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儿童绘画兴趣的几点思考

2019-09-10冯丽华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兴趣儿童教育

冯丽华

[摘  要:儿童天真好动,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一言一行,经常能给人带来惊喜。对于绘画,其随意在纸上涂抹所留下的涂鸦,总能让大人刮目相看,惊叹不已。然而,当儿童进入小学,其生理、心理及认知会出现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了解影响儿童绘画兴趣的多方面因素,正视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对于有效开展美术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儿童;兴趣;教育]

绘画是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的需要,是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课业等多方面影响,如果在这期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兴趣。那如何使儿童在绘画中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表达自我,释放天性?下面根据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思考,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影响绘画兴趣的因素

(一)儿童层面

1.赞美与嘲笑

从幼儿园升上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对于绘画的喜爱大多数是源自于涂鸦游戏所带给他的愉悦感,正如德国学者康德所说的“艺术起源于游戏”,涂鸦游戏中无规律的“玩”带动着儿童绘画兴趣慢慢养成,让儿童有表现自身或周围事物的欲望。此时如果他们能得到他人的赞美,绘画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因为绘画是一件非常个人的行为,无论儿童还是大人,其实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或认同,很难承受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贬低。然而,在筆者接触到的学生中,不时会看到有个别的学生上美术课时是以旁观者的目光注视老师和同学,换句话来说,他们根本不想上美术课,也不想绘画,对绘画一点兴趣都没有。课后一问原因才发现,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有同伴嘲笑他画得不好,可能这只是伙伴间的无意的玩笑,但长期下来,学生倍受打击,自信心减弱,畏惧动笔,生怕画错画丑而遭到同伴的嘲笑。

2.年龄与认知

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野越来越宽阔,社会文化活动阅历逐渐丰富,接触到的新鲜奇妙事物也越来越多,儿童的兴趣从单一走向多元,学习兴趣不再停留在某一个事物上,可能同时间兼具多种兴趣好爱,如果此时学生的绘画兴趣没有得到加强巩固,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产生兴趣转移。在低年级的兴趣转移中愉悦性和好奇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的提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兴趣爱好的选择判断能力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能清楚感受到事物所带来的成就感或满足感,对于自身所喜欢的事物会不由自主的探究,兴趣爱好趋向明显,同时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接受学习,而是有目的性地选择学习。

(二)课程层面

1.语数英学业繁重

虽然近几年应试教育饱受批判,教育部门也意识到应试教育在培养素质人才中的弊端,并提倡不同的减负措施,但是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依然占主导地位。这导致教师,特别是语数英等主科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工作成绩,在教育方法上采用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学业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分散儿童的精力和绘画兴趣。即使有的学生对绘画具有极大的兴趣,但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是力不从心。

2.多彩的社团活动

社团文化是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例如信息电脑、科学航模、音乐舞蹈等。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闲暇的时间被有效地利用起来,使校园生活增添了一份轻松和快乐。但另外一个角度看,社团活动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和分散学生的精力,分散学生对绘画的积极性。

(三)教师层面

1.教学方法不当

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虽然新课改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不少美术课仍然是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的批量复制的程式化教学,或者是强加一些成人思维的注入式教学,这使得原本趣味横生、欢笑满天的美术课变得呆板生硬、教条形式,学生感受不到绘画的乐趣,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的培养。

2.学情分析不足

儿童绘画作品是儿童心智和情绪的自然流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从儿童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出有的孩子热情而大胆,有的稚拙而率真,有的敏感则畏缩,有的呆板而怯弱,还有一些孩子任性而专横。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形象不断清晰,如果教师只是以一种孤立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必然导致教育教学的僵化。

二、保持儿童绘画兴趣的教育建议

(一)指导儿童绘画的原则

1.肯定与鼓励原则

艺术创作没有唯一的定式,儿童绘画创作也不存在唯一的制作标准和方法,规定怎么画对,怎么画不对,不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对于儿童绘画作品,更不存在好与坏,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教师在指导或评价学生绘画作品时,不能以好与不好进行评价,更多的是以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儿童创作,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或创作欲。

2.愉悦性与快乐性原则

从远古的陶器图案和岩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术创作中是一种表现天性情趣、自由愉悦的过程。儿童对美术创作是天性使然,不带任何直接的实用性目的和物质利益,感情纯粹而直白。因此,儿童绘画的指导原则就是要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画、去想,在自由快乐的气氛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3.接受性原则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果企图以一种标准或范例来规范儿童创作行为,必然会违背儿童的天性,抑制和扼杀儿童的个性发展。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因此,教师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儿童接受的技法知识,因此,只有在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接受范围内,通过循循善诱,给予合理的指导,同时尊重个别差异,增大课程的弹性和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保持儿童绘画兴趣的教学策略

1.低年级

这阶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以想象代替观察,天马行空,天真浪漫,同时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绘画形式来看,儿童的绘画是游戏冲动的结果,因此,此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创编和闯关游戏等教法,唤醒儿童内在的情感,激发儿童学画的兴趣。例如故事创编的教学方法,可以活用寓言故事、绘本故事、自然科学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等,让故事融入教学中,通过设计故事导入、听故事编故事、故事角色扮演、连环画创编、想象画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听、看、扮、编、画中,脑海里幻想不同的故事情节画面,丰富想象。当然,教师在注重儿童的想象力挖掘的同时,要注重双基的培训,有意识地讲授绘画步骤和方法,以防止学生的绘画作品偏离主题。

2.中年级

这阶段是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此时儿童会观察周围,注重表现物体的特征、动态、环境,能看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但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手跟不上眼,无法进一步完善作品。如果此时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注重引导儿童学会观察,锻炼眼力,创设情景,设计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体验,如增加一些手工制作、泥塑、综合材料运用、水墨画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手眼脑结合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3.高年级

这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成熟起来,他们已能在平面上对所描绘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布局,对物体形象的细节描绘,并能刻画出物体的某些细节,渴望写实,但欠于表现技法。因此给他们恰当的技法训练是必要的。这时,教师应在造型、构图、比例、色彩等方面多传授一些基本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过程中也多在“半写实”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漫画。首先让学生临摹他们所喜欢的漫画,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分析再让学生造型线条、结构比例,再通过速写或默写进一步强化的记忆。

猜你喜欢

兴趣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