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策略探究

2019-09-10黄丽萍

教育界·A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策略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黄丽萍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正深刻地影响着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影响着新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因此,本文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旨在使其回归生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策略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当前,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进程的着力点,它对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以人为本,立足生活,寻找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新思路,实现学生在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对话与意义构建。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沉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脱离了“生活化”的课堂主线。

2.教学脱离生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多数教师仅停留于“讲教材”,忽视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仅流于表面,无法落到实处。

3.教学评价过于片面,缺乏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

教师多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倾向于目标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重量化轻定性,关注点不在学生课堂中的参与度、合作度等多维度评价。功利性教育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策略

1.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转变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构成生活的因素。学而明理,方能笃行,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必须是面向生活的学习,不能等同于书本的理论学习。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生活化的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内涵,理解道德之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获得锻炼提升和沉淀感悟。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周末巧安排》时,教师要以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生活中学会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根据目标,教师可以提前联系学生父母,让其录制孩子周末在家的表现以及根据孩子的表现想说的真心话。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的生活素材,真正走进学生的周末,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周末安排,并学会判断自己的表现,从而懂得周末的意义。在课程的拓展环节,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举办“我的周末成果展”活动,用小剧场、图片、物品展示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周末在家的劳动学习和娱乐收获,将合理安排周末的观念转化为意识行为,加强实践性探索,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2.活化教学内容,凸显生活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把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中,与多样化的生活进行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爱整洁》时,教师可以以生为本,仔细观察学生的学校生活,提前拍摄学生抽屉凌乱、课室地板有垃圾等现象,之后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并把辨析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

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游戏、童谣、绘本故事等,再现生活情景,活化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道德原则和法治观念的领悟。在教学《我们爱整洁》一课时,教师可灵活运用游戏激趣法,让学生进行穿衣、戴红领巾、系鞋带的生活技能小比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发现不整洁上,还要掌握保持整洁的技巧。教师要将教学活动指向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生活舞台,凸显课程生活性,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获得综合性的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性锻炼,拓展教学的生活平台

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教师必须搭建沟通书内外、课内外、校内外联系的桥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特定的道德情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中的其中一个板块《风儿的“脾气”》时,我们可以结合2018年广东省的超强台风“山竹”进行生命教育。台风“山竹”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生成性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走出学校,询问父母、邻居等,“山竹”来时,他们做过哪些防护措施,完成调查问卷。在实践中,學生不仅增强了特殊天气状况来临时的保护意识,还提高了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针对特殊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道德实践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防护等,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获得相应的预备知识和技能,从而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受到伤害。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学习资源,积极联系家长、社区等多方平台形成教育合力,拓展教学空间,以实践为载体,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延伸至课余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再现生活,真正实现育人功能。

4.多元评价,共促进步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形成个人发展评价机制是巩固、夯实学生学习和检验成果的重要手段。多元化评价重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的过程性和多元化。教师要认真观察,倾听学生课堂的声音,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度,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同时评价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客观性,以促进有效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体学习成长中最为关键的活性因素。道德与法治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理解、感悟、实践等多种方式走进生活、激发内在情感、塑造完善人格以及形成价值观体系,不断赋予生活新的意义,拒绝做“行动的矮子”。

【参考文献】

薛飞.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学习(中),2014(08):14.

张惠萍,惠熙花.小学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化的探讨[J].未来英才,2016(03):85-86.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生活化策略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