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2019-09-10常晓燕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8期
关键词:评价研究退耕还林

摘要:研究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投资收益以及评估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力度是指导政府实施这一工程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收集了2013年至2018年期间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退耕还林的相关监测数据,同时依照国家森林管理局现有登记册中关于开垦农业用地的相应指标体系,结合当前西峰区退耕还林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退耕还林工作评估指标系统,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一、研究区情况

(一)地理特征

西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山顶,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颗粒细,土质较松软,蕴含丰富的矿物养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西峰区以彭源乡为中心向外扩散,地形平坦,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随着自然和历史的不断变迁,该区域受到人口增加对耕地的需求增长以及森林和草原日益遭到破坏的影响,高地、植被逐年减少,水土的保护逐渐变得困难。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变得愈发脆弱,给环境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近年来,西峰区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使该地区的森林草地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气候条件

西峰区处于温带、半干旱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常干旱、雨量少、风大以及寒冷潮湿;夏季天气热,节气短,雨量大且分布不均匀,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秋天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湿度大,降雨量多。另外,这一地区年均封冻期约145天,最低的温度为零下13.50摄氏度。

(三)水土流失概况

在长期风沙影响之下,以及受到水土和地心引力重力的侵蚀,其地势被复杂的地形所切割,形成一道道沟壑,西峰区境内有垂直的峡谷,耸立的山区,绵延的河流,其峡谷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为1.09公里。西峰区拥有许多类型土壤,主要有黄绵土、黑坊土、淤积土、灰褐土,有四种土壤类型、四个亚类、12种土壤类型和26种土壤品种。土壤当中营养成分比较低,具有弱碱性特征,导致水土流失比较快,而且储水能力比较弱,地表的水分蒸发比较快,不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评价分析的过程中,整个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评估的结果应为未来退耕还林项目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辅助。为评估退耕还林项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需要考虑评估指标是否能为退耕还林项目管理和施工提供科学的指导。其次,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以便使该指标符合实际需求。

因此,在此次项目指标建立的过程当中,对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设定。

以我国生态系统项目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国家林业局的退耕还林项目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最后选定常用指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西峰区发展的实质性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综合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详细内容如评定指标分析加权分析表所示:

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分为四个指标,第一个是水土保持功能(C2),第二个是加权高于集水功能(C1),一个加权为0.28,一个加权为0.26。第三个是环境影响改善指标(C4),第四个是土壤影响改善指标(C3),其加权分别为0.24和0.22,这两项指标都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和水平。

在实地执行退耕还林项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集水和维持水土壤稳定的作用,同时需要在不破坏森林土地和生态环境以及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退耕还林项目工作。

研究发现,第4级指标受到第3级指标的影响,集水功能(C1)可分为森林保护区(D2)和森林覆盖率(D3),两者的加权相同。

在水土保护影响指标中,土壤侵蚀区域(D4)面积的加权为0.55,土壤侵蚀模数的加权为0.45。

在土壤改良影响指标中,土壤侵蚀面积的加权为0.55,土壤总孔隙为0.35,土壤耐受性(D6)为0.42,土壤有机物(D7)为0.23。

环境影响改善指标(C4)中,O2释放量(D8)、CO:固定量(D9)、净化大气量(D10)的排放加权为0.3、0.5、0.2。

恢复森林的平衡效率以及社会效益评估这两个指标加权分别为0.7和0.3。恩格尔系数(D18)最高加权为0.6,反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林业和畜牧业部门的第二大系数(D19)为0.21,第三大系数(D17)其加权指数是0.15,而儿童入学率(D16)的加权数值是0.04。潜在的社会福利(C8)可分为两个指标,分别为0.7和0.3。

在此次分析的经济效率指标中,指标设定主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效益指标,另一个是间接的经济效益指标。其中,直接效益指标主要分析木材生产(D15)状况,而间接效益指标指的是粮食产量、人均净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反映具体的效益状况。通过分析得知,这三个指标当中加权呈现出递减的状态。其中粮食生产(D11)指标的加权最高,相应的数值是0.42,而人均净收入(D12)这一指标加权最低,具体数值是0.34。区域国内生产总值(D13)指标加权数具体数值为0.24。直接经济效益指标设定为两个,一个是森林指标,另一个是木材生产指标,这两個指标当中的信息和数据能充分的反映最为直观的效益信息。通过相应的分析可以看出,木材生产的效益符合“生态优先”的概念。

三、评价方法

(一)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水源涵养指标能全面地反映出森林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能够截获和节省雨水的情况。在计算水源涵养效益时,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估计集水来源的总水量,从而准确地衡量捕获水源涵养的整体效益。

年径流量法:假设森林土地上每年因蒸发而损失的水量与其他类型的土地相同,则用林区的年径流量乘以该林区的森林所占的面积,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值。如若森林土地当中,水分蒸发和其他类型中的土地水分蒸发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则估计结果可能不准确。

土壤蓄水量法:需要对旱地和林地的多孔性进行估计,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几年固定监测才能获得其实际价值。

(2)水土保持效益。森林草地上的落叶和森林覆盖率影响土壤侵蚀,可以通过有效地截取、分散、保留和过滤地表径流,实现良好的土壤保持。在保持水土效益的过程中,通常选择土壤侵蚀模块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其评估主要基于受损害总面积的总体评估。被破坏的面积根据受保护林区的数量与侵蚀的总体数量之间差值进行计算,方法如下。

(3)改善环境效益。退耕还林后出现的植被可有助于二氧化碳的动态稳定,若想计算退耕还林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光合作用和二氧化碳量综合计算固碳量。将实际减少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发生的光合作用出现的偏差考虑在内,碳-氧的比例可根据光合作用公式计算,退耕还林土地的实际面积可以通过计算林地固碳量和多个植被的年增长量进行计算。

(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法:即重建与所评估森林同样的资产成本,考虑当前的市场价格和社会平均生产水平,再对森林资产进行评估,了解相应的效益状况。资产评估在实际测算中,主要是按照实际成本累积,包含对幼小林苗进行购买和培育的费用。

(2)市场倒算法:指对木材价格的间接估计是根据对同一产品的实际市场交易价格研究作出的。

四、综合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林木的选择主要以2至3年的优质松树及苗木为主,经过有关人员的实地观察研究,2015年至2018年人造林已生长为森林。表明三年中,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增加了23300亩的森林面积。此外,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增加了16900亩和42300亩和93000亩。

通过对四个径流微型区域的比较,80%的森林和灌木植被最高覆盖率为1.31立方米/小时,低于近几年的20%的最低覆盖率,地表径流使该区域的降水量拦截率大幅度增加。

(二)经济效益

(1)粮食产量。由于西峰区处于我国西北部,资源相对匮乏,土地条件较差,导致粮食产量逐年降低,在六年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期间,基本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2)人均纯收入。到2018年,西峰区的恢复性农业影响到10000多个农户,农户平均净收入为8160元,劳动力占一半以上,畜牧业收入占40%以上,耕地回收补贴为464元。与此同时,畜牧业和饲养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行为主体,如西峰区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科学和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的引进使得农民生活逐渐变得富裕。

(三)社会效益

农村就业率从2013年的28.57%上升到2018年42%。农业的发展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这些农民不出远门就可以直接参与到退耕还林的项目建设中。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得知,本地区的工程综合效益数值是57分,属于中下等水平,在生态效益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中等水平,土壤改良效益也一般。退耕还林工程区的经济效益评价分值52分。当前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的结果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相一致,退耕还林后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提高。

参考文獻:

[1] 肖庆业.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11):145-151.

[2] 陈国琼.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J].农家参谋,2019,606(01):101.

[3] 杨琴美.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J].现代园艺,2018,No.358(10):196.

[4] 马楠,徐玉霞,郭炳强,陕北和关中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J].我国农学通报,2018,v.34;No.491(20):76-80.

[5] 赵文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困境及其策略思考[J].南方农业,2018,12(29):78-79.

[6] 鄢富成,陈黎.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建设的影响[J].低碳世界,2017(24):299-300.

[7] 苟忠荣.退耕还林工程的特点与管理重点[J].乡村科技,2019,208(04):76-77.

作者简介:

常晓燕(1983-),女,甘肃兰州人,甘肃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规划、工程管理

(作者单位:甘肃省人民防空办公室)

猜你喜欢

评价研究退耕还林
关于区域低碳环保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