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19-09-03陈秋锋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陈秋锋

摘 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环节。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顺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形势,通过实施“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措施,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7-0057-04

作为广东省首批试点的向应用型转型的14所本科院校之一,惠州学院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办学定位。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坚持“重实践、强应用、多元协同、产教融合”,主动将创新创业同学校的发展战略相融合,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校-政-行-企”多方联动机制,重视和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师生搭建良好的社会和服务平台。

一、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利用教师访学、学术会议、培训的机会,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广东省内外地方高校经管专业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根据对访谈结果进行梳理,发现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经管专业的培养方案,虽然已经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但培养方式仍然是对过去传统研究型高校学历教育方案的修修补补,重理论、少实践,缺乏特色,针对性不强,与地方经济不能有效接轨,无法满足当前新形势下差异化、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堂教学创新力度不够

课堂是应用型本科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但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不参与课堂教学。由于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参与的环境,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与单一,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和能力培养。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1]。经管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授课教师必须了解企业实际,而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专业教师很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进行相关理论讲授工作,很少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导致书本理论和企业实际不能有效融合,也很难根据企业实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四)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课程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建立和推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目前经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出现,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而在实质性的创新教学中,也只能通过个别案例来开展。完善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严重缺乏。

(五)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不足

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一般来自财政拨款,而地方教育经费有限,因此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不足,会导致一些创新创业团队因缺乏资金而被迫停止运营[2]。另外,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和社会各界联系相对较少,学校缺少相关的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中心、“互联网+”创业孵化中心等校内固定创新创业实验实践场所,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缺乏相应的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项目自然很难落地生根[3]。

(六)“校-政-行-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政-行-企”深度合作融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条有效路径,但是在如何有效推进校政行企深度合作方面,各方目前仍在探索之中。首先,政府政策对“校-政-行-企”合作缺乏适度的激励,政行与学校之间地位不对等,导致校政行企合作机制推进不顺畅。其次,虽然高校实行了“校-政-行-企”合作,但很多只是签订了“校-政-行-企”合作合同,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另外,社会对于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与成效还持怀疑态度,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创业人才就是把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有效结合,具有一定品德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4]。经管专业人才主要就业去向是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进行政策制定及实施、管理决策及实施(财务管理、投融资、人力资源、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等。根据经管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义,我们认为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应该是“重实践、强应用、多元协同、产教融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并能把这种创新精神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或用新的方式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二)经管专业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路径

根据前期调研发现的地方同类院校经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经济管理学院以国家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战略方针为指引,构建特色鲜明的经管专业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改革经管专业人才培養方案

加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5],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整合资源、求实创新为出发点,以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坚持教学计划、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创新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学科基础平台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创新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进行知识结构重组和课程整合,进一步完善支撑经管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调整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为抓手,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撑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2.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建立“引校入企、引企进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两进四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形成课题驱动、项目驱动、创新计划驱动、创业实践驱动等多样化的育人途径。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信心,掌握创新创业的思维和方法,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未来。

3.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师培育工程”“行业精英进校园工程”两大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适合应用型转型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经济管理学院通过讲授创业指导课、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担任创业实践导师等形式,强化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责任,并通过创新创业专门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做到“三有”——有规划、有项目、有成果。经管学院的《双创管理》于2017年成为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立项建设项目。

(三)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

一是设计教学过程,摒弃任课教师以讲授为中心的“填鸭式”式教学,把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进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前沿知识,把握学科最新趋势和动态。二是采取启发式“提问”,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计问题,抛砖引玉,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进而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三是开展小组讨论,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上或课下作业,并实行组长轮换制度。教学实践发现,“搭便车”行为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所以授课教师必须经常采取包括抽查在内的各种措施,有效规避“搭便车”行为的发生,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有效发挥。四是实施案例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新的实务动态,授课教师编写最新的商务案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剖析,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从自身角度对这些案例进行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既能了解学科动态,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随之提高。

2.行业专家进讲堂

建立常态化的企业专家进讲堂机制,聘请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承担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通过这些人员的现身说法和经验分享,缩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和适应社会[6]。请企业家进学校,请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学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帮助学生尽早认识其毕业后面临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请往届毕业生回课堂,如学校经常邀请在珠三角一些大型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优秀往届毕业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就业经历。经济管理学院还与各大银行展开了深度合作,与惠州各银行合作举办银行行长每月一讲,该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已形成长效机制,正在有序开展。

3.专业训练与学生创新创业对接

结合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结合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训练,利用学校的实训资源,建立一个高度仿真的经济环境,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下实训学生通过企业多角色扮演,体验从企业创建到实际运营,再到市场竞争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决策能力,加深他们对实际商业环境的理解,实现综合训练学生的任务[7]。

4.实验实训课堂与科研创新对接

坚持教学计划、学科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设立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对接实验实训和科研创新,夯实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基础,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实验实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互动。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实现学生从半自主学习到自主实验的过渡,为学生开展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的科研创新课题研究和创新竞赛活动奠定良好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任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尽早了解认知社会,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解决所遇见的实际问题。

5.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

经济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以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基础,联合仲恺高新区和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设立多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与工行惠州分行、建行惠州分行、中行惠州分行、德赛集团、中海(深圳)物流资讯有限公司、TCL—罗格朗国际电工(惠州)、顺丰集团、苏宁易购等著名企业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设计实验课程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为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实际经营数据资料,聘任其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实训教师,促进实验教学发展。

6.开设创新创业特色班

经济管理学院与惠州市科技局、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西安高新技术管委会联合举办“双创管理实验班”联合惠州各大银行开设银行特色班。如建设银行“寒暑假金蜜蜂培训营”项目自开展以来,已在学校招收了5批共计250余名学生,另外该行的校园e银行正在学校平稳运行;交通银行的暑期“营销特训营”活动也在有序推进;与顺丰集团联合开展“顺丰班”,按照企业的需要定制一些特色内容。创新创业特色班的开设有效缩短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针对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創新创业能力。

7.举办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

通过参加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教学指导委员举办的各种类型全国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代练,大力鼓励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积极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孕育出创新创业的文化。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商务谈判能力、沟通和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之前了解和掌握了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并能把这种创新精神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专业技能大赛注重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让企业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以赛代练的目的,也能尽早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