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塘未烬

2019-09-10邓跃东

湘江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灶膛火塘姨夫

邓跃东

漂泊在外,家乡的很多人事都疏离了,后来就更不想靠近,宁愿放在记忆里。比如,春节拜年这个事,常为去哪家纠结半天。

春节的头几天,我下决心对弟弟说,我们该去一趟二姨家了。我们兄弟在二姨和姨夫去世后已多年未去那里了,表哥们却未在意过,每年春节都来看望我父母,如今只剩下母亲这个小姨,大姨也已去世了。弟弟说,是的是的,应该要去,明天就去吧!

到二姨家只有三十来分钟的车程,沿着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上,山景幽美,令人舒畅。过去走路,要三、四个小时,我们都不觉得远。这些年条件好了,却很少去了,总觉得姨夫和二姨去世后,没有了动力。遇到来我们这里的表哥,就解释工作忙、时间紧,下次一定去。表哥们都是憨憨一笑,说没关系的,你们事情重要,有空就来。到下次,我们又是这么一句冠冕堂皇的话。

我在有点摇晃的车上回忆起,迈开的这一步距离上一次整整八年了。这八年里,二姨他们那个村子有什么变化,没有了二姨的家庭不知又是什么样子?我平时也常想这个事儿,姨夫先去世,过了十来年,六十多的二姨也走了,家里少许的温暖,是不是也带走了?

我从小就去在二姨家玩,每年要住上个把月,我觉得二姨比母亲好,母亲老训我是个人坯子,而在二姨家再顽皮捣蛋都不会挨骂。我对那份温暖体验太深,这些年不来,也是怕失落太大。童年的温存对我太重要了,我时刻觉得寒冷,我宁愿呆在那份完整的记忆里!

得知我们兄弟带着妻小来,两个嫁到外村的表姊也赶了回来。家里的人多了起来,大家烤着火喝着茶说着话,打着很响的喷嚏,交流着各自的香烟,融和闹热,忘记了寒冷。坐了很久,我起身到外面走动,侧屋的瓦檐下扯落了一地鸡毛,地上洒了一片鸡血,怕是杀了几只鸡。

二姨家有两座房子,木质的老屋,还有后来新建的红砖屋。随着姨夫和二姨的离去,新屋也成了旧屋,家里得修房,有新房子才能有新面貌。大表哥在长沙行医很少回来,三表哥小,分得了曾是新屋的砖房,二表哥就在木屋地基上翻修了三层的楼房,暂时还在三表哥的房子里做饭。我看到楼房已经封顶,老屋拆除后只剩下那间厨房,孤独地窝在楼房下面,像极了一个颜容褪去的老人。

我熟悉这间厨房的气息,不由得兀自走了进去。厨房里面有些灰暗,蜘蛛拉上了一道道网线,多年不用的餐柜立在墙角边,饭桌还是那个饭桌。厨房的窗户是木条镶的,透进一束白光,照在长长的火灶边,灶上放着一个舀水的竹勺。灶是耳朵形状的长灶,摆着烧水、煮饭、炒菜等几口功能各异、大小不等的铁锅子,并非那种几个人围拢来烤火的方灶。灶的内弧一边是火塘,里面有一条坐了几十年的长条矮板凳,凳面上泛着久远的光泽,它好像等着我回来。我知道那是很多屁股磨光的,其中就有我的小屁股的痕迹,因为我的屁股很尖。我走过去,慢慢坐到长板凳上,感觉板凳与我肥大的屁股不太协调了,也许板凳也老了,没有力气了。

我捡了一根树枝,朝灶膛里面捅了几下,一股火苗好像燃了起来,热气直往我脸上扑,一下进入了一幅久远的烟火图——

我四、五岁的时候就来二姨家玩了。我父母那时忙,对我们兄妹管不过来,他们家人多,可以照看我。二姨家有三个表哥,一个表姐和一个比我小一岁的表妹,大家打打闹闹,欢笑不尽。表哥们常带我到屋后的高山上捡柴,山里有大片竹林,他们能用竹子制作椅子、凳子和玩具,让我好奇极了。后来大一点,我就自己走路来,天天跟表哥们浪山浪水,寻找柴火和食物。晚上上床后,听他们讲山里的故事,一夜可以不睡觉。

二姨家的人多,那时姨家的爷爷奶奶还健在,每餐有十来个人吃饭,桌子坐不下,三三两两坐到了火塘里的长条板凳上。我们把几个灶膛里未烬的炭火拨出来,暖身子,烤玉米,烤红薯,冬天还可以烤糍粑。后来成了习惯,大家都往火塘挤,最多时可以坐六、七个人,饭后也喜欢坐到这里扯话,甚至夏天里也是这样,没人怕热。读书勤奋的大表哥搬个凳子,在灶边就着弱光学习,后来考上了医科大学,不坐火塘边了。

山里地少,收稻谷不多,红薯高粱都是口粮,还要酿酒喂猪,但二姨家好像也未见饿过肚子。每餐饭基本上只有一个菜,装在两个碗里,两个月才称一次肉吃,抓到老鼠青蛙和野物,也能打个牙祭。喂的鸡和鸡蛋都拿到集市上换了生活用品,但二姨会三两天给我煎一个蛋,等表哥们出去了才拿出来吃。家里喂了猪,但舍不得吃肉,大都卖了换钱,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只留一点做腊肉过年。那种灶膛挂满火熏的腊肉,吃一个对年不会坏的说法,其实是没有的,谁家有这么富足?

有一次,我在灶膛的木灰里埋了一个红薯,等着烤熟了吃,却被三表哥偷吃了大半。我气得跟他打了起来,却没打赢,哭着要回家,二姨竟拿出五角钱哄我。我不闹了,破涕为笑,但是第二天二姨又将钱要了回去,说等我走的时候给我到镇上买包子吃。后来一直未吃到,但二姨那句话也让我兴奋了好久,味触神经都变化了,往后吃什么包子,都没我吃空包子那种心旌摇曳的感觉了。

这种紧巴的日子,也没看见二姨家有人翘嘴巴、说嫌饭菜不好吃,都过得快快乐乐的。那时谁家都一样,没有攀比,要说不一样,就是二姨家有个好火塘。

我们山外生活条件要好一些,春节里却喜欢到二姨家来。二姨的公公婆婆十分好客,陪着喝酒、吃肉、聊天,寒冷的天气里,大家感到暖心,都要多住两天。大人们讲客气,两碗腊肉只动一点点,下餐热一下,接着喝酒聊天。吃饱喝足,就坐做到火塘里吃烟烤火,拉东说西。有时大家直接搬到火塘里喝酒,几分醉意后,顺势躺到在火塘里,脸都碰到了柴灰中,家里至今还说着一个堂舅喝酒烧伤耳朵的笑话。

孩子们是不准上桌吃饭的,另炒点小菜,挤在火塘里吃饭,大人吃完了,二姨才给每人夹一块肉。剩下的肉放在餐柜里,二表哥曾偷吃了兩块,被他爷爷发现,狠狠打了一顿。二姨看到表哥挨了打,久久地坐在火塘边。后来村里有了传言,说二姨娘家的人来了,肉好大一碗地上,婆家的亲戚来了,都是肉里放盐菜。事情确实是这样,都是二姨的公公婆婆安排的,老人总把我们高看一眼,二姨就觉得不自在。

二姨很少坐到火塘边来,她总是吃在后面,饭后还有很多家务事,她管五个孩子,但伺候鸡鸭和猪牛好像更重要。偶尔看到二姨坐到火塘边,不声不响的,总是有什么心事。有一次,二姨正在添柴烧火,她喊我过去,坐到一起。她摸着我的头说,过两天你就要回去了,二姨给你买了一包糖,怕被哥哥们发现,藏到了不太用的大锅灶膛里,结果奶奶今天烧洗澡水,把糖全烧了,二姨没糖了,送你一篮鸡蛋好不好。听着听着,我眼里竟有了泪花。那时已有十岁了,嘴里说着没事,不要你送什么。二姨走开后,我还是不死心,用火钳直往大灶膛里捣鼓,果然闻到一股烧焦的香甜味,久久不愿离开。那一晚上,我都想着灶膛里的糖果,总觉得会有什么意外!

我在二姨家第一次有了失落,心里空荡了好几天。

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呆在二姨家,喜欢挤到火塘边吃饭,好像饭菜要好吃一些。我们都以抢占长板凳为乐,甚至不愿去夹菜,生怕被人抢了位置。后来我明白,其实是桌上的菜不够吃,大人才让孩子们经常坐火塘的,慢慢地成了一种习惯。

现在,我有时跟我的孩子讲起这些事,他不爱听,也不喜欢坐到饭桌边,要坐到电脑前,要不饭就吃不下,多唠叨几句,他就说,你去坐你的火塘吧!我常想,为什么现在吃喝无忧,却少了味道,吃什么都不心动了?我常常怀念二姨家的火塘,为什么越是清苦,大家越是吃得香甜,越是觉得愉快!两种对比,好像也不是物稀还珍能说通的,现在的人缺少温情,却也不珍惜细水微光呢。

有次,我读到贾平凹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真正的苦难在乡下。我似有所悟。后来在不停的奔波中,我多了回顾,我想寻找一处二姨家那样的火塘,实在不行就端着碗到那个火塘边去吃饭,可是却再未能靠近一步。

似乎,温暖的火塘随着慢慢富足的日子,已经渐行渐远了。

想不到,这一刻我回到了梦中的老火塘边。我用一根小棍子往灶膛里拨弄着,好像能扒出什么一样,糖果,红薯,包谷,糍粑。我闻到了一种久远的气息,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二姨,一个身子不到一米五、体重不过百、只读过一年书的瘦小女人,经年累月地在这种火塘边的日子里,把孩子们一个个养育成人,婚嫁新娶,分家立户。最后,剩下她一个人呆在老屋里,陪伴她的只有这个无声的火塘。

后面几年,二姨检查出肠癌,去了长沙就医,跟着大表哥生活。最后病得严重,匆匆送回来,不久离世,安葬在屋后的地里,回到了火塘不远的地方。我没有去送二姨,不是没有时间,因为我在一个多月前赶到长沙的医院里看望了她。二姨瘦得不像样子,只有几十斤了,躺在床上没力气支撑身体,不一会就从床背上滑下来,然后又扎挣着靠上去,还不要我扶。那天夜里很晚了,她却还有旺盛的精神要跟我说话,眼睛放光,记忆清晰,似乎要把经历的人和事都要说一遍,谁也不能拉下。我明白,我跟二姨就此告别了!这是我一直感到庆幸的,二姨最后把我带回到了火塘边、两个人悄悄说话的情境里……

我原以为,姨夫二姨都走了,把过去的种种气息也带走了,比如年事的热闹气氛。记忆里,每年初二这天,姨夫带着五个孩子,挑着箩筐,浩浩荡荡地出山拜年。外公、舅舅、大姨等亲戚都在山外,他们家家都要走到,送上用汗水换来的一份礼物,一般是一包糖、一瓶酒。最后一站是我家,要住上一晚,然后我们姨、舅几家,跟着他们浩浩荡荡地进山回拜,跟送亲一样热闹。

在我们山乡,父母不在了,表亲一辈的人就开始疏远,不大走动。二姨家的几个表哥,却年年带着媳妇和孩子过来拜年,连堂亲戚都不落下。他们过去是这样的,现在还是这样,我觉得姨夫和二姨并未远去。表兄、嫂们都是农民,有的在广东打工,年前回来、过几天离去,他们没说过时间紧、事情多,倒是我们读过书的、就近工作的,包括舅舅家的表兄弟,都很少去二姨家,一个个忙得打脚后跟。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我想还是姨夫二姨的影响,那种渗入因子的温热,化成了他们立世的本能。

今天来时,我们兄弟给他们每家拿了一个红包,他们没要,还添了点回给了我们的孩子和媳妇。我不高兴了,二表嫂说,媳妇孩子第一次来,这是规矩,家里一直是这样做的。这好像是二姨在说话,旧气息依然萦绕在屋里。为了接待我们,他们怕是做了一夜的准备,让我们先吃了甜酒,腊菜跟二姨做的很像,软和香美,咸辣相宜。等下吃正餐,用那个老锡壶温了米酒,怕有五斤多,酒香丝丝入鼻,我都有几分醉意了。

思绪飘忽中,听见二表嫂在呼唤吃饭,喊的是我的乳名,中间拖得很长。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要把我从外面快点唤回来,那温婉的声音里传递出,今天的饭菜有情况!

我恍恍惚惚,醉得很深了,快要摔倒在火塘边了。我不由得用手去捂耳朵,却没有捂住眼睛……

鄧跃东,湖南洞口县人,1974年出生。在《天涯》《散文》《美文》《北京文学》《读者》《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刊发散文习作若干。

责任编辑 袁姣素

猜你喜欢

灶膛火塘姨夫
烧火
温暖的火塘
乡 情
离乡
大火塘,小火塘
火塘边的乡愁
家乡的火塘
坐姨夫新车的感觉真不爽
我的“作家”姨夫
唯一的愿望和唯一的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