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儿童网络使用行为 发挥学校合理引导作用

2019-09-10王蒙歌关强袁景颖王江洋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儿童

王蒙歌 关强 袁景颖 王江洋

摘要:随着互联网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作为新时代与网络频繁接触的儿童亦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影响。在了解儿童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及影响的基础上,应加强学校合理引导作用,采取鼓励儿童积极参与信息获取活动,关注内向、高神经质、精神质个体,以及签订网络使用行为契约等教育策略,从而推进儿童参与健康的网络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网络使用行为;教育策略

网络使用行为泛指一切与互联网有关的行为活动,如互联网信息获取、互联网通信、互联网游戏娱乐等活动。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年龄在19岁以下的儿童群体占整体网民的21.6%。可见,随着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使用行为对儿童的影响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由于互联网及其载体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迅速普及,加之家庭和学校网络使用的影响,儿童更易产生上网行为。合理的网络使用行为有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过度的网络使用行为可能会导致儿童的社会卷入减少,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消极的情绪体验,阻碍儿童社会性及人格的发展。因而,关注儿童的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合理引导儿童网络使用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儿童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

(一)信息获取占主导地位

儿童参与的网络活动主要是信息获取、休闲娱乐及网络社交三种类型。有研究发现,小学3~6年级儿童从事的网络活动主要以信息获取为主,社会交往类的活动相对较少。在校园生活中学习是儿童最主要的任务,儿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搜索功能为学业服务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现实同伴交往作为学业生活的重要补充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儿童在网络中参与的社交活动相对较少。

(二)不同人格类型个体的网络偏好不同

人格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艾森克将人格特质分为三大类,即内外倾(表现为内外向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及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等差异)。不同类型人格特质的个体在网络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内向的儿童更倾向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社交活动;而高神经质、精神质的儿童则更倾向于从事网络游戏活动。

(三)游戏娱乐为主要目的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远大于其他群体。针对青少年的大样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检出率为7.4%。此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儿童在上网过程中偏爱网络所提供的娱乐功能。儿童作为一个自控力和意志力较差的群体,因其生活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且网络游戏种类繁多层出不穷,使得自身难以拒绝网络游戏的诱惑,通过频繁的游戏娱乐活动来满足自我需求。

二、网络使用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一)信息获取活动对情绪和学业水平有积极影响

有研究发现,参与网络信息获取活动可显著预测较低水平的孤独感,表明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可以有效降低个体的孤独感,改善个体不良的情绪状态。儿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以解决自身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儿童对生活的控制力和自信心,从而降低孤独感。此外,网络信息获取行为能够显著预测语文成绩的提高。儿童借助互联网查找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有利于其扩展知识范围,构建知识经验,提升认知水平,培养自主的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学科成绩的改善及学业水平的提高。

(二)个体网络使用行为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从事网络社交活动能够缓解内向儿童的人际焦虑问题;而沉溺于网络游戏可导致高神经质、精神质的儿童网络成瘾的几率大幅度提高。网络的匿名性、非同步性为用户提供了安全、隐蔽的环境,所以内向的个体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从事网络社交活动,在网络交往中获得安全感,从而缓解人际关系紧张和人际压力,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网络游戏对情绪不稳定、高精神质的个体来说诱惑力更大,原因是这类个体尝试通过网络游戏来回避复杂的现实处境,从而缓解内心冲突,满足心理需求,严重者可能会产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

(三)游戏娱乐活动对学业水平和同伴关系有消极影响

在学业成绩方面,游戏娱乐网络活动负向预测学业成绩。儿童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活动,导致学习时间缩短,学业参与度下降,学习动机不足,学业兴趣减弱,甚至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情绪及行为表现,进而造成学业成绩不佳。在同伴沟通方面,游戏娱乐网络行为对同伴关系产生消极作用。陷于虚拟的网络游戏会阻碍儿童现实同伴交往的发展,导致其与同伴相处时间、频率减少,沟通交流有限,情感联系弱化,从而损害同伴友谊质量,致使同伴关系下降甚至恶化。

三、学校应加强对儿童网络使用行为的合理引导

学校应以心理健康课、信息技术课为主要载体,以校园宣传为辅助,对儿童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及网络信息指导,从而引导儿童合理使用网络,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具体可采取如下教育策略。

(一)在信息技術课程中重视信息检索,合理布置网上作业,鼓励儿童从事信息获取类活动

信息获取类网络使用行为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降低孤独感水平。因此,学校要鼓励、支持儿童利用互联网从事信息获取这一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针对缺乏网络获取信息经验的儿童来说,学校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安排信息检索的内容,教授其信息获取的方法,借助网络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及控制力,实现成绩的改善及心理成长;对于能够基本掌握信息检索的儿童而言,学校应注重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辨别真伪信息以及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从而帮助儿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及时地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料。此外,学校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具体特点,合理布置网上作业,使学生借助网络学习提升信息获取的技能以及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力,并向学生推荐健康的学习网站和学习软件,方便儿童借助安全的互联网平台查找学习资料、获取学业信息,同时避免不良网站和信息的负面影响,培养儿童科学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习惯,从而推动儿童参与健康的网络活动。

(二)多关注内向、高神经质、精神质类儿童,给予针对性心理辅导

个体网络使用行为对不同类型人格特质的影响不同。从事网络社交活动有助于内向的儿童弥补现实同伴交往中的不足;而长时间从事网络游戏活动会使高神经质、精神质的儿童更易产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因此,对于在网络交往中获得支持和帮助的内向儿童来说,心理健康课可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让这些学生分享在网络社交所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接着心理教师介绍网络同伴交往的方法,使其他儿童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应对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从而引导这类儿童充分利用网络社交来缓解自身的亲情缺失和人际压力问题。对于情绪不稳定、高精神经质的儿童而言,心理健康課需要对两类儿童给予关注和指导,通过对人格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其了解自身的人格特点,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并且创建同质性、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制定完善人格辅导方案,定期给予心理辅助,运用有效的心理辅导技术,克服其人格中的消极方面,促进其人格成长。学生人格的成熟和完善可以反过来积极推动这类留守儿童产生合理的网络使用行为。

(三)与儿童签订网络使用行为契约,制定规划,减少游戏娱乐类网络使用行为

过度的游戏娱乐类网络使用行为会导致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同伴关系疏离。因此,心理健康课应把重点放在更新儿童对互联网的认识观念,通过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儿童认识到网络使用的利弊以及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个体成长的负面效应。同时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行为契约法,塑造儿童合理的网络使用行为方式,具体可依据以下步骤:首先,制定留守儿童每周具体的网络使用行为(时间、内容、频率)及家长、老师的监管和奖励行为;其次,与儿童共同协商行为完成的强化物,依据完成的标准,给予及时的强化或惩罚;最后,与有网络使用行为问题的儿童及其监护人签订三方的网络使用行为契约,以确保认真履行各自的承诺。学生、家长及教师三方签署契约后结成互帮互助的团体,并按契约要求各自完成相应的行为。通过行为契约法的干预,使儿童逐渐缩短网络游戏时间,减少网络游戏行为频率,从而降低不良的网络使用行为,促进儿童行为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9-03-01).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2]沈彩霞,刘儒德,王丹.儿童网络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人格的调节效应[J].心理科学,2013(5).

[3]吴娜.儿童互联网使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父母监控的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 范兴华,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2).

[5]Amichai-Hamburger Y, Wainapel G, Fox S. "On the internet no one knows I'm an introvert":extroversion, neuroticism, and internet interaction[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2(2).

[6]金宇,苏林雁,曹枫林,等.网络过度使用倾向中学生的人格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2).

[7]垢复鑫.沈阳市皇姑区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网络媒介使用行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8.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