去认识主体的意识,因此随着个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增加,其特殊性便减小,造就整个“类”普遍性的提升和内容的补充。先验的事物被历史发展的现实所补充,这就产生了一个思想上的二律背反。然而,从思维方式来说,无论理智、意志力和爱是否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缺乏了对现实中人的社会性的考量。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中的人相互之间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这一关系是由现实中人的实践所形成的,因此所谓人的本质不能是人的属性的简单堆叠,而是一种在相互影响条件下的一种动态性的范畴。

【2】马克思在《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描述

在《提纲》中,马克思就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阐明人的关系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情感关系,还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用“社会关系”去理解人。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语义学讲,“在其现实性上”充当句子的状语,起到限定谓语“是”的作用,这样一来,显然限定了人的本质的范围,并且《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意在阐述他的实践哲学思想,并且批判了费尔巴哈为首的一切旧哲学。正如前文所述,马克思正是批判了费尔巴哈将人看成是抽象的,所以马克思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就是关注人的本质的现实性方面。因此“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无疑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重要表述,但要将其认定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全部思想,显然是有巨大的局限性的。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事实上,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中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阐述,我们当然要区分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但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思想出自马克思的不同时期,就将它们孤立、割裂开来,而应该实事求是,从内涵上将其系统地理解。

撇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将人的本质理解为意识的外化不谈,因为此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受黑格尔影响很深的唯心主义者。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有了自己对人的本质的独到理解,“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从自然属性的意义上去谈人的本质,而实践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生产实践。人首先是自然的人,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一点是,人类与动物同样依靠自然生存,但是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改变自然,这才是人的本质、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回观《提纲》第八条中,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更加证明了我们应该对这两个主要时期的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放在一个系统中关照。

由此,实践成为了人的本质的根本层面,社会关系由于是“在其现实性上”的人的本质,所以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层面。人们就是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生产社会关系,当然这里要注意一个关键的截点—分工。试想一个原始人去摘一个果子以填饱肚子,并不会生产除了饱腹感以外的任何东西。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导致的产品过剩,才是交换即编织社会关系的基础,并随着分工的普遍化,不仅人类实践生产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本就存在于实践过程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里“在其现实性上”不仅仅是个内容限定,批判特定的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理论,也是一个时间限定,是处在资本主义近现代的一种现实性标志,将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关照,这正是马克思独创的历史唯物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的有力批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47年,P18

【2】候才:《费尔巴哈“类”概念新析》,吉林:《长白学刊》,1993年第二期

【3】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P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47年,P1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P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47年,P18

作者简介:王雨晨(1995年-),男,汉,河南省巩义,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实践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