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作业设置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2019-09-10程珺倩

教育界·A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作业布置小学美术

程珺倩

【摘要】把传授技法的艺术教育转为培养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是美术学科的教育改革方式。通过美术作品,我们可以“以小观大”。本文将以小学美术课堂作业布置为切入点,谈一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五大核心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美术;作业布置;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走进核心素养时代。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它们之间各具意义,但又有所交集。核心素养的提出既顺应了时代发展,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把传授技法的艺术教育转为培养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是美术学科教育改革的方式。

一、教师讲授与对比示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美术表现”是运用一定的题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图像。传统的美术作业形式较注重考查学生对技能和技法的表现和运用。教师通过对知识、技能的讲解和对作业步骤、方法的演示,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传统美术教学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意,教师应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跳出来,尝试启发性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业的技能和技法,掌握不同材料为作品带来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美术工具,从而提高自身的美术表现能力。

在作业示范环节,笔者常运用对比示范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全面感受不同的技法表现形式和不同工具对画面产生的效果,让学生全面感受,从而自主选择各种美术技法、灵活运用工具材料。

例如,在执教苏少版美术第四册第六课《花儿朵朵》时,笔者先讲解了花的结构等常规知识。在作业设置环节,笔者出示三种不同形式以“花”为主题的作业,有根据花的外形特征写生的绘画作品,也有利用彩纸撕贴的半立体手工作品,还有用皱纹纸制作的全立体纸花。学生被眼前关于“花”主题的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所吸引,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完成美术作业。还有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作品延伸制作出了瓶盖花、手工花、毛根花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主题下,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和制作方法,呈现出不一样的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对比示范下,逐渐提高了美术表现能力。

二、单一形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使学生难以在生硬的临摹和写生中激发创意。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以小见大”,分析作品背后的思想理念、作品内涵、美学精神、背景故事等。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教师可强调学科内、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引导学生描述作业内容、分析作业方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身边故事,带领学生欣赏自然花卉、观察地方景观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作业形式,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从多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创意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今年博爱教育集团二年级主题课程《光阴的故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段神奇的时光之旅。语文教学中学生表演了话剧《计时工具的演变》;数学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尝试制作了日晷;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体育课上,学生和教师共同玩小时候的“老游戏”。在美术教学中,绘画《树上树下》时,学生不仅用作品表现了树木四季的变化,还有的讲述了树上树下的故事。画面中除了树,还有老人坐在树下乘凉,有小朋友在玩“一二三木頭人”游戏……

三、传统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传统美术作业的批改方式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但美术作业由造型、色彩、构图、创意等很多因素组成,仅靠分数来评判学生美术作品,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师如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学生作品中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作品中体现的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措施,就能在为作品评出等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办法。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总结出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也能学会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全面客观地评价,这就是综合美术鉴赏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一定图像识读能力后,生生互评便能专业化、美术化,这有利于提高美术作业质量,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在批改美术作业的过程中,笔者经常会用“观察细致”“构思独特”“构图饱满”“用色大胆”“技法娴熟”等词语给予学生指导性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围绕笔者平时的评价关键词去欣赏和理解他人的美术作品。当然,学生的认知与知识能力尚不成熟,对图像的识读往往局限于造型、色彩、创意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笔者也会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创作内涵、思想理念及人文知识等。

四、技能练习与人文探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主要是指从文化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美术教学中,传统技法的学习和运用不可或缺。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无法满足让学生“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突破标准化要求,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维创新,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完成专题作业,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文化理解。

五、课堂作业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和表现方式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如黑板报、手抄报的设计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美术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把各项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将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永久课题。

【参考文献】

欧素芬.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小学美术创意手工制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13(36):184-185.

李红艳.推进美术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4):108-109.

李璇.论美术教学中美术素养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2015,14(06):27-28.

猜你喜欢

作业布置小学美术
英语教学生活化模式刍议
初中语文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实践与研究
教师有效布置语文作业研究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高级英语”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