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湛然研究》中谈湛然法师的“无情有性”思想

2019-09-10窦文彬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期

[摘  要:陈隋之际由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最早创立的派系。天台宗以宣扬“止观并重”思想为核心,调和南北方佛教诸派的异同,其思想在全国各地传播,影响深远。在智者大师创立本派之后,随着唯识、华严、禅宗各派的相继发展,天台宗由于自身缺少新的思想理论,逐渐“衰微”。这一状况直到8世纪九祖湛然的出现。湛然总结整理了天台宗的思想理论,并提出了“无情有性”思想,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因此,湛然大师也被称为天台宗中兴大师。湛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就是他所提出的“无情有性”思想。“无情有性”说的提出,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在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阅读了俞学明所著的《湛然研究》之后,更系统全面的认识了湛然大师的思想和生平成就,收获颇丰。

关键词:天台宗一心三千;理具实相论;一阐提;“无情有性”]

湛然(711—782)是唐代中叶天台宗的中兴大师,俗姓戚,常州荆溪(今江苏宜兴南)人。他师从八祖玄朗,专修止观。湛然首先以处士之身大弘天台教观,直至38岁时才正式出家,受具足戒,属于天台宗本山一系。

对于天台宗在当时中国佛教各宗各派中所产生的影响方面,智者创立天台教观体系,由后世弟子广为传弘。诸宗宗师在建立自宗的理论时,都自觉不自觉地借鉴了天台宗的一些思想。可以说,天台教学已经内化于各宗思想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在他总的思想体系里。

湛然的“中兴大师”的这一称谓,是由湛然俗家弟子梁肃(753—793)首次提出的“湛然中兴天台”说而产生的。但从《湛然研究》中可知,湛然所处的天台宗当时虽是衰微时期,但这个一般公认的“衰微时期”(灌顶至湛然期间),也主要指初唐时期天台本山系的影响大不如前,而天台宗其他各系在当时两京地区仍然是处于兴盛状况,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衰微”说,俞学明认为并不完全属实。“中兴大师”的称谓值得商榷。但天台宗与后来创立的唯识、华严等宗派理论呈现不断创新的情况比较之下,天台宗确实缺少创新的理论,也缺少能和法藏,玄奘比肩的人物。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台宗也可以算作是“衰微”。而作为天台宗本山系玄朗门下重要弟子,湛然对于天台宗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承当精神。其主要精力在于对天台教观的整理和宣弘。此外,从史料可知,天台宗的思想由于鉴真和尚的东渡之行,在日本得到了大力弘扬。而日本天台宗也基于最澄(传教大师)的观点,接受了“湛然中兴天台”说。

湛然在天台宗历史上中兴大师地位成立的基础,主要在于湛然通过大量的注疏,全面发挥己宗,破斥他宗,确立了天台宗和他宗的区别,对天台宗思想的保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经,以实相论为其全部哲学的理论基础。其哲学的特色在于将龙树的中观哲学运用于诸法实相论,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中道实相论。湛然在整理本派思想理论时,以天台三大部为基础,揉进了《起信论》的思想,用“真如随缘”解释“一念三千”,谓“诸法真如随缘而现,当体即是实相”,开始采取“性具”或“理具”,针对当时其所处的佛教形势,来阐释智者大师的实相说。

湛然的“理具实相论”或“性具实相论”成为后世天台宗阐发的基础。所谓“理具”,即“本具”、“体具”。并非别有一个作为本体的“理”的存在,而是说明“具”是法尔自然,无作无改。从“具”的角度来说,包含空、假、中三谛和三千诸法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三谛,湛然认为,“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性之自爾,“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因而本具三谛。对于理具三千,并非承认别有一个生起万法,造变玩法的“理”,而是强调在体性上“法尔”具足。理具三谛和理具三千是实相的一体两面,只知理具三谛是偏识,还要知诸法亦本具。

除了提出“理具实相论”之外,湛然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便是“无情有性”思想。他针对华严宗只承认“有情有佛性”之说,专著《金刚錍》提出了“无情有性”说。

从释迦侔尼起,佛教一向认为,成佛是“有情”众生的事;“无情”没有意识、感觉、思维等活动,所以无佛性可言,更无成佛之事。但湛然认为,佛性是永恒的精神实体,世界一切都是佛性的具体表现,“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因此,“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于纤尘?真如之体,何专于彼我?”真如佛性既是世界本源,它遍于一切,无所不在,则无情必当与有情同样具足。佛性既摄“一切世间”,则“安弃墙壁瓦石等耶?”。世界现象虽然丰富多样,但最后的精神实体只有一个,即真如佛性,贯彻于一切事物之中。“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于混澄,在波自分于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 湛然认为佛性不仅是成佛的依据,而且也是“真如”,即世界的本体。如果承认某一类存在物没有佛性,岂不是认为世界的一部分失掉了本体?因而,在他看来草木砖石皆有佛性,将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精神推及于万物,扩大了佛教的影响。

从佛性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普遍性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部分众生具有佛性。如《大般涅槃经》翻译前,中国佛教界公认的“一阐提人没有佛性”,后来的法相宗也坚持“一种无性”说。第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般涅槃经》被翻译出后,在中国有竺道生首先提出。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界的共识。第三,无情有性。主张不仅有情众生,而且无情草石也具佛性。

“无情有性”思想并非湛然首创。 隋代三大师慧远、吉藏和智顗都有过类似思想。唐初禅宗的牛头禅一支也提倡“无情合道”说,可谓“无情有性”的另一种表达。但直到湛然所提出的“无情有性”说,中国佛教才算真正系统地论证了该理论。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对于佛性普遍性问题的回答的极致。从湛然之后,中国佛教界基本上不再讨论佛性的普遍性,而是转向对心,对修的关注,是中国佛性论的进一步展开。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发展了道生的“一阐提”也能成佛的学说,进一步扩大成佛的范围。一方面补救了佛性不具普遍性,管辖范围有限的缺点,似乎是把整个物质世界纳入佛性的支配之下;另一方面,又势必破坏佛性的至高无上的尊严性。在佛教内部制造了新的危机。也就是说,无情有性表面上扩大了神干预自然界的范围,实质上却缩小着这种神权。一草一牧也有佛性的命题,已经接近“物质能不能思维”的边缘,接近了泛神论或无神论。由此也表现出了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分道扬镳,脱离了早期印度佛教“一阐提”种姓的概念。同时,我认为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也与印度教奥义书中关于“梵”的思想有类似之处。湛然的思想中的佛性存在于世间一切万物和现象之中,万物皆可从对佛性的体悟中解脱。而这种思想也存在于奥义书“梵我一如”观念之中,世间一切皆是梵,解脱之道便是对“梵”的正确认识。当然,湛然的佛性论与奥义书的“梵”观念是有明显区别。佛性存在于万物,但并不是构成万物的根本因;与之相比,梵则是这个世界最高的因,一切现象都是梵的幻化。

湛然作为天台宗本山一系的弟子,从一开始就对于天台宗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承当精神。湛然继承了智者的《法华》观,应对当时诸宗尤其是华严宗在判教问题上的挑战,进一步确立了《法华经》的宗经地位。一方面,湛然通过判教判定《法华经》是圆顿,从面高于《华严经》,进一步证明天台宗比华严宗圆融;另一方面,由于《法华经》“一乘佛”思想是天台宗组织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对《法华经》的维护也就是意味着对天台宗整个理论体系的维护。湛然批驳华严宗“二顿”说——以天台属渐顿,华严属顿顿,指出天台和华严判教的根本区别在于立场不同、标准不同,因而对同样的文本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湛然进一步提出“超八醍醐”说,以突出《法华经》的超越地位。

结语:荆溪湛然大师怀着深厚的承当精神,对于天台教观理论进行整理和阐发,是唐代天台诸师中著作最丰富的一位大师。其提出的“理具实相论”进一步论述了智者大师的实相论;“无情有性”论将中国佛教关于佛性论的探讨发展到了极致。其对于其他宗派的批判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各宗派之间的区别。就像《湛然研究》中所强调的,虽然湛然对于当时天台宗的繁荣并不起决定作用,但其理论贡献的作用是长期的,为后世天台宗的展开奠定了基礎。经由其弟子和后学的弘扬,开花结果,使他在天台宗宗派发展过程中成为一面旗帜。历史对他在思想史上所作所为的认可,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兴大师”。

参考文献

[1]俞学明.湛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方立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潘桂明.论唐代宗派佛教的有情无情之争[J].世界宗教研究,1998(4).

[7]姚卫群.印度宗教哲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叶晨阳.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窦文彬(1992—),女,汉族,籍贯:山东省烟台市,内蒙古师范大学佛学文化研究院,宗教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