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是谁

2019-09-10陈园园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童年儿童

【摘要】:儿童是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儿童有不同理解,也有着不同的儿童观,“童年”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它的发展历程受整个社会的观念、文化传统的影响。在普遍催促儿童成长的当下,我们急切想要知道童年是否存在,以及人们当下对儿童的看法、态度。通过对童年概念的追寻,笔者认为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人,是未成熟的人,是存在一股内在力量的人,儿童是成人之父。

【关键词】:儿童 童年 儿童观

一、童年概念的发展历程

(一)没有童年概念阶段

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例如,在波兹曼,吴燕莛(2004)《童年的消逝》中,“希腊人把童年当做一个特别的年龄分类,却很少给它关注。有个谚语说希腊人对天底下一切事物都有对应的词汇,但这个谚语并不适用于“儿童”这个概念。在希腊文中,“儿童”和“青少年”这两个词至少可以说是含混不清的,几乎能包括从婴儿期到老年的任何人”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希腊时期,“儿童”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儿童”的概念是否存在也是模糊不清的。

在波兹曼,吴燕莛(2004)《童年的消逝》中,“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但他们发展出了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罗马人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这在童年概念的演化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提出了童年定义的部分含义,即宣称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但是依然没有明确提出,是否存在了“童年”的概念。

波兹曼认为,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中世纪的孩子身处在一个以口语沟通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跟成人一样的社会范围,没有分离机构加以限制” 。波兹曼指出,“在口语世界里,成人的概念并不存在,因此,儿童的概念就更不用提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世纪“儿童”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二)童年概念的发明

波兹曼指出,“童年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才成为西方文明中看上去不可逆转的特征。”“在15世纪中期,欧洲的知识状况使得印刷术成为必需。” “印刷机发明后的50年里,欧洲文明的传播环境明显地在逐渐瓦解,在有读书能力的人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确的界线。”波兹曼指出,“儿科学和礼儀书籍的出版强烈显示,在印刷机发明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童年这个概念已经开始形成” 。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使得童年的概念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波兹曼认为,童年的理念可能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

(三)童年概念的消逝

波兹曼认为,童年始终不曾消逝,尽管有时濒于消逝的边缘 。波兹曼说明,儿童是一个不知道成人所了解到的信息的群体,中世纪是以口语来交流的,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使得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使得出现了新的“成人”的概念,使得“童年”概念从“成人”中分离了出来,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电视媒介又使得童年消失了。

童年真的消逝了吗?真的是电视媒介使得童年消逝的吗,还是操纵电视的人呢?较为明显,电视媒介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自然会对儿童的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导致童年消逝的恐怕是操纵电视的人了 ,他们的文化观念、儿童观念决定了他们是否鼓励儿童成人化。

综上发现:童年概念的出现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即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着,是一个从无到有,又正在走向消逝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捍卫以及发展童年的概念。

二、“儿童是谁”的观点

儿童是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回答,笔者认为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人,是未成熟的人,是存在一股内在力量的人,儿童是成人之父。

(一)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人

自古以来,我们的儿童是不当做儿童来看待的,儿童被当做小大人,作为成人的缩小版而存在。中世纪以前,儿童观是被扭曲的。自从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卢梭发现了儿童,儿童的观念发生了哥白尼式的变革。人们开始认识到,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他们不是小大人,儿童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这种自然性。何为“自然性”?即儿童的发展是自发的、自动的,是不需要外在强制力量的,这就告诫了我们,在儿童的教育中,我们成人只能充当支持者的角色,只能是儿童发展所需环境的积极创设者,而不能是儿童成长的催促者,甚至是控制者。

“儿童之于成人,犹如蝌蚪之于青蛙”,真的很形象,儿童与成人无论是外在还是本质上都是不同的。

(二)儿童是未成熟的人

无论从生物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儿童都是未成熟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儿童身体各大系统的发育是不成熟的,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同的,神经系统发展最快,生殖系统发展最慢;从心理学的角度,儿童是指上小学以前的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无论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发展,还是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都是未成熟的、不完善、未定型的;从社会学角度,儿童是未成熟的,儿童需要不断地社会化以达到成熟。

总之,儿童是未成熟的,是一个独特存在的完整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其应有的权利,他们敢言常人不能言,他们敢做并且有权利做常人不能做的事情,而且我们还需要给予尊重与支持。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的发育有一个双重胚胎期,生理的胚胎期和心理的胚胎期,心理的胚胎如同生理的胚胎一样需要我们有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儿童是未成熟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为幼儿积极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师、家长是作为支持者、引导者,而不能去催促儿童成熟,催促儿童成长。

(三)儿童是成人之父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是儿童创造了成人”,其中这样说道:“父亲只提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一个胚胎细胞外,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为提供保护和生育创造了必要条件,使胚胎细胞可以自己分裂繁殖,孕育尚无行为能力和还不能说话的新生儿。父母创造了他们的孩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表述,应该说人是由儿童创造的,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是自己发展的主人,是儿童创造了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

(四)儿童是存在一股内在力量的人

儿童存在一股内在的力量,这是一种内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促使儿童有一种自主生长的需求与愿望,如同有吸收力的心智一般,他们需要自主去学习,自主去吸收,从而丰富他们的认知图式,从而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我们成人能做的只能是一种类似于“消极的教育”,作为儿童的支持者,作为儿童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而不能干扰儿童试图获得自主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自发的,由内向外的过程,我们不要对儿童强制的灌输知识,进行填鴨式的教育,这样可能会让儿童以牺牲很多东西为代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儿童的自主发展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儿童存在一股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可以解释为正义的力量以及儿童的清纯质朴对成人心灵和文化反哺功能的力量。

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人,是未成熟的人,是存在一股内在力量的人,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不要进入“揠苗助长”、“及早教育”的误区,我们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要催促儿童去成熟,也不要催促儿童去成长。

注释: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3.

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22.

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

5.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1,36.

6.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43.

7.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7.

8.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6.

9.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2年—),女,汉族,湖北十堰,学生,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童年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连环杀手爱德华·盖恩犯罪动机的成因探析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幼儿园户外联合自主游戏的组织与开展研究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