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承传统文化促语文教学

2019-08-13田菊影

新课程·中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促进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田菊影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高中教师,有义务、有责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语文学科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应不断以创新、与时俱进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教学中,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促进;能力

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的传承益处很多,它让课堂内容和形式不再单一,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自主、合作,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一种能力。那么如何能让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呢?下面我从我课堂实践案例中浅谈一下。

一、传承传统文化促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传统教学模式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角色是一个讲故事的先生,有的老师为了新颖会准备很充分,讲的过程中会播放与之匹配的音乐或者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可是仅仅停留在听的层面还不行。

为了更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我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以《鸿门宴》为例,让学生参与进来,自主学习。课上《鸿门宴》座次的文化礼仪,让同学们能活学活用,角色扮演《鸿门宴》宴会片段。鸿门宴上,司马迁着重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1]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项羽的座次暴露了他的自负、自大,也显示了他的地位。学生要上演好这场戏,必须把这里的座次文化弄清楚,在课上角色扮演完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纠错,老师在过程中引导为主。这段座次礼仪文化在课堂上的渗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礼仪,而且能更好地把握鸿门宴中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物地位、局势危机,对本课的整体内容把握更清晰透彻。

二、传承传统文化可串联语文教学内容相关性

高考考纲涉及了对文化常识内容的考查,而且考查范围广、涉猎的内容多,这就需要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更多关注怎么样能把每节课的知识点与传统文化相联系,把知识系统化、形成思维导图。

例如,我们在学完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单元后,不妨进行系统比较阅读,我们可以通过《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与现代新诗《沁园春长沙》《雨巷》等比较阅读,区别异同,挖掘各自的特点。也可以从诗歌的风格、语言、主题等方面去比较发现诗歌的继承与发展。在讲写景状物的散文时,可以把苏轼的《赤壁赋》写景的画面、陶渊明《归园田居》写景的诗句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郁达夫《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尝试是否可以用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来鉴赏散文,体会诗歌与散文的异同,挖掘诗歌与散文的文化内涵。

三、传承传统文化可强化语文教学知识点,使语文教学内容专题化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挖掘其精髓,例如,在讲《雨巷》一课时,提到意象丁香花,那么还在哪些诗文中出现丁香花呢?同学们带着兴趣搜集丁香花有关的诗句,如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柳永《西施》“我要识愁肠,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高观国《兰陵王》“甚望断青禽,难倩红叶。春愁欲解丁香结。”等。[2]我们进行分析,找出在传统文化中丁香花作为一种忧愁愁苦的代表,有着其固定含义,是根据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对它本身约定俗成了固定的情感倾向。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传承可以把一个知识挖细、挖深,使教学内容专题化。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渗入,学生对一个知识点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四、传承传统文化是培养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横向和纵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科素养。

如,讲到屈原,他并不姓屈而姓芈,屈氏,会想到传统文化中母系与父系氏族,会区分姓与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所以夏商周之前,姓别婚姻之用,氏别贵贱之用,两者为不同的概念。会想屈原的生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3],这里有涉及了古代的纪年法。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还会想到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传统文化不是單一的,它贯穿整个文学作品中、生活中。这些可以让学生多思考。当这些习惯与知识积累到一定的层面就会转化为一种能力。

传承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困难,我反思是不是每个学生都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学习的活动中,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知识,有没有加重学习语文的负担?老师更应该联系实际内容、联系学情,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互利互助。知礼仪,辨美丑,根植沃土化文明!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

[2]中国古典诗词选[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促进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