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限运动在国内高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9-08-30张耀耀朱江月于坤华袁秀琳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极限运动

张耀耀 朱江月 于坤华 袁秀琳

摘 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锻炼意识的提高,极限运动作为一种新兴运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下流行的“未来体育运动”,其中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主要参与群体。本文以国内高校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国内高校极限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关键词:极限运动;国内高校;可行性建议

极限运动发源于欧美,相较于传统竞技体育,极限运动更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是一种融合高难度动作、追求时间和空间的极限,从而获得跨越心理障碍后达到的愉悦感、刺激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在上世纪80年代,极限运动进入中国后便开始受到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短短几十年间,便在国内发展壮大,成为当下人们追求本真,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一种时髦运动。2004年6月,经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政部及国务院的批准,中国极限运动协会正式成立,推动了国内极限运动规范化的发展。自1998年,我国便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国极限运动会,而在近几年,极限运动的部分项目也开始被奥运会吸收,正式成为奥运会的竞技项目,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小轮车、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的双板滑雪U型池赛。

一、极限运动概述

(一)极限运动的定义

极限运动英文名为“ExtremeSports”,是指以人类身边的自然环境或其他特殊场地为运动场地,追求“高,难,险”的动作,时尚刺激,并且可以减轻人们与日俱增的生活与社会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 向自身挑战的一项娱乐体育运动。随着参与人数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极限运动的规则和组织也在逐渐的优化和完善,现已有多项运动发展成为极限运动赛事,例如马拉松、滑板等,在世界范围内盛行开来。

(二)极限运动的特点

1.不受空间限制,极具自由性

极限运动的兴起源自于人类内心对自然的本真追求,是渴望突破现实生活和城市生活束缚的产物,因此极限运动的项目多为户外项目,往往选择在偏远的山区、雪地、海洋等自然场地进行,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根据季节可以分为夏季运动和冬季运动两大类,根据空间可划分为“水、陆、空”三个维度。

2.追求刺激和快感,具有高危性

极限运动是一种短时间内激发人体极限,让人能够瞬间体验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获得即时刺激和快感,迎合了当下急需解压的群体需求,从而促进了极限运动的发展和流行。但越刺激的项目,就具有越高的危险性,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普遍特点,如果安全措施采取不当甚至会危及生命。

3.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参与群体年轻化

极限运动不同于传统竞技体育,需要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过硬;极限运动更强调享受过程中的刺激和快感,因此是一项突破自我,追求自由的运动。早期的极限运动的部分项目也正是在青年群体中诞生,带有青年的反叛文化。这些特点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而青少年的模仿和接受能力更强,更有热情和时间去了解和学习极限运动,而高校作为青年人最大的聚集地,便成为极限运动兴起和风靡的起始点,对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性格养成也具有导向作用,例如轮滑、滑板、马拉松等在各大高校得以传播和流行,已经成为一种校园时尚和校园文化的象征。

4.追求极限,需要专业技术设备支持

极限运动的高危性,决定了其对个人身体素质和运动装备的双重高要求,参与者往往要求既要有着优秀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超乎常人的胆量,同时还要配有极限条件下可以发挥作用的运动装备和安全设备。当下各种新材料和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极限运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空间,在一方面上保障了这一项运动的安全性和技术性,但在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极限运动的进一步演化。

二、国内高校极限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为切实了解国内高校极限运动发展现状,掌握真实可依的数据,本次研究针对受访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设计了系统的调查问卷。最终,成功回收454份调查问卷,其中64.5%的受访者年龄在18-22岁之间,26.9%的受访者年龄在23-28岁之间,而28-32岁和32岁以上人群在本次受访这种仅占3.1%和5.5%。本次调查对象侧重于高校在校生,其结果在分析高校内极限运动受欢迎情况、发展现状等方面具有较强说服力。

(一)国内起步较晚,极限运动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回收到的数据,高达72.7%的受访者表示曾听说过极限运动,未曾参加其中项目;但仅有1.9%的受访者表示并不想了解极限运动,更有7.93%和17.4%表示已经认真了解过相关信息,并想要找到组织参加体验。此外,28.4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获取赛事的渠道。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到,目前国内大多极限运动项目并未进入到大众视野,国内高校学生对其了解和参与程度并不够,国内科技、装置设备、赛事以及相关组织正在发展阶段,相关技术要求与国外存在差距。目前,我国极限运动渗透率远低于国外。据中国户外联盟(COA)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1.3亿人参与徒步旅行、休闲户外等泛户外运动,有6000 万人参与登山、攀岩、徒步等运动,二者占到国内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不到10%和5%,与美国近50%的户外运动渗透率具有很大差距,因此,国内极限运动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国民意识转变,极限运动接受程度普遍增高

回收数据中,有46.04%的受访者认为只要喜欢、只要保护措施得当就可以自由而安全地发展极限运动作为一项爱好,44.93%的受访者认为极限运动是一种有冒险精神并且挑战自我的人的锻炼方式,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极限运动都抱有积极态度,仅有7.27%受访者认为参加极限运动没有益处,1.54%的人认为极限运动锻炼意义一般。

综上可得,目前高校范围内极限运动市场广阔,以高校市场原有的消费意愿作为基础,更有绝大部分高校师生被极限运动的独特、刺激等特点所吸引,愿意深入了解、切实参与到极限运动当中。此外,根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举办规模赛事(路跑赛事人数在800人以上,越野跑赛事人数300人以上)1102场,涉及234个城市(覆蓋全国70.06%的地级市),参赛规模498万人次,赛事规模7年增长50倍,而在近两年,极限运动赛事的举办规模和规格更在不断提升,这也反映了国民对极限运动的接受程度正在普遍增高。

(三)国民消费水平提高,极限运动消费市场存在空白

根据问卷数据,47.58%的受访者表示只要有专业教练陪同指导,就愿意参与到极限运动中来,39.6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会增强其参与极限运动的意向。另外,根据《2017中国体育发展消费报告》,随着人们强身健体意识增强及体育赛事热情高涨,体育消费市场逐年升温:消费者以80后、90后居多,80后占比最多;以中部和沿海的一二线城市为消费主力。国内企业近年来也开始将目光聚焦在迎合极限运动的大众消费潮流中,关注顶级运动极限体育赛事的赞助,营造极限体育营销氛围。部分休闲表演项目如蹦极运动、潜水运动开始向商业化发展, 甚至成为新兴产业。而水上极限运动项目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例如赛艇项目总产出达到42.136亿元,同比上涨了519.1%;冰雪产业消费能力稳步提升,全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了3976亿元。

综合问卷数据,当下年轻人对极限运动的参与热情的维持需要依靠专业的教练指导和志同道合的伙伴陪伴,如此发展极限运动相关培训场所以及建立极限运动相关组织,都可以促进极限运动的发展,而这其中也存在着相当多的消费可能性,另外根据相关国内消费市场市场数据,可以看出当下年轻人对健康运动和锻炼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消费意愿也在不断加强,这也促进了极限运动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使更多的极限运动逐渐走进消费市场,变得商业化、趣味化,完备化。

三、国内高校发展极限运动的局限性

由于极限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起点较晚,尽管在大部分高校流行极限运动,但大部分高校大学生们对于极限运动的了解仅仅依靠于网络传播以及各种文献资料分析上,缺乏实地的系统训练和专业指导,对如何准备活动预防运动损伤以及运动频率、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极限运动在高校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安全制约,缺少合适的活动场地

许多高校过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并不支持具有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极限运动,因此也没有相关的资金支持为高校学生开辟专属的活动场地,对于不同种类的极限运动对场地的要求也是不一,如极限轮滑、滑板,需要特殊的“U”型跑道,这一区域的建设和实施可操作性较低。

(二)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和训练

极限运动对参与者的身体训练有极高要求,身体素质是其中一方面,系统的训练、科学的场地规划等也是重要的元素,但国内高校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教师,也并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一次你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也是对极限运动了解不全面,往往造成重摔、扭伤等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

(三)资金匮乏,缺乏专业性的装备

作为新兴的体育活动,极限运动不仅对身体训练的要求十分苛刻,而且需要运动装备系统化精良化,除跑酷等少数极限运动项目外, 大多数的极限运动对于场地、器材、装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这也造成了购买极限运动装备需要不菲的资金,对于国内大学生来说,尚未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和持续参与活动。

(四)心智待成熟,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极限运动之所以吸引年轻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刺激,这种被年轻人视为“酷毙了”、“玩命”、“作死”的运动,让想要博人眼球、追求刺激的年轻人为之着迷,稍加煽动便强行参与,不能够冷静分析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承受能力,在逞强的过程中可能对自己的身体或者精神产生伤害,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四、对高校发展极限运动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设极限运动教师队伍,系统开课教授相关知识

随着大学生对极限运动越来越多的参与,其较高的技术性要求相关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经验和培训经历,引进极限运动领域专业教练、外聘相关项目教师、培养师资力量或者培养学生骨干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扩大对极限运动的综合研究,有序开展针对极限运动训练的系统化课程,引导大学生认识并了解极限运动,学习相关的极限运动知识,进行安全普及教育,讲解相关自救或急救方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定位,树立正确极限运动观念

极限运动是青少年叛逆的描述和各种心理问题的映射,高校教育者应把握好学生的参与动机,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引导极限运动参与者树立起正确的极限运动观念,弘扬极限运动百折不挠的追求态度,传递极限运动积极向上的精神。一旦出现偏激或过激行为,要及时加以沟通疏导,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参与运动。另外,多数极限运动项目需在户外展开,可以引导参与者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三)建立和健全相关教研机构,提供经费支持

极限运动项目在国内发展较短,国内高校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但随着高校学生参与极限运动人数的逐年增多,相关的教研机构也应顺势建立,及时有效的开展相关的教学探究和研究工作,对所需教学课程和器材进行规划和购买,以具体的计划引导相关教学课程有效的开展,促进极限运动在高校教育中平稳发展。对于高价的器材和场地要求,则可以采取校企合作、设立基金或者引入企业赞助,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改善学生的运动场地和参与条件。

(四)合理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极限运动走进校园

对于部分危险性較低的极限运动,可以进行适当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论坛、活动或者选修课,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极限运动,在顺应校园文化主流的同时,将极限运动文化融入其中,扩大其普及范围,使其成为能够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正向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国屏,杨伟堂.极限运动及其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J].山东体育科技,2006(04):59-61.

[2]薛壮,严文刚.极限运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12):30-34.

[3]程思淏.我国高校开展极限运动制约因素分析[J].智库时代,2018(31):246+248.

[4]龚明.校园极限运动的价值博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9):44-45.

[5]董明军,马云驰.我国极限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2):117-118.

[6]李江霞.中国极限运动的发展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06):90-92.

[7]杨彩虹.青少年极限运动的亚文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8):189+191.

猜你喜欢

极限运动
2018“三峡之巅”CHINA X3中国·奉节国际极限运动季隆重开幕
极限运动真能让人“痛并快乐”
挑战极限运动
追求极限,“瘾”从何来?
跑酷
冲浪
中外极限运动研究的对比分析*
极限运动在中国
我国极限运动赛事发展研究
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需求层次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