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课堂学习活动策略设计

2019-08-13杭英

新课程·中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

杭英

摘 要:以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学”出发,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中,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达到真正的“不需要教”。

关键词:课堂学习活动;因地制宜;突出主体;注重评价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对自己70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想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笔者在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尝试着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变“课堂教学活动”为“课堂学习活动”。

课堂学习活动,是指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课程学习目标采取一定的形式,采用相关的内容所进行的学生实践活动。本文结合学情、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简单总结自课堂学习活动开展以来实际运用的相关策略。

一、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学习资源

课堂45分钟,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并合理使用校园内的学习资源。如:校园内的植物、动物等,生物实验室里的挂图、模型、实验仪器等,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等都是学习资源。

1.善于寻找身边的资源

“我们的农场”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农场里的各种植物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种植、养护。每当做“制作并观察叶片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时,学生都会来此亲手摘取一些植物的叶片;待植物结出种子并成熟时,学生会保存好种子,为初二“观察种子的结构”做准备。“我们的农场”为生物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实验材料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2.恰当运用多媒体资源

生物课堂学习活动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资源,把原本抽象、难以理解或无法观察到的内容,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分裂繁殖。

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学生无法使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可提前让学生寻找细菌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再选出最恰当的作为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观察。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寻找恰当的资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资源的再现,是学生再次深入学习的过程,既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趣味的生活中寻找到知识的源泉;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学会在任何环境里都能自学,都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采集实验材料,寻找学习资源等,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也是生活的一种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二、突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既是重要的学科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自制实验装置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结合生物知识和原理,发挥想象,亲自动手制作实验装置,并當场演示,既满足学习的需要,使生物更贴近生活,又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如:自制“模拟呼吸运动”装置。

(1)学生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和用具:(每组至少准备一份)1个透明宽口塑料瓶、1根吸管、2个小气球、1个大气球、1卷透明胶、1把剪刀和多根橡皮筋等;

初步完成材料处理:塑料瓶底部钻一小孔,孔的大小使吸管正好能通过;吸管做成Y型,三管必须相通且不漏气。

(2)课堂活动

师:展示已完成的“装置”;

生:分组完成组装;

师:引导学生操作;

生:用手指将橡皮膜往上顶和往下拉,分别观察并记录两个小气球的变化;

师:邀请个别同学上台重复该动作;

教师结合现象,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橡皮膜(膈)上升,小气球(肺)内的气体减少;橡皮膜(膈)下降,小气球(肺)内的气体增加。

教师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人体在吸气或呼气时,除膈的位置发生变化外,肋骨也会上升或下降,胸廓的容积也会变大或变小。但这些变化无法在装置中展现,引导学生将两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做吸气和呼气的动作,感受肋骨的上升和下降。同时教师也应向学生说明,人体内的膈也不像装置中的橡皮膜那样是平的,而是略微向上拱起。

原本抽象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努力直观地观察到,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又在无形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自主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展学生自主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肉汤里的细菌从哪里来”为例,在学习了科学探究基本步骤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主科学探究——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教师提供材料:玻璃水槽、金鱼、鱼网、秒表、温度计、烧杯、冰块和热水等;数据:淡水鱼类最适合生活的水温范围20℃~28℃。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科学探究基本步骤,通过组内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依次展开科学探究。

(1)明确探究的问题;

(2)通过讨论,作出假设并制订探究方案;

(3)按照探究方案,分工合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4)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5)分享实验结论。

整个探究实验,教师只提供探究材料,以及鱼类生活最适温度的数据,除此之外,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操作、总结和交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参与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鲜明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要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必须时刻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真正地带入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方案、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等,使学生经历和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相近或相似的过程,既能加强对学生的探索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

三、注重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也最有资格成为评价者。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程度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作为引导者,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制定合理的学生评价标准;学生作为评价者,必须明确:评价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要客观、中肯,以体现对被评价者的尊重。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指学生对自己各方面表现的自我鉴定。鼓励学生自评,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调整。教师应提供一些方式,让学生记录评价。如:准备“学生自评表”,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设计“学生自评表”时,可在最后添上一栏——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后,思考接下来准备做什么、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明确前进的方向,从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指学生兼顾双重身份,作为评价者,根据评价标准给他人作出相应的评价,作为被评价者,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以及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在学习活动中各方面的表现,如:努力的程度、端正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教师可创设条件,设立奖項,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有获奖的机会。如:创新之星,思维活跃,点子最多,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的学生;进取之星,相较于以前的学习活动,这次表现突出的学生;裁判之星,客观、公正地给他人评价的学生;合作之星,全体组员合作愉快,任务完成最好的小组等。通过评价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法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叶圣陶先生鼓励教师寻找多种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笔者认为,课堂学习活动中充分运用学生评价,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同学,使同学间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反省能力,发自内心地关注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使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健康、快乐成长。

达到“不需要教”的前提是学生已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在没有老师教授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提升自我的效果,让学习和发展能走得更远。“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初中生物课堂学习活动,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学习活动中,将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讨论和交流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注: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下初中生物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
乡村学校少年宫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浅析旧建筑改造中的“绿色”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谈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三亚市高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