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湖南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19-09-03陈超群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湖南省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陈超群

摘 要 湖南高职院校是“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发现在湘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与湖南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对社会的服务贡献度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以及“匠师”教师队伍内涵建设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契合湖南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从构建“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长效互动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匠师”教师队伍以及做好“芙蓉工匠”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途径,以期实现湖南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芙蓉工匠;区域产业经济;人才培养;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7-0012-05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1],已成为各界研究的热点。湖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中一个重要节点,需要大量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芙蓉工匠”人才,如何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惠互利,已成为目前湖南各高职院校与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从契合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视角,通过在湘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找出其瓶颈,并提出具体发展路径与对策,为湖南省内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芙蓉工匠”人才提供参考。

一、湖南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一)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湖南省素有“芙蓉国”之称,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发展空间广阔,在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三角联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其经济区位优越。“十二五”期间,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10位,五年年均增长10.5%,高于规划目标和全国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44.643.9,第三产业比重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4.6个百分点,形成了9个千亿产业,3个千亿产业集群,4个千亿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业成为万亿产业。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25.6%。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

(二)湖南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十三五”期间,是湖南省打造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关键时期,长株潭地区将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产业将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将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将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对接湖南“一带一部”战略,适应“中国制造2025”湖南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时,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都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岗位的技术要求逐步提高,在湘高职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芙蓉工匠”人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与青睐。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需达到139万人左右,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20%左右。由此可见,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芙蓉工匠”人才。

二、湖南高职院校“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一)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以湖南省2018年现有的70所高职院校“芙蓉工匠”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湖南省相关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高职院校官网所公布的信息数据,并对湖南省内四大板块中的国家级与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校长进行深度访谈,采用调查法、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教育资源的分布与湖南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对社会服务的贡献度、双师型“匠师”内涵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度等四个层面分析湖南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现状。

(二)湖南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教育资源的分布与湖南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协调

《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显示,2017年全省共有70所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点131个,撤销专业点77个,现有专业点达到1636个,见表1。截至2017年底,全省高职院校共建专业群292个,其中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群79个,一般专业群213个,部分高职院校瞄准湖南地方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湘字牌”特色专业群,目前已建成“湘字牌”特色专业群9个,其中“湘绣”特色专业群1个,“湘瓷”特色专业群2个,“湘菜”特色专业群3个,“湘茶”特色专业群1个,“湘戏”特色专业群2个,见表2。虽然湖南省高职教育近年来在“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专业群建设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专业设置重复、专业“同质化”现象,“湘字号”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偏低,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数据显示,66.8%的专业基本集聚在长株潭核心引领示范区,而湖南省其他三大经济板块中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所占专业点与高职院校数量偏少,且与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的专业偏少偏弱,影响湖南省“芙蓉工匠”人才的供给水平,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得不到满足,如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大类专业点仅42个,在校生6998人,在校生仅占比1.43%,与湖南第一产业GDP占比10.67%不相匹配,其专业设置、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与建设湖南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且在对接区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专业設置较少,不能适应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新一代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这与《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适应我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要求不符。而另一方面,部分专业人才供给过剩,造成教育投资和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极大制约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2.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对社会的服务贡献度不高

除教学、科研以外,高职院校依托其专业、师资、场地等优势,经常为社会直接提供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社区文化培训、农民职业培训以及服务现代农业等[2]。根据2017年度、2018年度的《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年、2017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比2015年大幅减少;技术交易到款额940.99万元,比2015年增长36.70%;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共立项制造类应用技术研究项目531个,获制造类专利562项,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生产技术攻关498项;制造类相关专业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6420.49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751.67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2589.14万元,见表3。横向技术服务企业的能力急需加强,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虽然产生了一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但在全国有影响、得到行业企业高度认可的成果不多,据统计,全省有4所学校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3项指标均为零,科技研发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2017年,全省仅有55所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开展园区企业员工培训约4.5万人次,全省高职院校开展制造类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累计60540人;41所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社区学院41所,创建省级及以上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30个,建成16门省级社区教育课程资源;2017年,全省有“湘字牌”专业点47个,在校学生8191人,毕业生2331人。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3774人;被省扶贫办列为“省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的5所高职院校共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10950名。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015人次,农民创业培训15604人次;2017年,10所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实用技術培训18170人,教师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达4350人次,推广新技术210项,解决产业技术难题150个,开发农业新产品76个;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92个,促进土地流转17万亩,见表4,虽然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观念不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联系不够紧密和深入,在对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对社区文化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面人数偏少,不能较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贡献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校偏少,据201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服务贡献50强”院校,湖南没有一所高职院校入选。

3.双师型“匠师”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有待提高

高素质的双师型“匠师”队伍是“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关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显示,湖南省高职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不高,仅为64.97%,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理解出现偏差,将“双师型”误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从而造成了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仅为理论型教师,由于该类教师不具备企业实践经历,对行业前景缺乏深入了解,也无本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工匠精神进行培养。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者从事生产是培养双师型“匠师”的主要途径,但2017年度全省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数量仅为12154人,仅占全省在岗教职员工总数的35.2%,“匠师”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有待提高。

4.“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湖南省各高职院校与企业虽然在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实习实训、教材开发等方面展开了校企合作实践,但也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材不仅是实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大程度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显示,2017年度与企业合作仅开发了3390门课程、开发教材仅2259本,校企合作所开发教材的数量不足,不利于高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有利途径,但全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高职院校数量偏低,仅61所,占比87.1%;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学生数量偏低,仅为4761人,参与的企业仅为91家;从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数量偏低,比2016年仅增加了53名;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专业群、研发中心、省级职教集团的数量分别为59个、263个、119个、35个,见表5,不能满足湖南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芙蓉工匠精神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实习教学标准、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基本上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深度不够,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双向互动机制。

三、契合区域产业经济的湖南高职院校“芙蓉工匠”人才培养路径

(一)完善产教融合制度,构建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长效互动机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芙蓉工匠”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问题,必须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构建起与湖南区域产业经济深度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政、行、企、校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与产教融合机制[3]。对于政府来说,制定并出台一套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经费与政策保障,在政策上推动高职院校与区域优势产业及产业园区深度合作,构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建设一批“芙蓉工匠”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要发挥其引导者、管理者、监督者的作用,以引领“芙蓉工匠”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与企业来说,企业主要从企业管理文化、员工工匠精神培养、人力资源等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工匠精神,同时要与学校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学校要发挥其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优势,结合行业与专业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将“芙蓉工匠”嵌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校企双方成立“芙蓉工匠”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委员会,校企双方真正参与到专业建设之中,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将企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全程嵌入专业人才培养;二是校企双方要共同开发教材,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教材中;三是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的形成;四是要建立师资互派、共享共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定期派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学校可派遣相关教师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此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实践教学经验;五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多种出资方式与学校共建培养“芙蓉工匠”人才的混合所有制学院。

猜你喜欢

湖南省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爱上写信的大树
党的100年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