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观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2019-09-10乜鸿娜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观马克思新时代

乜鸿娜

【摘要】: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如何保护生态的理論,但是他看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并对此表达了他自身的观点,两个世纪过去了,21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重新学习马克思的生态观,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观 新时代 中国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见证了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到如今吃饱穿暖家家户户奔小康的转变,见证了平房到高楼的转变,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震撼,但是,这短短的四十年,我国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不可想象的破坏,已经影响到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树立起正确的生态发展观,才能保护好自然,只有保护好自然,中国才可能有更好地发展。

一、马克思生态观的背景

首先,瓦特的蒸汽机标志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展的如火如荼,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然而,生态环境也逐渐恶化。英国作为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用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对自然进行着改造,“男耕女织”的手工业被大工业机器替代,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工业革命的飞快发展带来的弊端也日益严重,城市的街道、胡同里弥漫着滚滚的黑烟,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连空气也是污浊的。资本越发展,生产力越发达,人与自然的矛盾越突出。

其次,马克思身处在这样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资本家为了缩小生产的成本,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无偿的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丝毫不顾工人的生产生活的恶劣环境。这种生产方式虽然使资本家越来越富有,但却导致了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进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对自然的破坏严重又反过来使人的生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这种生态的恶性循坏不得不引人深思,马克思生态观的产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

二、马克思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1】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不能离开自然生存的。实践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对象是自然,实践的前提是自然,人们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生产资料。、因此,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作为自然中的一个部分,必须要保护好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共和睦相处。

其次,人的活动影响着自然。人的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恩格斯说过,没有人施肥,土地会变成不毛之地。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自然肆意挥霍,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升,已经由开始的“人定胜天”与自然进行剥夺,到现在各个国家都采取措施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人类按照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着改造,凭借着源源不断的智慧生产出对人类更有帮助的事物。

最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这个大的物质背景之下建立,人又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能动的改造自然。人依照客观规律,通过改造自然,生产出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同时,又不对自然进行破坏,使人的行为对自然有着积极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发展,让经济发展和碧海蓝天共同存在。

三、马克思生态观对中国的意义

在建国初期实行了一些保护生态的措施,例如保护林业、保护农业、修建水利等,虽然这些举措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措施不够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虽然对环境问题给予了重视,在一些方面颇有建树,例如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是,整个保护生态的体系仍然亟待建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并没有过多关注生态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在发展了二三十年之后,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理论层面保护生态的措施

首先是对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生态文明能否建设关乎着“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要把生态放在战略位置,将生态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融为一体,齐头并进,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格局。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这一理论是保护生态的必然要求,要坚定地与破坏生态的发展方式说不,坚定地同牺牲坏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说不,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环保产业,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要加快对生态文明体系的理论建设,推行目标责任制,建立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和风险防控安全体系。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民参与理论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是对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走上了标本兼治的快速路。5年来,生态环保改革制度不断完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接连发布;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应运而生;《环境保护税法》审议通过。我们国家要想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法律制度,其中包括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即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绩考核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完善标准体系、经济政策、责任追求制度等,用最严格的制度执行力惩罚破坏生态的恶劣行为。

最后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国土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特别是政府要加快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的修复,进而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还有,国家应加大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进程,依法治理生态环境,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提出批评,督促其停业改进,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贯彻到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国家还要借鉴吸收各省市提出的宝贵经验,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不搞 “一刀切”,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实践方面保护生态的措施

首先是2018年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发表讲话,在实践上,他提倡推进环保体制改革。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推进环评改革,全面推进其他各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加大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以及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将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变为现实,顺应人民的迫切需要,为生产生活打下稳定的基础。

其次是以浙江省为例,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形成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科学发展之路。长期以来,浙江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一直以“八八战略”为统帅,以“两山”理念为向导,实行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地推进地县“多规合一”,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产业系统,积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结果让国家满意:据统计,2017年浙江全省整年生态环境质量人民满意度持续4年上升,始终坚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等工程,生态文明建设思维上的创新从未停止,力将生态环保蓝图贯彻到底。

最后是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取得了一系列显而易见的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污染天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我们的地球呈现出勃勃生机。他指出,重点整治大气污染,特别是化工厂排放的废气、煤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水污染、化肥等农业整治也迫在眉睫,加强中央环保监察工作,强化追责问责。全国各地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不断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黄晓娜,杨剑辉,李芳.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N].惠州日报,2017

【4】徐震. 着力建设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N].浙江日报,2013 ,(14):1-3

【5】王世汶,杨亮,常杪,宋盈盈.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7,(22):55-57

猜你喜欢

生态观马克思新时代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