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好玩”些

2019-09-10谭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34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谭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其中,语言能力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好玩”一些。本文通过三个较“好玩”的课堂活动,浅谈如何在基础教育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好玩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时下,“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词。其中,语言能力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语文的关键能力,能带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同步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必须树立起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常常在实践中摸索,希望找到一些实用有趣的招数,使语文课堂“好玩”一些,从而使语文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曾经试用过的较“好玩”的课堂活动,拿来和大家分享。

一、小小辩论会

学了《中彩那天》,面对“父亲”的“道德难题”——该不该把车子还给库伯?我让大家从两个角度去找理由,同学们饶有兴趣。干脆来个辩论会吧,大家兴致大发。很快,正副班长就带领小队组成正反两方了,辩论开始了——

正方:我认为父亲应该还车。因为母亲常教导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反方:我认为父亲可以不还车。因为这张彩票是父亲买的,父亲运气好才中的奖,这奖应该归父亲所有。

正方:父亲应该还车,虽然彩票是父亲买的,但他是替库伯买的,还写了个“K”字作记号,车子应该归库伯。

反方:父亲可以不还车,因为这个记号是可以擦去的,父亲不讲,没人知道。

正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如果父亲把车占为己有,他一辈子也不会安心的。

反方:库伯是有钱人,不会在意一辆汽车,而我们一家六口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我们家需要一辆汽车。父亲可以不还车。

正方:诚信比什么都可贵,没有了诚信,父亲会违背道义,失去朋友,会很孤独的。父亲还车,就能赢得道义,得到更多朋友的信任。

反方:父亲梦寐以求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不还车,父亲的愿望就能实现,这不是很开心的事吗?

正方:如果父亲把车占为己有,他会一辈子生活在悔恨之中,不会开心的。

反方:拥有车子,不仅是父亲的心愿,也是我们家孩子的愿望,父亲可以在假日开着车带上我们全家去郊游,一家人都会开心的。

正方:不對,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更高尚。

……

围绕着这个“道德难题”,同学们认认真真阅读了文本,吃透了文字,又开发了思维,并且调动情感去渗透和领悟文本旨意。小小辩论会不仅使同学们自觉地运用了语言文字,而且在道德认知上又跨越了一大步,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表演课本剧

读了《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后,我抛给学生一个绣球: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它搬上讲台,谁愿意来表演陶罐和铁罐?学生们跃跃欲试,我挑了两名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来作示范。我先指导了一番,两生表演开始了——

“铁罐”双手在胸前交叉一抱,傲慢地说:“喂,陶罐,你敢碰我吗?没用的东西!”

“陶罐”连忙摆手,赔着笑脸说:“不敢!不敢!铁罐兄弟!”

“铁罐”把头一别,更轻蔑地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陶罐”面对对方,诚恳地说:“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并不比你差。再说……”

“铁罐”提高音调,加快语速:“住嘴!你怎么敢跟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陶罐”不恼不怒,平静地说:“何必这样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呢!”

“铁罐”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和你在一起,我感到耻辱,你算什么东西!”

“铁罐”上前一步,“陶罐”连忙退后。

精彩的一幕!同学们笑声不断,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来。

课堂,就是学生的舞台。角色表演,给了学生一个表演的平台。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语言,也训练了学生的肢体语言。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角色和特定的场景中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思考的独立权。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

三、各显神通

在小作文训练的时候,大部分的同学心里都觉得有难度,如何降低难度,让大家有话可说呢?我设计了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活动:给同学们一个话题,让大家从一句话说起。例如课室门前的杜鹃花开了,特别灿烂,大家都很熟悉。我让大家围绕它说一句话,想怎么说都可以,说明白就行。听的同学要认真,必要时做笔记。大家思索片刻,各抒己见:

“教室门前的花池里种着一株杜鹃,春天来了,杜鹃开了。”

“花儿红艳艳的,一簇一簇的,开得很热闹。”

“花枝上叶子很少,有的花枝上一片叶子也没有,只有一簇一簇的花团。”

“花儿的结构与众不同,三个花瓣凑成一朵,中间三条黄色的花蕊,花蕊顶端举着白色的花粉,好看极了。”

“风来了,花枝摇曳起来,花团儿一荡一荡的,像一群蝴蝶在荡秋千。”

“下课了,同学们围着杜鹃花,有说有笑。”

“同学们把脸凑近杜鹃花,脸蛋也被映红了。”

……

因为只要求说一句,同学们觉得很有趣,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你一言我一语,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同层次的孩子合作完成了创作。只要同学们课后稍加整理,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一篇四百字以上的作文了。这不就是集腋成裘吗?这种口头表达的训练与生活密切相连,启发了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让同学们自觉运用文字叙述事物,使审美能力等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以上三个课堂实例,是针对文本的空白点而设置的活动体验。或是穿插在阅读教学中,或是文本教学的迁移和扩展,或是独立的作文训练。无论是怎样的模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说起来”“思起来”“演起来”“用起来”。这种开放的课堂形式重视学生的能动意识,唤醒学生的审美期待,让学生在“趣”中自觉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练习,语文核心素养自然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下,紧抓语言能力的基点教育,积极搭建学生活动的平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好玩”些,是语文老师应毕生追求的境界。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给语文核心素养一个操作边界
语言建构的策略
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试论“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