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约下的常态课堂同样精彩

2019-08-13黄健

新课程·小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课堂

黄健

摘 要: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听、说、写的训练,情感体验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品读文本,体会内涵。通过文质兼美的文本内容的熏陶,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丰富学生的语感,沉淀语文素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日常每节语文常态课的课堂教学。从常态课堂这一视角结合教学实践来分享简约下的常态课堂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常态课堂;语文课堂;文本内容;语文素养

名师薛法根曾说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囂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就是我们向往的语文课堂,一如我依恋儿时的乡村生活,自然而又惬意,宁静而又悠远。”

自课改实验启动以来,有些语文课堂为追寻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表面上收获多了,但学生阅读和表达的体验少了,语文学习能力反而下降了。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听、说、写的训练,情感体验需要实实在在地去品读文本,体会内涵。通过文质兼美的文本内容的熏陶,才能让学生有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语感,沉淀语文素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每节语文常态课的课堂教学。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坚守学生的立场,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踏踏实实地做好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组织好每节常态下的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水平不断提升,达到读、诵、说水乳交融,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智慧不断生长。

一、学生演读,营造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读”“多读”“反复读”,对于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有很强的表演欲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表演读,以读促练,以演促读,用简洁有效的朗读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如教学《春笋》一课时,笔者结合一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设计了动作表演读的活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明白了课文意思。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中“唤醒、冲破、掀翻、冒”等表示动作的词语让孩子反复表演、朗读,学生一个个热情高涨,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顽强的生长意志。特别是齐声读“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时,我仿佛听到了春笋顽强向上的拔节声。通过表演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朗读,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进行分角色表演读也是非常有效的阅读活动。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学生对于狼和小羊的对话,始终读得干巴巴,没有语调,缺乏语感,阅读效果欠火候。教师安排了两位学生上台来进行角色朗读、表演。这样,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读,很好地把握了两种角色的性格特点,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于《狐狸和乌鸦》《青蛙看海》等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品味文字内容,激活学生的语言敏锐感,语文学习也就变得更有灵气。

二、简笔描画,再现意境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使用课堂简笔画往往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语文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前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选用的文质兼美、内涵蕴藉的美文。学习这类文本时,除了应用插图、图片、动画等来创设情境之外,有时应因地制宜,利用简单的简笔画,结合文本内容的学习,由画入境、画境交汇,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效益。

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时,教师出示这样两句:“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在引导学生诵读语句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语句的优美,深刻体悟句子的含义。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进行勾画。先画出了一个泛着波纹的清澈小池塘,再添上几笔绿绿的芦苇,寥寥几笔,一个清秀明丽的小池塘立刻就展现在小朋友的眼前。“哇!太美了,明亮的大眼睛,绿绿的长睫毛,真像啊!我好想去那儿看看……”学生的脑海里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有了活生生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发出了这样会心的感叹。或许,黑板上有意勾画的几笔芦苇比多媒体中风轻曼舞的芦苇更像“长长的睫毛”,黑板上的一汪小池塘更像“明亮的眼睛”。这为学生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学生读得有声有色,犹如身临其境,真切地表达出了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

小学阶段,不光有美文,还有描写美景的古诗。这类古诗,在写景时大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宋代苏轼云:“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可见诗与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姻缘。如果把字、词、句的意思嚼烂了喂给学生,这样的诗歌教学意象全无,学生也必生烦腻之心。

如教学《咏华山》这首古诗时,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引入课题后,教师边低声吟诵古诗内容,边即兴在黑板上作画——用粉笔进行简笔画创作:寥寥几笔勾画出高耸入云的华山,陡峭至极。学生瞪大眼睛,脱口而出:“哇!华山真高啊!”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教师在华山顶上勾出两个小人、一轮红日、一抹蓝天,画出了脚下连绵起伏的群山、山腰间的朵朵浮云……整个过程层层渐进,一气呵成。结合简笔画的图像,诵读文本内容,古诗的教学重难点瞬间攻破,孩子对诗意的理解已水到渠成,因为静态的抽象文字已定格成美丽的画面永远印在了他们的大脑里。

三、直观演示,模拟情境

直观实验演示,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理科教学多提倡动手实验。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这样的经验,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简单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验演示最大的效果,是把静态化为动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可感的动作场面,妙趣横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用一个窄口玻璃瓶装了半瓶水,并准备了一些石子,让学生扮演乌鸦演示“叼石子、放石子”的过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有的还用两个手指充当乌鸦的嘴,每放一颗“石子”,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升高了!”“又升高了!”“真的渐渐升高了!”“乌鸦的办法真好!”“好聪明的乌鸦!”……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时讲解是多余的,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主动悟出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理解了“渐渐”“一个一个”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在课堂演示时,教师有意准备了一个稍大的石子,结果,卡在了瓶口。这也是乌鸦为了喝水,为什么都是叼的小石子。通过实验直观演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往往更有特色,整堂课,师生幸福无比!这种互动性的操作,是多媒体的课件演示不能带来的美妙体验。

四、复述故事,升华情境

“复述”在语文学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复述课文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又从具体到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死”到“活”、从“背诵”到“创新”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低年级语文课中故事所占比例较大,学好这一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述故事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让孩子从说简单的话语,到连贯、完整、有主题地复述故事,发展学生有条理、层次、语词丰富、描述具体的语言叙述能力。复述故事训练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好的途径,但需要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复述不能远离课堂,要重视、加强基本的文字复述训练。

1.耐心倾听,纠正病句

在语文课堂上,当学生进行复述故事,语言表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表达有误的地方,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说,使学生正确地用语言进行表达。

2.舍得时间,纠正词语

复述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师生交流。在复述同样的故事时,可以让学生换一个说法,换一个词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自己示范或让其他学生帮忙。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结合复述文本内容,让学生品词析句,品味语言魅力。在复述时,告诉学生,应说什么,怎样说?

对于《蘑菇该奖给谁》《狼和小羊》这类课文教学,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安排适合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复述。故事复述时,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复述(有图有简单的内容)——看图复述(只有图内容)——创造性复述(依据故事可以想象)。每位孩子在成功复述后,听到大家热烈的掌声时,一定很有成就感。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体验成功感,这要比仅仅通过多媒体看动画、听故事更有意义。

以上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比,看似不先进,却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培养语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进而内化为扎实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守学生立场,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使學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不断前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参考文献:

贾兰.关注常态课,演绎真精彩[J].教育科研论坛,2009.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语文课堂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