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重要载体

2019-09-09尹士娥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小学数学

尹士娥

摘  要:课程视野下的数学活动有两个基本的特质,即“活”性和“动”性。“数学味”是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基本点,“探究味”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实践点,“思考味”是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生长点。数学活动课程再造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能发展学生数学认知,提升学生数学智慧,润泽学生数学生命。

关键词:课程再造;小学数学;活动教学

所谓“活动”,是指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素养而采取的行动。课程视野下的数学活动有两个基本的特质——“活”性和“动”性。数学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需要学生的手动、体动、脑动,这就是“动”;数学活动要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促进学生的生命生长,这就是“活”。因此,数学活动不同于纯粹的动手操作,也不同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一种具身认知。从根本上说,笔者认为,数学活动应当蕴含“数学味”“探究味”“思考味”“建构味”等。

[?]一、数学味: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基本点

“数学味”是数学活动的特质,是数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标识。一个活动,如果它没有数学因子,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这样的活动就不能称为数学活动。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指出的:与其说是学习数学,毋宁说是学习数学化;与其说是学习公理,毋宁说是学习公理化;与其说是学习形式,毋宁说是学习形式化。作为教师,在研发、设计、实施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应当以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引发学生猜想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也就是半径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随着份数的增多,平行四边形演变成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对教材的简单化解读,导致对学生数学活动的过度干预。比如,有教师对圆平均分的份数、拼接的方式、拼成的图形都做了具体规定。如此规定,学生的操作表面上是“一帆风顺”了,但事實上却泯灭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囚禁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学生在活动中犹如一个个机械的“操作工”,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地展开操作,数学活动丧失了“数学味”。笔者在教学中只给学生提供操作工具、材料,让学生展开自主活动。学生分圆、剪圆、拼接,形成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通过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圆与拼接后的图形的关系的认识。根据这样的关系,学生自主建构出圆的面积公式,数学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

蕴含数学味的数学活动,不仅要达成习得数学知识、技能的目标,更要在过程设定上体现学科特性。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过多介入,不引领越位,不过早、过快地数学化,而是充分体现数学活动的数学味。

[?]二、探究味: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实践点

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源泉,离开数学活动,学生就不能形成有意义的经验。学生数学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观察活动、操作活动等。活动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给数学活动注入“探究味”。只有立足于探究,学生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活动。探究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探险,是一种对知识意义、价值等的发问。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单元后,学生遭遇了这样一项探究性作业: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纸,做一个高为5厘米的无盖纸盒。如果要让纸盒的容积尽可能大,纸盒的容积是多少?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的路向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方案一:将长方形纸的四个角分别剪去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纸盒的容积为(40-5×2)×(20-5×2)×5=1500(立方厘米);方案二:只剪下两个角,然后将剪下的角拼接到右边,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为(40-5)×(20-5×2)×5=1750(立方厘米);方案三:先将长方形纸折成相等的两个正方形,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正方形分成四个长20厘米、宽5厘米的小长方形直条,剪下来,围成一个长方体纸盒,纸盒的容积为20×20×5=2000(立方厘米)。不同的探究形成了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方案衍生出不同的结论。

探究是学生的一种活动方式,探究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课程参与,引导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设计方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活动蕴含着探究味,是数学课程再造的操作点。探究的过程不只是强调动手实践,更强调思维参与、活动的内化。

[?]三、思考味: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生长点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思维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思考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路径。数学活动应当蕴含思考味。只有当数学活动蕴含思考味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深度发生。思考味,是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生长点。有学者认为,学生要“学会数学地思维”;有学者认为,学生要“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无论怎样的表述,都将思维、思考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根本要义。在数学教学中,正如日本学者米山国藏所说的那样:“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

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台湾长什么样?》,通过一个个活动,掀起了学生的思考。以华老师精彩的导入为例:首先,课件出示“台湾岛南北纵长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144千米,海岸线长约1139千米”。然后,华老师出示了一个算式——“(400+150)×2=1100千米”,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台湾有多大?台湾是什么形状?学生根据算式的形式和算式中的数据,猜想台湾是一个长方形,400千米是395千米的近似数,150千米是144千米的近似数。但随即,部分学生根据华老师所提供的另一个条件进行反驳,因为台湾的海岸线,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1100千米要比1139千米短一些,由此学生断言,台湾不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而是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台湾长什么样子呢?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理解,画出了不同的台湾图……接着,华老师又向学生提供了台湾的面积等素材,从而不断将学生的数学活动引向深处。通过学生四次尝试画台湾的样子的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对比、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图形周长、面积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台湾长什么样子在学生心中渐渐明晰。台湾,长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在整个数学活动中,华老师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通过学生充分的数学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推理等活动过程,有效调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同时又生成新的思维经验。这样的数学化活动,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数学素养悄然发展、数学学力不断提升。

数学活动课程再造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数学活动再造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科学合理地设计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功能、价值等。数学活动课程再造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提升学生的数学智慧,丰盈学生的数学精神,润泽学生的数学生命。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小学数学
浅谈高职英语课堂学生主体性发展策略
“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