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9-09-10李金练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初中数学

李金练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但因为学生们家庭成长环境、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班级上出现了“优等生”和“学困生”。笔者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不仅会加大学生们之间的差距,还会影响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分层理念引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期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理念;教学探究

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一刀切”“一锅煮”等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既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又与新课程倡导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有必要探究分层理念在数学课程中的实际运用,因材施教,从而提升全体学生数学素质。下面笔者将以初中数学为例,围绕“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等四个方面论述分层教学理念的作用。

一、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在践行分层理念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根据不同学习程度的学习制定与之能力相应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如,在开展《直线与圆形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就制定了基础目标、预备目标和扩展目标这三个程度不同的教学目标,目的是协助每位学生获得长足发展。基础目标就是学生们必须完成和达到的最低学习目标,即指学生具备自主探究能力,能够了解到直线与圆相交、相切和相离这三种位置关系;预备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達到的水平,在本次课堂中指学生具备读图能力,能够分辨出相交、相切和相离这三种位置关系的不同;扩展目标则是适合少数优质学生学习的目标,即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解答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将目标进行分层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施教分层

因为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们对同一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因此就要求教师开设数学课程时注重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实施分层教学,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

如,笔者带领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内容时,经过笔者详细的讲解和多种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和注意事项,但在课后练习环节中同学们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学生总是忘记有理数加减互为逆算的关系;有些学生则是运用互换律时只将数字进行互换,忽视了数字前的符号;还有的学生不会简化运算,增加了计算难度。面对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决定实施分层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笔者把全班分为三个学习小组:第一组学生需要背熟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第二组的学生则要在小组讨论中发现彼此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第三组的学生们需要在课后练习中巩固新学到的知识,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同学们听到笔者布置的任务后都能在小组内积极认真地完成,顺利完成了此次课堂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将水平相当的学生分为了一组,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展层次化教学,最终是每位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三、作业分层

布置作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提升数学实际运用能力,除此之外,作业也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十分重视对作业的布置任务并把分层理念融入到作业布置工作中。

如,在布置《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时,笔者将知识掌握程度相同的学生归为一个小学小组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了不同的作业:第一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因此他们需要完成的作业就是重新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并完成一份阅读感想,让其感受到解答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第二组的学生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需要完成笔者布置的10道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熟悉去括号、移项、系数化为1等方程解答步骤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以此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第三组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需要根据应用题列出正确的一元一次方程算式并进行计算,训练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收到了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作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四、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或给予学生鼓励,促进学生成长。但考虑到“学困生”和“优等生”在相同时间内学到的知识大有不同,取得的进步程度不一,因此笔者会采取分层评价教学模式,避免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或者盲目夸奖学生。

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一课知识点时,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也值得重视。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了不同的评价,如笔者发现“学困生”王某的空间想象能力极强,能够根据想象画出圆柱、圆锥、长方体、棱锥等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受到了笔者的赞扬,旨在消除其自卑心理,促进其成长;中等生刘某虽然动手能力极强,但是不具备空间想象,无论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圆柱、圆锥都只能借助实际事物画出表面展开图,针对刘某的课堂表现,笔者既肯定其动手操作能力又要指出其缺点,并为他提出合理化意见,帮助他树立赶超“优等生”的目标;对学习成绩好、自信心超强的学生来讲,笔者采用了小组竞争模式,让“优等生”们主动积极地学习,营造良好的小组竞争学习氛围,取得更好、更快的进步。

综上,分层教学理念有利于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响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因此,笔者该理念用于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了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彩芸.掌握差异 分层教学[J].甘肃教育,2011(09).

[2]廖凤集.初中数学课堂的层次化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3]魏玉娟.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20.

[4]来玲.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隐性分层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38.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初中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