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具:构建实效课堂的桥梁

2019-09-10张年

教育界·A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张年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的教学重点逐渐转向学生全面发展。学具的引入使数学内容变得简单、形象,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知识,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合理运用学具,让数学课堂“丰满”起来。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资源,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具的引入能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推进创新数学课堂的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学具学习,利用学具开展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丰满、高效。

一、巧用学具,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复杂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掌握。而学具的运用,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化繁为简,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具,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入学具,让学生借助形象的数学工具,更好地分析、思考,以实现高效率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在学生学习轴对称的知识内容时,如果直接为学生讲解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真实的学情出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这时有学生观察到,一张蝴蝶形状的纸片,将两个翅膀对折,图形恰好完全重合。之后,学生又观察并动手对等腰三角形这一图片进行适当的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同样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可以重合。于是,学生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大胆地猜想出,轴对称图形可以找到一条直线,沿这条直线对折可使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又对多个轴对称图形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二、活用学具,促使学生有效参与

学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它可以成功地简化数学内容,将抽象烦琐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简单,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这一学习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活用学具,活跃学生思维,简化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借用学具进一步分析数学新知识,并促使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三角形三条边的数量关系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小木棒,并在每根小木棒上贴上各自长度的标签。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借助小木棒分析、思考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选出了三根小木棒,长度分别是8厘米、9厘米、20厘米。学生准备将其拼凑成一个三角形,但学生发现无论怎么摆放这三根小木棒,都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于是,学生做好笔记,记录下这三根小木棒的长度,同时也意识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可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并不是任意三组数据都能构成一个三角形。之后,学生在实验中又遇到了几组数据同样不能拼成三角形。在完成操作后,开始分析这些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思考能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的关系,从而很好地探究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数学内容。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形象的学具,更好地分析、探究数学知识,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化了学生的认知,推进了学生全方面发展与提升。

三、善用学具,推动学生积极探究

数学知识烦琐、枯燥,教师一味地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甚至会出现反效果。而学具的引入能将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简单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思考问题,借助学具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易懂,使学生展开积极探究。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并在课上让学生探究长方体的性质。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纸盒,数一数共有多少个顶点、多少个面以及多少条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共有8个顶点、6个面和12条棱,并且发现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对长方体这一几何体的性质有了很好的认识和理解。之后,学生继续借助这一学习工具,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试着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并观察自己手中的工具,发现相对的两个面是相等的,而且有四个侧面完全相等。同时,学生发现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于是,学生想到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思考,无形中对长方体的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借助正方体模型思考正方体的性质特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探究数学知識,很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知识的有效生成,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借用学具,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的引用充分活跃了学习氛围,丰富了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更好地思考数学内容,以简化数学内容,充分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思考、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周长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测量一下一元硬币的周长。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探究。有的学生选择用细绳绕硬币一周,并做好标记,然后用直尺测量细线的长度,这样就得出了硬币的周长。还有的学生拿出直尺,用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这样在直尺上就可以看出硬币的周长。在得到大致周长值后,学生又开始思考圆的周长与圆半径或直径之间的关系。于是,学生又开始用直尺测量硬币的直径,然后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数量关系。为了更进一步地思考分析,对圆的知识有更准确的认识,学生又试着制作了几个圆形纸片,并用同样的操作方法得出其周长及直径,同时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学生就这样借用硬币和圆形模型等学具,积极分析圆周长的知识,对圆的知识有了很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借用学具思考探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尹侠.教好“数学广角”,提升学生思维品质[J].贵州教育,2017(02):30.

韩志兰.魅力游戏 快乐数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73-74.

猜你喜欢

学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