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基于大学生信仰视角的仪式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19-08-21尤伟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信仰互联网+互联网

尤伟静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都延伸至了网络,这其中更有仪式教育的网络化,仪式教育的“触网”,使得高校仪式教育网络化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对象更加泛化,也更加有利于高校利用仪式在当代大学生中实现教育的渗透与涵化,唤醒学生自我信仰的力量。文章在剖析网络化仪式教育的特征及价值的基础上,探析了基于大学生信仰视角的网络化仪式教育实践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信仰;仪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034-02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信念[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期间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并鼓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一些青年学生存在信仰失落、信仰迷茫、信仰异化和信仰缺失等多种信仰危机现象,弱化的信仰导致一些青年学生迷失了方向[2]。

仪式作为维系民族信仰与社会秩序稳定的一种文化载体,它借助一系列象征行为表达了集体的文化记忆,对个人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古以来,学校仪式作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形式而被延续下来,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仪式教育网络虚拟化成为人们参与仪式的主要趋势,在此过程中仪式教育也别样呈现。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仪式教育具有交流沟通、情感聚合、文化认同的功能,能引领青年学生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提升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此,探析仪式教育网络化的特征、价值及实践路径,我们才能在遭受互联网与信息社会的文化冲击下,更好地发挥网络虚拟仪式教育的作用与功能[3]。

一、网络化仪式教育的特征及价值

1.内容与形式的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仪式教育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实现时空传导的无限化,这样的时空特性使得仪式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仪式需要的特定时空、人设、物设,而是可以通过虚拟象征符号,包括文字、圖片、语音、视频等多种组合与呈现方式使其特征、内容、形式等发生巨大改变,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可视化、个性化、易读性,也淡化了仪式的神圣感与崇高感,重塑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4]。

2.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网络化仪式教育将线下空间转移到线上,简化了传统仪式烦琐的程序,并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它们以碎片化的形式凌驾于其他媒体形式之上,扩大了仪式的参与范围与参与人数。另外,网络化仪式教育使受众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客体到仪式的解读者、建构者,再到主客体的融合,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个体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中产生即时互动与任意联系等,消解了仪式的神圣性、权威性,虚拟网络正从宏观的仪式特性向人性回归[3]。

3.动机与效果的摩擦。“互联网+”时代,仪式教育由虚拟在场取代身体在场完成情感的互动、交流、积累以及共同情感的爆发,这种情感互动升级模式弥补了受众因远离现场而带来的低俗性、随意性以及兴趣冷淡等[5],并且在不断地讨论和交锋后,群体之间相互感染和传递情感体验与情绪,从而集体情感态度逐渐趋同。同时,在主动表达与分享的过程中,使仪式主体加深对仪式活动意义的理解,从而实现自我解码,将仪式内涵内化为自我认知、自我涵化与自我提升,提高主体的文化自觉性。

二、基于信仰视角的高校网络化仪式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的技术革命把整个世界带入数字信息时代,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渗透于互联网等现代社会化的媒介中,网络虚拟仪式逐渐成为人们参与仪式活动的潮流[1]。因此,探析基于信仰视角的高校网络化仪式教育的实践路径对引导学生价值取向、激发道德情感、规范主体言行、培养正确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1.与时俱进,提升网络虚拟仪式的文化性。网络化仪式教育不仅要加强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教育,也要与校情、社情、国情相适应,赋予其时代内涵。高校应当立足自身的文化特色,放眼于伴随社会发展而生的具有创新性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充实网络化仪式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先进文化在网络中发扬光大[6]。

高校要善于通过各个环节设置以及各种手段来开发和强化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化仪式教育的内容,同时,大力宣传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典型人物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人物事迹等,从而营造有益于树立正确信仰的舆论环境,引导社会大众向积极、正面的方面看齐[1],这样的网络虚拟仪式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方向,给人以启发,让学生感受美好、感受崇高、感受成功。

2.积极主动,注重网络虚拟仪式的针对性。网络虚拟仪式的育人功能能否充分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6,7],“90后”大学生对网络十分依赖,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他们讨厌说教,如果没有共同话题就拒绝沟通[7],因此网络虚拟仪式的开展必须吸收他们的话语方式。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年龄规律、个性特征、主流思想等特点,结合教育热点,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精心设计网络虚拟仪式主流板块,使抽象、死板的仪式教育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网络虚拟仪式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使仪式教育形式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参与转变,既坚持正确导向,又体现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的有效结合,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2]。

3.有的放矢,强化网络虚拟仪式的情境性。由于身体不在场,参与者在完成网络虚拟仪式的同时可以干些其他事情,导致信仰和神圣的信息与网络低俗文化并存的现象,因此要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实现时空转换、情境汇聚以及情感激发,使参加网络虚拟仪式的学生多方面接受信息,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他学生的情感,并即时获得情感上的反馈,快速了解彼此共同关注的焦点,从而引导学生对客观情景的主观构建,获得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8],这样的情境设计让参与的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更能够激发学生从群体力量中唤起自我信仰力量,增加群体归属感。

三、结语

仪式是信仰的外在表达,“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高校仪式教育带来了新的途径,网络化仪式教育运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群体参与唤起群体意识和共同情感的存在[3,9],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殷桂清.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及信仰教育问题探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1-13.

[2]谢成宇,侯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2):189-191.

[3]许超.社会化媒体中的再仪式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1-29.

[4]唐蓓芳.“互联网+”时代的高校仪式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33):129-131.

[5]向文平.网络传播中媒介仪式的研究——从受众的视角分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74-75.

[6]赵海琳,翟文艳,陈靓.大学校园仪式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6):57.

[7]杨汉国,王莉.转型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95-99.

[8]盛况.试论大学校园仪式的德育价值[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8):88-90.

[9]马文杉.论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115-117.

猜你喜欢

信仰互联网+互联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