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需求层次特征的研究

2011-01-23赵意迎汪若浩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极限运动个体变化

赵意迎,汪若浩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泰安 271021)

极限运动的发展是由一种先锋文化或叛逆文化逐渐向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的回归与转变[1]的过程,它的发展更多的体现了其休闲娱乐价值,从而逐渐成为现代人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极限运动休闲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它的发生与改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本文试图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阶段性行为改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极限运动休闲行为的特性,来探讨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的层次特征.

1 极限运动休闲层次结构的提出

1.1 极限运动休闲的内涵

极限运动是一种休闲活动,这是由于极限运动符合了休闲的相关定义.休闲(leisure)源于法语leisir,意指人们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国外学者提出了休闲三要素论:放松(relaxation)、娱乐(entertainment)和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国内学者认为休闲要同时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指闲暇时间;第二是指特定的闲暇活动;第三指在休闲活动中的人的“精神”状态.

极限运动休闲可界定为: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人们为不断满足自身的强身健心需求而处于的极限运动创造、极限运动文化欣赏、极限运动文化构建的一种行为方式,以求得身心放松、获得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完整地发展[2].

该涵义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第一,极限运动休闲的基础在于人们对休闲客体(极限运动项目、自然环境等)的好感,因为只有休闲客体对休闲主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主体才会有欣喜感和精神满足感(刺激体验);第二,积极的休闲态度能帮助人们在个性上重建、在社会关系上重建和人地关系上重建,从而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第三,极限运动休闲包括了除职业极限运动运动以外的所有极限运动活动,不能排除运动员在进行极限运动比赛时也能得到身心愉悦,个性发展,具有休闲的某些特征,但由于职业极限运动运动员以盈利为目的,是作为维持自身生活必需的工作形式,因此应将职业极限运动排除在极限运动休闲之外;第四,极限运动休闲需求常常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1.2 极限运动休闲层次提出的理论依据

1.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极限运动休闲层次特征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求发展规律的[3].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4].事实上,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求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求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求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求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因而,极限运动休闲需求的出现正是源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休闲发展的需求和动力;二是传统的体育休闲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休闲需求,他们需要更高层次休闲需求.

1.2.2 跨理论模型理论是极限运动休闲行为改变研究的理论指导

跨理论模型(TTM)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改变的模型,它把重点集中在行为改变方面的个体的决策能力,而非社会的、生物学的影响力(Prochaska,J.0.,&Velicer,w.E,).它是在综合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地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方法.TTM理论模型提出,个体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程序发展.对所处不同阶段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行为转换策略,促使其向行动和保持阶段转换[5].跨理论模型的内容架构跨理论模型的内容架构分为四大部分:变化阶段(the stage of change)、变化程序(the Process of chang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决策平衡(Decisional Balance)[6].运用该理论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还能描述人们如何改变一个不良行为和获得一个积极行为的过程.

1.3 极限运动休闲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阶段性行为改变理论的启示和极限运动休闲行为的特性,用异地性和休闲内容两个指标进行分类,将极限运动休闲划分为极限运动游憩、极限运动旅游、极限运动度假三层次.具体而言,极限运动游憩是指人们在居住地附近所从事不超过24小时极限运动休闲的现象;极限运动旅游是指休闲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极限运动项目和极限运动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总和.极限运动度假则是指参与者专门为进行永无止境的极限运动而离开居住地到异地旅行[7].由此,选取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变化过程和休闲需求的发展构建极限运动休闲层次结构.图1所示.

图1 极限运动休闲层次的结构模型

三角形ADG表示极限运动休闲体系,涵盖了极限运动游憩、旅游、度假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了休闲行为变化阶段、休闲行为变化程序和休闲行为变化水平.

四边形ABFG表示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极限运动游憩.

四边形BCEF表示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极限运动旅游.

三角形DCE表示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极限运动度假.

1.4 分析与讨论

1.4.1 极限运动休闲可划分为游憩、旅游、度假三个层次的休闲形式

游憩、旅游和度假都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从事的自主选择活动,通过贯穿于变化阶段和变化程序中的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反映影响人们行为改变的因素,体现了不同的行为变化水平,可以将它们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游憩系统属于初级层次,旅游系统属于中级,而度假系统属于高级层次.

当极限运动休闲分别渗透到游憩系统、旅游系统和度假系统中,与游憩内容结合形成极限运动游憩层次,与旅游方式结合形成极限运动旅游层次,与度假乐趣结合形成极限运动度假层次.极限运动游憩是人们最先进行极限运动的休闲形式,是人们极限运动休闲需求的初级层次.当极限运动游憩需求得到满足,需求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并且逐层上升,极限运动旅游需求和极限运动度假需求就会出现.

1.4.2 极限运动休闲层次都具有阶段动态变化的特征

极限运动休闲三个层次结构的形成过程分为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五个主要行为变化阶段的过程,这些变化阶段反映了个体行为变化的意图:前意向阶段是指在未来6个月内没有进行极限运动休闲行为的意图;意向阶段是指准备在未来6个月内进行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准备阶段是指准备在未来30天内进行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并且已经进行了一些行为准备步骤;行动阶段是指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已经发生但少于6个月;保持阶段是指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已经发生并超过6个月.

极限运动休闲是一个动态的阶段变化发展过程.人的行为发生与改变是一个复杂、渐进、连续的过程.个体的极限运动休闲行为也并不是一个全或无的现象,它并不一定始于偏好的形成,也不止于行为的发生.个体在闲暇时间里所形成的休闲偏好,有可能对极限运动休闲需求产生意向,也可能对其他休闲需求产生意向;极限运动休闲发生了的个体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会中断或返回到早期阶段;而停止极限运动休闲的个体也可能打算再次开始.这种循环现象是极限运动休闲变化过程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因此,极限运动休闲的变化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的事件,人们在真正做到行为改变之前,是朝向一系列动态循环变化的阶段变化过程发展.

1.4.3 休闲需求是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变化的动力

极限运动游憩在三层次中属于低层次需求.当极限运动游憩需求基本满足后,它们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进而出现了高一层次的需求,即极限运动旅游需求和极限运动度假需求.每个层次的休闲需求要通过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变化才能满足,而且是无止境的,是推动极限运动休闲行为发展的主要原因.高层次需求比低层次需求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需求激发的.人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极限运动休闲三层次在满足自我心理需求、自我生理需求、健康恢复和个性发展方面各有侧重.极限运动游憩由于到达极限运动休闲场所的空间距离相对较短,因而偏向于锻炼需求、心理需求和精力恢复三方面的内容,侧重于便利性、极限运动休闲项目选择的随意性等;而极限运动旅游偏向于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两方面,在旅游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拓展视野,实现与大自然融合的同时体验极限运动带来的的乐趣;而极限运动度假则偏向于挑战自我生理极限、自我心理极限和个性发展三方面,度假的主要目的在于与自然的融合过程中,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它除了追求竞技体育超越自我生理极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更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人们在极限运动休闲过程中,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这三种层次的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极限运动休闲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后,低层次的需求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程度大大减小.

1.4.4 刺激体验是极限运动休闲层次提高的内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参与极限运动休闲的原因在于过度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影响身心平衡;而参与极限运动休闲的目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放松,即通过“求新求异”获得刺激,得到与日常生活全然不同的体验,使得自己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恢复正常.

极限运动休闲行为与其他的休闲行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首先,极限运动休闲行为是一种个体直接参与的身体活动.在个体的极限运动休闲行为过程中,个体与客体(包括参与的运动项目、自然环境等)会产生一种互动,从而产生一种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体验.如个体所从事极限运动项目的挑战性水平和自己行动的能力都高于其平常的水平,并且二者达到平衡时,这时个体的智力、心理和生理都参与整个极限运动过程,最佳和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己对运动的体验已达到极致,会使人进入迷狂状态的一种快感,即刺激体验——体验极限运动内在的乐趣、参与感、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8].其次,极限运动休闲行为是一种可持续性的休闲行为.个体在参与极限运动休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这些体验,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愉悦度和满意度,从而影响个体是否会持续该极限运动休闲行为.

2 实证分析——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需求

2.1 抽样调查

本次抽样从徂徕山极限运动基地和泰山周围的极限运动场所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时间为2009年9月1日至10月30日,而后对泰安市几家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实地调研,具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泰安极限运动游憩人群、极限运动旅游人群和极限运动度假人群的基本特征.由于调研工作选择在泰山国际登山节期间的旅游旺季,吸引较多极限运动休闲者前来的时间段,因而客源构成相对完整.采用了随机抽样法进行,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6份.定量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首先进行信度分析Alpha=0.7086,本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可以接受.调查内容包括极限运动休闲者的人口特征、消费偏好等等.

2.2 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层次的特征分析

2.2.1 极限运动休闲三层次呈现金字塔趋势

表1 个体参与三种极限运动休闲形式的比例

抽样结果如表1所示.极限运动休闲三层次的比例为459∶301∶126,呈“金字塔”式结构.极限运动休闲以近距离和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为主.进行过极限运动的休闲者中,极限运动休闲花费时间为2小时的比例最高,达35.2%;2小时以上者的比例逐渐降低.选择极限运动休闲目的地期望理想距离大约为1小时车程的占24.7%;2小时路程的为38.6%;3小时路程的占19.5%;更远的占17.2%.从中可以看出1~2小时路程之间,随着旅行时间的增加,极限运动休闲的需求期望值提高;在2小时以上路程,随着旅行时间的增加,极限运动休闲的需求期望值降低.从上可以看出远距离的极限运动休闲由于存在着距离障碍,极限运动休闲者出游的频率降低,居民在城市周边区域极限运动的出游率远远高于较远距离的目的地.

2.2.2 极限运动休闲客源的地理分布特征

表2 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者地理分布

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客源市场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于山东和山东省周边省市地区,2004年泰安全市人口为549.9万,2009年泰安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46万人次,相当于泰安市人口4倍,因而极限运动旅游、度假客源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极限运动游憩者众多的原因在于,便捷的区位条件和实惠的极限运动费用吸引了许多尝试时尚休闲运动的广大市民.在极限运动游憩者中,外地人(如北京、河北、江苏等外地人)因学习、工作原因而到泰安常住的人在极限运动游憩者中占很大比重,达到了极限运动休闲者总人数的21.44%.泰安地区内有著名的泰山和徂徕山,拥有较多的开展极限运动休闲的自然条件,泰安区内市民逐渐接受极限运动休闲文化的熏陶,加入此休闲方式中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7.63%.由表2可看出极限运动旅游者的客源地主要集中于山东省、北京、江苏等邻近省市,原因是徂徕山极限运动基地的规模效应,吸引临近极限运动休闲者前来,属于区位引力型客源模式.而极限运动度假者客源地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原因是极限运动休闲要一定的经济做保障,因此,该地区休闲者是较为稳定的极限运动度假客源.

2.2.3 极限运动休闲客源的职业分布特征

极限运动休闲需求受人们职业状况的影响,不同的职业参与极限运动休闲频率也不相同.由于极限运动是一项惊险性又极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运动,人们在从事这种运动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与参与其他体育运动完全不同的刺激和快感,有助于他们宣泄由于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缓解生产、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冲突,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感觉和享受[9].

职业决定了极限运动休闲者的收入和休闲时间状况,影响到极限运动休闲频率.学生虽不是一个职业概念,但依其在极限运动旅游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而居于特殊地位,故将其一并罗列(见表3).在极限运动休闲群体中,文教人员、科技人员、卫生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逐渐成为中高收入阶层,这一城市白领阶层是极限运动休闲活动的生力军.家庭条件较好或有兼职收入的学生也因为假期较长、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意识增强而融入到极限运动休闲者的行列.

表3 极限运动休闲者职业结构

2.2.4 极限运动休闲参与者年龄结构

年龄通常是影响个人休闲参与及休闲形态的最重要因素,调查也表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城镇居民极限运动休闲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4所示).

表4 年龄、性别与极限运动休闲参与率

极限运动休闲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21~50岁,其中21~39岁最多,占总体的84.89%.这一年龄层的极限运动休闲者多是单身上班族或两口之家的成员,其渴望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参加极限运动休闲活动的主导因素[10].调查结果表明:极限运动休闲者首要的休闲依据是“个人兴趣”,而“时间和花费”成为次要因素;其心理的目的倾向上排序前两位的是“渴望亲历见所未见的事物”、“远离尘嚣、放松心情”.极限运动休闲者需求的心理结构如表5所示:

表5 极限运动休闲者需求的心理结构

3 结语

1)极限运动游憩、极限运动旅游和极限运动度假三层次结构的提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分析极限运动休闲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意愿.

2)极限运动休闲者从极限运动游憩层次到极限运动旅游再到极限运动度假层次的转变,从表面上看是人们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进行的极限运动休闲活动,事实上却是随着人们对极限运动喜好程度的加深及极限运动自身文化魅力的提升,吸引休闲者由近至远的移动现象.

3)极限运动休闲需求三层次具备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极限运动休闲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和市场营销等活动,加强对泰山及周边地区极限运动休闲需求市场的客源开发力度,极力营造极限运动休闲旅游的氛围.

[1]郑浩然,刘嘉丽.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青年文化与极限运动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5,(3):135-137.

[2]赵意迎,王雷亭.基于极限运动的内涵及特点论“极限休闲”[J].山东体育科技,2008,(2):53-56.

[3]刘正周.管理激励[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5]Prochaska,J.O.,Velicer,W.F.Misinterpretations and misapplications of the Tran theoretical model[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997,12:11-12.

[6]Cardinal,B.J.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stage-matched written materials about lifestyle and 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5,80(2):543-546.

[7]赵意迎,王雷亭.现阶段极限运动休闲需求的模型[J].体育学刊,2009,(4):27-30.

[8]包晓法,沈晔.对极限运动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6):32-33.

[9]张新萍,彭夏辉.哲学的体闲与体闲的哲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6,(2):24-26.

[10]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极限运动个体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2018“三峡之巅”CHINA X3中国·奉节国际极限运动季隆重开幕
这五年的变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挑战极限运动
鸟的变化系列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