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2019-07-26郑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郑丽

[摘要]当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是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但研究中关于课程框架搭建的理性讨论居多,具体操作的实践经验却不够丰富。本文指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关联度、学生主动权、评价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依据核心素养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实施、落实课程评价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不足與对策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随着教育研究与实践者们的目光逐渐聚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成为校本课程研究的总体方向。一方面,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课程越来越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其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人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小学校园中度过的,童年是人的生命中的一段黄金时期,它影响着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学校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冷静梳理不难发现,研究中关于课程框架搭建的理性讨论居多,具体操作的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是如此。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校本化不足

国家课程需要校本化实施,核心素养也需要有校本化的解读: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之下,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本校的办学理念?怎样结合学校已有的办学条件和发展历史确立本校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满足本校师生的发展需求?本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该用什么样的词汇去提炼、概括和表达?厘清这些问题,才能形成共同的愿景,才能确定明确的、学校独属的育人目标,课程的顶层设计才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也才能统摄于校本化的核心素养之下,形成一体化的课程研究机制。

(二)课程间的关联度不够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来自各个行政部门的要求,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健康卫生、节水节能等都希望进入学校课程;来自学生多样的课程要求和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间的矛盾使得学校往往难以取舍,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校本化课程体系中,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度不够紧密,课程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学生的主动权受限

尽管校本课程的学习给学生主动选择课程的权利,在课程学习中也给学生创造了研究讨论、动手实验、亲身探究等学习主动权,但不可否认,我们给学生的主动权还不够,他们依然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应该培养自己这样的意识:教师在深化理解知识的活动上有某种程度的决定权,但使用这些知识的课题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师只在学生的课题选择及问题的深度上做出指点,要努力从“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支撑学生学习的教练”。这种使学生扎根于自身意愿与愿景的内发性动机带给个人成长的强大动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要远远比记住某个知识点重要很多。

(四)评价的内容与形式滞后

与学科知识相比,核心素养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进行评价比较困难。此外,学校一般会比较重视对学生学、教师教的评价,往往忽略对课程与课程实施的评价。学校应该从核心素养、顶层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维度全面评估学校的课程建设,促使课程在动态调整中趋于完善,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获得基本保证。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对策

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最好能建立以“核心素养”为灵魂的一体化的研究机制,使课程、实施与评价尽可能一致地指向同一素养框架,建立起这三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推动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一)依据核心素养优化顶层设计

相关的研究表明,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既能够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必要的知识基础,又能够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因此,核心素养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灵魂,确定了居于上位的核心素养,才能使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更加优化,为课程的实施、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依据核心素养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丰富多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应该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顺应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开发既能满足学生需要又能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化课程,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课程选择权,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既要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内课程内容,还可以尝试从课程实施人员和课程实施环境两个维度丰富校本课程体系。

例如,可以发挥个体的专长,尝试让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走进课堂,成为课程的实施者,以促进课程体系的丰富多彩。当然对他们要有甄选,并且在走进课堂前进行相关的培训,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还要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意识,提供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上社会的机会,丰富课程实施的形式,拓展课程实施的空间。

2.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有机关联的

课程之间联系密切、相辅相成是课程体系完善的指标之一。建立完整有机的课程体系,需要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有整合的理念,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干,开发符合发展核心素养的选修课程,打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通道,使核心素养各项指标分解到具体课程中,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发展需求。这样的课程既可以避免部分知识的重复教与学,又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运用多种学科思维、学科视角来审视某个相同的知识点,促进素养的提升。

3.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动态发展的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动态生成、发展的。动态生成首先来自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身兼课程开发者、实施者、评价者、研究者等数职的教师,在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修改、调整和转化作用”。学校要给教师足够的自由空间,充分激发、保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个性和专长作用,有效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

动态生成还来自学生。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第一感受体,在课程开发中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学校可以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看法,听取并采纳学生的意见,完善已有的课程体系。此外,学生作为课程的学习者、实践者,他们会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新的尝试和发现,这些都是课程的创生,是课程不断完善和丰富的渠道。

(三)依据核心素养推动课程实施

扎实推进课程实施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树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的教育思想,认识到“学习的实践是‘建构世界(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探索自我(伦理性存在性实践)和‘结交伙伴(社会性政治性实践)相互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了将核心素养有效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引领,促进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鼓励他们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将核心素养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这样的课程实施,无论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依据核心素养落实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程评价是推进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立足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就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

要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建立未来化的评价觀念,给学生客观而充满希望的评价,让他们从中能展望自己个性化的未来;要建构“目标—评价”相一致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核心素养与育人目标有效落实;要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关注评价对象的多维化,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质态、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而且要将教师、课程目标、实施、管理和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程、全方位的评价;要坚持评价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对话性、离散性和持续发展性原则,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使评价方式多样化。

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研究,将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弥补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成长、重眼下轻未来等缺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上,用实际的教育行动培养出具有祖国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的人才。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