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血管造影在颅内肿瘤外科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2019-09-03周英红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螺旋CT

周英红

【关键词】螺旋ct;血管造影;颅内肿瘤;手术计划

【中图分类号】R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2

颅内肿瘤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大敌,而手术切除为当今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要成功手术,术前必须完善相关检查,尤其要了解肿瘤的血管及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通过研究ct脑血管造影(cta)了解肿瘤的供血动脉,肿瘤周围的血管分布情况,以及与肿瘤的三维关系,探讨cta对手术治疗是否具有参考价值。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7年10月~2018年6月经ct或MR诊断为颅内肿瘤17例,女9例,男8例,年龄3~73岁,平均43.6岁。其中脑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听神经瘤2例。手术前均行ct检查,经手术治疗、术后送病检确诊。

2 cta扫描方法

先在肘静脉建立通道,接着固定好头部,增强前用ct机自带的dsa(数字减影)程序进行一次平扫,然后经高压注射器注入70~90 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注射速度為3.0~4.0 ml/s。在注药后延迟8 s开始监测,当对比剂在靶血管(颈总动脉)达到峰值(110 hu)浓度时开始增强连续扫描。扫描层厚0.6 mm,螺距0.8,管电压110 kv,电流平扫80 ma,增强150~200 ma,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颅顶,扫描采集时间为12~18 s。平扫和增强的扫描始止范围、层面中心及视野保持完全一致,扫描结束后,用增强的薄层图像减去平扫的薄层图像,得出去骨的脑血管的数字减影图像,然后把减影图像和增强薄层图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层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观察肿瘤、血管与颅骨的三维关系,并记录和测量三维重建观察的结果,对病变区域进行多方位摄片,尽可能显示肿瘤血管的来源、行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对脑底动脉环、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等也要尽可能显示及摄片。

结果

cta检查结果: 17例同时显示颅内肿瘤瘤体与周围血管、颅骨及其空间关系,11例发现了供血动脉,利用mip、mpr及vr等三维重建技术,通过旋转图像,多方位观察,能见到血管起源。其中1例室管膜瘤病例的供血动脉较大,其供血动脉来源于左侧小脑上动脉(见图1);脑膜瘤较早期即可见不均匀强化,供血动脉迂回伸入瘤体内,10例脑膜瘤有 7例可见供血动脉(见图2),其中1例右侧横窦见结节状静脉血栓(见图3);17例均能清晰显示颅内肿瘤对周围血管压迫移位的情况(见图4)。神经外科根据上述图像信息,制定了较详尽的手术计划,术中所见与cta提示相符,手术进行顺利,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少,17例手术均取得成功。

讨论

近年来,由于ct技术的飞速发展, ct血管造影(cta)具有无创、安全、快速、精确的特点,已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cta 已取代大部分常规血管造影术[1]。目前,脑cta主要用于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国内学者乐维婕、叶道斌等对cta在诊断脑血管病变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2,3],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有关cta在颅内肿瘤外科手术计划中的作用,国内外文献尚少见报道[4]。本组17例患者,11例可观察到肿瘤的供血动脉,所有病例均能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颅骨及其空间关系,对术中采用何种开颅切口,进入到哪一层次会遇到什么血管,讨论决定哪些是可以结扎的,哪些是不能结扎的,选择从哪个方向结扎或切除血管等,都有指导性的意义。另外,术前了解肿瘤的血供是否丰富,术中是否有可能需要输血,甚至可能需要大量输血等,有利于术者对切除肿瘤难度的评估;也有利于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手术的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医疗纠纷。17例患者手术计划详细,术中止血确切,操作准确,术中出血少,没有1例因术中出血过多需要大量输血,手术全部成功。验证了术前cta提供图像信息的可靠性。由于cta不需要作特殊准备,一次注药可满足全部信息的采集,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既安全、又快速,属于无创伤性检查,所以患者易接受。其中去骨cta同时拥有常规cta和dsa的长处[5],其影像能360°旋转,完美显示肿瘤及瘤周血管的起源、位置、大小、行走,对手术切口的位置、大小设计有极大的帮助,对确定手术入路有指导性意义,术中可能遇到的血管做到心中有数,利于术中的寻找和保护,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的合并症的发生。另外,对显示为粗大血管供血的大型肿瘤可考虑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

笔者认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在颅内肿瘤外科手术计划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检查需要注射造影剂,对患者有一定的危害,因为无论哪一种造影剂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都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所以检查前一定要做好应急治疗的准备;另外,cta图像后处理都需要特定的软件支持,方法较复杂[6],16层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较少,需要人为操作的程序更多,更需要患者密切配合,重建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我们期待机器性能的提高,减少人为操作,尽可能缩短出结果的时间。

参考文献

黄泽和,陈广,钟德钧,等.16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j].右江医学,2008,36(6):698-699.

乐维婕,李明华,李文彬,等.颅颈部血管多层螺旋减影cta与dsa的比较研究[j].介入放射性杂志,2007,16(5):307-311.

叶道斌,高建华,张如意,等.64 层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践,2007,13(5):412-414.

凌华威,管永靖,胡锦清,等.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 (2):179-181.

张志伟,吕发金,曾勇明,等.数字减影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23(3):450-452.

吕发金,谢鹏,罗天友,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23(1):45-48.

猜你喜欢

螺旋CT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探究
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作用探讨
肾损伤严重程度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以脑血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阑尾粪石征象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螺旋CT平扫在胆囊结石成分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评析
探讨X线检查与CT检查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临床价值
浅析螺旋GT低剂量扫描的应用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脊柱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