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的乡村振兴和发展

2019-08-13罗军

江苏陶瓷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村

罗军

摘  要  宜兴紫砂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是陶瓷艺术中最为独特的一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中绽放异彩。本文以陶刻作品“盼归”为例,通过对陶刻的赏析,浅谈其蕴含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  紫砂陶刻;盼归;乡村

紫砂是陶瓷艺术中最具个性、最富有特色的一类,这不仅源于紫砂独一无二的材质,也源于其精妙绝伦、日益发展的工艺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无数文人雅士参与到紫砂的创作中,为紫砂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和高雅的文化气息。紫砂品类慢慢发展,变得精彩纷呈,从紫砂壶到紫砂花盆、紫砂雕塑、紫砂茶盘等等,一系列产品成为文人墨客的掌中宝,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备,呈现出深厚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陶刻是紫砂工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装饰技法,陶刻将金石书画融于一体,提升了紫砂作品的品味,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彰显出作品的魅力,使其雅俗共赏,受人喜爱。陶刻的价值在于其将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哲学观与紫砂器完美地结合,体现出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以及紫砂艺术的开放性、包容性。每一件陶刻作品,都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基础,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和内涵。陶刻需要具备深厚的书画功底,陶刻艺人以刀代笔,于紫砂材质上进行写字、作画,将中国的书画艺术之美蕴含其中。书画作为中国的国粹,历经各个朝代的更替,以它独特的美感染着每个中国人。书画创作给人以生命的寄托,给人以高雅的思维方式,它将人们历经岁月积淀、饱经沧桑后的生命抒写,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创见。书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情怀,是灵魂的修炼,是文化高度的攀登。胸有诗书,方能泰然自若,在陶刻创作时一气呵成。发自内心的书画创作为陶刻赋予精神和灵魂。陶刻还需要深厚的刀法基础,陶刻运刀需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轻重分明,可单刀侧入、可双刀正入,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却自然流畅。刀法与书画相辅相成,才能成就有灵魂的陶刻作品。

作品“盼归”(见图1)呈现出一幅寂静的乡村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乡村,乡村被人们遗忘,百年历史,几经沧桑,乡村还保留着原来的痕迹,阡陌纵横的田野、郁郁葱葱的山林、年久失修的栅栏、低矮的建筑物,无一不保留着乡村的风韵。只是,风景依旧,却没有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的灯光,没有了一家人坐在饭桌前饭后看着电视那其乐融融的氛圍,没有邻里天南地北高谈阔论的热闹,那古老的乡村,仿佛随着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在沉寂中渐渐失去光泽,那么孤单而落寞。画面中,整个村庄都十分萧瑟清冷,树叶凋零、毫无生气,地面凹凸不平,那七零八落的老房子仿佛在守候着什么,整个画面空无一人,这种“空寂”让人心生悲痛,让人遥想从前热闹的村庄。此幅陶刻作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刻画细致,流淌着诗意和静谧,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莫名有一种失落之情。

乡村,古朴而遥远,现如今年轻一代逐渐离开,只留下孤苦的老人与乡村为依,如同残留的夕阳余晖。消失的不仅是乡村,还有亲情,还有文化,此作名为“盼归”,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盼归,也是自然淳朴生活的盼归,也是乡村几千年文化的盼归。乡村,承载着亲人的思念,承载着老一辈人对后辈的深厚感情,承载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淳朴生活,承载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情趣,承载着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亲人们在等候,乡村的一草一木都在等候,等待着游子归来,在遥远的家乡始终有一盏灯为他们亮着,无论风雪和地老天荒。时代在不断发展,但真正的发展不应脱离传统,而是要与过去接轨,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盘活乡村资源,推进特色小镇、农旅结合、田园综合体等建设,实现城乡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为新时代下中国的全面发展作支撑。新时代下的“盼归”有了更深层的意义,不单是渴望人们回归乡村,更是渴望乡村的发展与建设。

宜兴紫砂是一部薪火相传的传承史,它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历经时代发展的洪流得以幸存,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与无数从业者开拓创新的精神密不可分。作为新时代的紫砂艺人,不应满足于仿制经典,更应当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融入时代精神,使作品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具备现实意义,如此才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推进紫砂艺术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乡村
从旅游旺季接待入手探讨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乡村道路运输改革
少数民族乡村治理中的传统社会组织研究
从小说《丈夫》中看乡村与城市的冲突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