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网络媒介下志愿服务和反馈新模式:“志愿服务微信+”

2019-09-03孙李颖袁琴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网络

孙李颖 袁琴

【摘 要】较之普通志愿活动,“志愿服务微信+”能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志愿者,通过开设微信讨论群、收集群众反馈留言等,让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帮助,并通过定期的微信推送,使志愿活动的影响长效化、面向人员普及化、社会影响扩大化;此外还能让新的医学理念达到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有利于志愿活动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网络 志愿服务 医疗创新

【中图分类号】R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1

志愿服务(Volunteering Service)是志愿者和组织为社会公众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服务的行为[1]。医疗卫生系统一直是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但当前志愿活动普遍存在“缺乏发展战略意识,短期行为明显”、“组织经费短缺,缺乏政策和机构保障”等问题[2],为进一步探索志愿服务创新模式,强化志愿队伍整体建设,我们倡议构建网络媒介下的医疗创新和志愿服务联动发展新模式——“志愿服务微信+”。

一 搭建志愿者服务网络大平台——“志愿服务微信+”

2010年我院开展的“PKU儿童身心健康促进计划”,针对PKU患者开展早期筛查、走进患儿家、治疗随访、共同烹制PKU饮食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在具体施行过程中,需要对PKU患儿进行随访、检测血液指标并及时反馈给患儿家长以调整饮食。而农村、偏远乡镇的PKU患儿,志愿活动难以覆盖到;再者PKU患儿在长期家庭教育、学习成长中还会遇到很多突发情况,难以及时指导……为此我院在该项目中搭建网络平台,通过QQ群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得到了患儿家属一致认可,这对我们志愿活动的开展是很好的启发和灵感,由此,我们引出了一个新概念“志愿服务微信+”[3]。

1 “志愿服务微信+”运行机制

“志愿服务微信+”搭建在微信平台上,由医院统一管理,按學科、人群、开设时间等下设活动分类。一些常设志愿活动可有固定板块,如“PKU儿童身心健康促进计划”等长期随访、定期开展的项目,统一发布活动消息、开设讨论群、招募志愿者、总结活动、开设留言区。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活动由业内同行、专家撰写研究进展、科普文摘、误区解读等,通过定期的微信推文,将志愿力量网络化,志愿效果长效化。

2 “志愿服务微信+”下的志愿活动新形式

(1)招募志愿者

以往志愿者人员组成相对单一,主要由同一机构职工、退休人员等组成,部分活动还存在志愿者自主性不足、行政色彩过浓等问题。“志愿服务微信+”可以提早发布活动方案,招募一定名额的社会人员,想要报名的人员在充分了解志愿活动时间、地点、主题等相关信息后,通过网络平台的报名系统进行报名,组织者对报名人员进行必要的身份验证及筛选后在微信平台公布最终招募的社会志愿者,使志愿者队伍更具多样性,还能让志愿活动有更广的社会知晓度,吸引爱心人士加入,为社会出力、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弥补了医院人员不足,参与志愿活动后岗位“缺人”的情况[4]。

(2)志愿活动群众反馈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利用“志愿服务微信+”能有效收集活动后期的反馈意见,如志愿活动不足之处、活动现场未发现的问题、一段时间后出现的新问题等,这都是我们开展新的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利于我们更好总结经验、创新活动,弥补志愿活动“缺乏创新、不实用”的不足。

(3)志愿服务和医疗创新联动发展

借助“志愿服务微信+”平台,新技术、新研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宣传,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还远比传统的“口口相传”力度大、范围广。此外,还可组织各领域专家共同搭建集专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网络平台,改变现在“看病、吃药问百度”的不良风气,为民众提供科学、方便的学习交流平台,实现医疗创新和志愿服务联动发展。

3 面临的问题

(1)微信关注度不够:一是在专题志愿活动中推广“志愿服务微信+”,具有针对性,且有利于后期回访;二是在专科门诊(如PKU早筛门诊、内分泌科等)设置微信二维码,向患者简单介绍,关注微信公众号可获取相应志愿活动信息,且留言提问可得到科学解答,以期扩大志愿活动影响范围,有些农村、偏远小区的人群也能接收活动内容;三是可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等进行宣传,扩大科普知晓度对全民健康宣教具有深远的影响[5]。

(2)老年人微信使用困难:借助社区联系人(社区居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大学生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告知活动、科普相关信息,这也将是我们招募的社会志愿者的重要组成人员,她们扎根在老年人群,有良好的信息获取和发布能力,可以及时宣传志愿活动和相关知识。

二 展望

志愿服务不仅为医疗志愿服务的本土化模式创建提供了很多实践经验,还有效弥补了政府、医院服务的不足,更好地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志愿服务微信+”将使志愿活动的影响长效化、面向人员普及化、社会影响扩大化,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并更好的践行志愿精神、促进社会和谐、深入健康服务,为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重要推动作用[5-7]。

参考文献

谭建光. 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9):32-34

詹国辉, 张新文. 转型期公共服务的志愿性供给——一个新的解释框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6(3):35-42.

罗泰, 王蕾, 谢谨,等. 基于整合医学搭建无边界医院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医院管理, 2017, 37(7):62-64.

许朝晖, 罗轶玮. 医务社工与志愿者在医院服务管理中作用的评价[J]. 中国医院管理, 2014, 34(3):69-71.

温海红, 王怡欢. 基于个体差异的“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19(2):40-48.

谢立黎. 中国城市老年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17, 23(1):55-65

蒲清平, 朱丽萍, 王婕. 志愿服务对志愿者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7(3):49-54.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网络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