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整本书”评价模式构建

2019-09-04闫爽高子涵

科技风 2019年21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

闫爽 高子涵

摘 要:“读整本书”教学有不同的开展层次,其评价与不同的教学开展形式相结合。虽然评价本身并不直接影响学生“读整本书”的阅读能力,但是合理有效的评价模式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导向,辅助、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使其成为训练有素的“终身阅读”者。

关键词:评价目标;模式;构建

一、评价目标的构建

评价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区别于日常的片段化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目标的设定上中要突出“读整本书”教学的优势,以及“读整本书”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的独特价值。

(一)反思、批判和沟通能力应贯穿始终

《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对我国学生参与国际水平的阅读测评结果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从结论中可以看出我国学生在国际阅读测评中的表现整体较好,但反思、批判能力不足。在”读整本书”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从书籍中走出来,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将自身对书籍的理解与内化表达释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充分利用“整本书”这样的素材,从问题设置的广度与深度进行思考,广度上揣摩问题与“整本书”在内容上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扩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深度上,纵向挖掘“整本书”的思想内涵,将视野逐渐扩展到相关书籍、相关作者的思想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教师在阅读活动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在敢于大胆提问,大胆否定,大胆表达。

(二)评价目标应走向“语文素养”

自高中语文课标修订之日起“语文素养”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不是指单一的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性概念。在评价目标的设定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书籍的特点及评价阶段特点各有侧重。过程性评价目标的设定要注意评价的促进、辅助作用,通过设置问题或开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反思、用问题带动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推动书籍阅读的进行。终结性评价目标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读书不仅仅是“读”,更在能力的迁移与扩展,以符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从长远角度看语文“读整本书”评价目标还要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构建,可以紧扣书籍特点,探讨书籍的独特内涵,挖掘每本书籍的价值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素养”本身是隐性的,学生是否具有素养不是单靠试卷、问答就可以完成全面检测与进行合理评估的。素养即是完整性、综合性、内隐性的,要检测考查学生的素养也必然要求一种具有完整性、综合性、能够引发学生素养外现的评价形式。创设情境与任务的“读整本书”教学与评价能够很好地契合这样的要求。

二、评价方式的构建

评价方式要结合一定的评价目标进行,对不同评价方式选择与组合不仅关系到学生日常阅读效果的好坏更关系到“读整本书”教学活动长期开展的有效性。

(一)“读整本书”教学记录表凸显过程性评价

通过访谈发现,在语文“读整本书”的教学中,教师会布置“整本书”课下阅读作业,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课下阅读的基础上,利用课上时间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那么,学生课下阅读时间的长短、阅读量的多少等要素就成为决定”读整本书”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不同形式的阅读记录表、阅读活动袋、阅读的存折等可以帮助学生记錄阅读过程。

(二)“读整本书”开展阅读活动彰显全面性评价

“读整本书”教学活动的开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和阅读任务,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读整本书”的阅读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教师也可以通过活动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一个直观具体的了解,彰显评价的全面性。

(三)“读整本书”教学成果展示增强评价效果

评价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情况,为教师提供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评判信息之外,还有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功能,就是激励学生增强评价效果。研究报告、创意设计、舞台表演、等等,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相对开放,可以突出每个学生的特点,避免教学中的“等量齐观”。成果展示性的评价,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条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通道,更为学生在参与完成学习过后产生自豪感、获得自信心奠定了基础。

三、评价标准的构建

“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从拿到书籍、初次略读、到通读全文、再到细读回顾,不同阶段的阅读程度影响评价标准的设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不可能在学生阅读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回答诸如“作品的思想精神”“书籍的写作特点”之类的问题,同样的,当学生进入深入阅读阶段,评价的重点如果还在考查细节记忆、信息提取也就显得“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学生的成果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制定,会扼杀学生的独特性。构成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不仅可以丰富评价的内容,还可以回答学生“我怎样才能更好?”的疑问。在评价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自我优化。

四、评价反馈的构建

(一)反馈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有效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不足,了解自身学习能力,甚至可以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样,教师在追求给予学生有效评价的过程中,可以详细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动态信息,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寻找教学切入点,或是对已有教学方案进行完善优化。”读整本书”的教学又不同于传统的形式,“粗糙的反馈”会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所适从,无法进行自我优化,甚至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定量结果与定性结果的相结合,单项结果与综合结果相结合,既要指出学生在现阶段的不足,又要对优点进行肯定,同时帮助学生选择优化的路径,以确保评价反馈内容客观、准确和全面。针对每一位参与学习的学生做出有针对性且语义明确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综合状况,了解自己在总体中的水平位置。在“读整本书”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和改进功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二)反馈的及时性

通过调查以及访谈发现,在当前高中“读整本书”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上存在反馈结果不及时,甚至不反馈的问题。学生在阅读书籍之后完成了相应的任务,但缺少对其任务完成质量的有效反馈,不仅没有达到评价的目的,还会使学生学习的阅读积极性受挫,影响评价后的反思与改进工作,使评价变得形同虚设。在日常“读整本书”教学中,最常采用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学生完成短篇的“读书笔记”。依据对教师的访谈可知,部分学生在完成读书笔记后,如果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评价反馈,会增加学生继续阅读的信心和动力,相应的,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也会更加积极。注重反馈的实效性,可以充分契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发挥评价的作用。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