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规划生涯 成就美好人生

2019-09-10吴玮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行动计划目标

吴玮

摘要: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生涯教育以其科学的理念、适切的培养目标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进入到我国一些地区的教育体系中,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连市第十四中学提早规划,开展了初中生涯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将深入的理论探索、扎实的课堂教学、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科学规划生涯,成就美好人生。

关键词:初中生涯规划;目标;行动计划

生涯教育,即以个体的生涯发展为目标,通过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规划、生涯决策等具体步骤,使每一个人能正确认识自我,并且具有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人生的决策能力和规划未来的能力,能够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生涯计划,使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让每一个人能够体验成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有追寻的幸福生活。它实质上是满足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高质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文明时代人类自身追求的一种生存性探索。

我校提早规划,开展了初中生涯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初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设计了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内容——初一重在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初二重在自我规划,初三重在备战中考。笔者有幸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并承担初二学段的“规划初中生活”一课的授课。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舒伯将人一生的生涯分为成长期(出生~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衰退期(65岁~  )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特色。为了更好地阐释其理论,舒伯描述了个体经历成长、探索、维持和衰退这几个主要生命进程,以及个体所扮演的儿童、学生、公民、休闲者、工作者、配偶、父母等生涯角色与各生涯阶段之间的关系。舒伯指出,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对其所扮演角色的投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一个角色的成功,特别是早期的角色如果发展得比较好,将会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关系基础。

在初中这样一个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身兼多种生涯角色。对这一阶段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角色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阶段,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人生角色定位、确定人生阶段发展目标,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

基于此,我对“规划初中生活”一课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三个因为缺少规划而导致生活、学业忙乱的事例,与听课学生进行互动。在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的同时,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二、新知讲授

(一)解释概念

教师出解释涯规划的概念,即生涯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体通过对自我及环境的认识和探索,对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判断、评估,确定自己的理想或人生目标,然后制定、实施、调整相应的行动计划以实现个人生涯目标。

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教师与学生交流之后,师生对生涯规划的几点重要内容达成共识:第一,规划是面向未来的; 第二,规划是一种从思考到行动的过程; 第三,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信息,就要对规划进行修正。

(二)分析案例

教师出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的实验案例:心理学家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10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但具体情况3组人了解的程度各不相同。 最终,目标和方向最清晰的一组最先到达目的地,且行进的过程最轻松。师生互动交流,得出目标对人生规划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结论。

(三)心理测验

简单有趣的心理测验,使学生了解自己是否具有清晰的生涯目标,更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重点突破

经过导入与铺垫之后,本课进入重点环节,即教师带领学生分步骤、有技巧地完成生涯规划。

(一)确定目标

在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无疑是第一位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可以带领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反之,目标模糊笼统则可能让我们南辕北辙。

1.解释目标的概念与分类

教师向学生解释,在进行生涯规划过程中,什么可称为科学合理的目标。同时向学生举例解释,哪些目标属于明确的,哪些属于不明确的;哪些目标易实现,那些不易实现等。

2.讲述生涯故事

请学生朗读展示日本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的故事,并展开讨论:山田本一屡屡夺冠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认为山田本一善于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从而获得成功。

3.总结生涯技巧

教师适时引领提升,带领学生总结生涯技巧——分解目标,即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阶段目标或者小目标,然后一个个攻克最近目标。这样,目标的实现就容易多了,只要按计划执行,终将实现目标。

4.开展实践演练

教师抛出分解目标这一话题后,学生们纷纷动脑思考,开展小组交流,举手发言较为踊跃。大家举出若干个生活中分解目标的事例。接着,教师以英语词汇量的积累为例,对学习中如何使用这一技巧来制定目标进行了演示。

5.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常用的来检测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的准则。简单阐释为:Specific(S),明确的、具体的;Measurable(M),可测量的;Achievable(A),可以達成的;Relevant(R),相关的;Time- Bound(T),时限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这一原则,教师出示了一学生为自己确定的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在6月30日前,完成50道自己曾经做错题目的同类型题目的正确解答。”现场学生对这一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制定计划

为自己设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是进行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在此环节,教师仍然以英语词汇量积累为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并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学生畅所欲言,亮点频出。

为了应对执行计划过程中的惰性,教师向大家介绍了普瑞马法则。普瑞马法则是在行动中一种有效地对抗惰性的方法。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多项任务,人们会倾向于先做相对容易的、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做因难的、厌烦的事情,但是这无形中强化了人们对相对难做的事情的认识,人们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导致拖延。瑞马法则强调的是改变做事情的顺序,把最困难、最不想做的事放在前面做,会提高工作效率和信心。学生对这一法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表示一定要广泛运用这一法则来对抗惰性。

(三)了解自身和环境

人生中会遇到各种情况,我们是应当坚持原计划还是需要适时调整?

课上教师出示了两个小故事:《不知变通的渔夫》和《挖井人的啟示》。学生就两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两人的做法进行了评价。其中一位学生的发言比较精彩,他认为:渔夫的故事说明,坚持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实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当目标遭遇到现实阻力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不能盲目坚持。而挖井人的故事说明,缺乏定力,总在羡慕别人,不愿意在一个方向上下苦功夫,就无法获得最后的成功。两个人的做法都不可取。

最后,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学生:是应当坚持原计划,还是适时调整,没有固定答案;但是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要了解自身,了解环境。

我们还为学生布置了作业,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和步骤,完成个人的《生涯规划表》;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表》,想象自己N年后的生活状态;撰写演讲稿,准备《N年后的我》主题演讲,等等。

四、课后反思

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教学反思。首先,本课的授课内容贴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授课中重点教授了学生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问题导向,引发了学生积极讨论。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活动设计少,教师讲授过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二是授课过程中理论阐释过多,加大了初中生的理解难度,拖慢了课堂节奏。今可考虑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落实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期,也是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通过生涯教育,学生懂得了不能虚度光阴,只有做好知识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遇;只有学会科学地规划人生,才能让自己做事有方向,不迷茫。

我校积极探索、开展的初中生涯教育课程正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力图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初步了解各类职业及大学、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将继续探索生涯教育有效方法,有效地激发学习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迈向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12-16.

[2] 黄天中,吴先红.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 塞缪尔·H.奥西普,[美]路易丝·F.菲茨杰拉德著.生涯发展理论(第四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

(责任编辑:李迪亚)

猜你喜欢

行动计划目标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
教育部:拟支持20所高校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教育部:拟支持20所高校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将梦想变成目标,改变你的一生
新目标七年级上Units7—8单项选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