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华人现状与华文媒体生态的考察研究

2019-06-21赵文刚

新闻传播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新闻意识形态华人

[摘要]华人现在已成为美国亚裔移民中最大的一个族裔。随着历史的演进,美国华人正在摆脱歧视的阴霾,成为带有中华民族特性和中华文化基因的美国人,他们日益和美国社会融为一体。这一趋势也正是以维系华人与祖(籍)国情感纽带与信息需求为主旨的华文媒体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华文媒体在采编方针与报道方向上呈现出客观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转向,值得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者及工作者重视。

[关键词]华文媒体;华人;新闻;意识形态

第一部分:在美华人现状概览

狭义而言,美国华人又称华裔美国人或美籍华人,英语为:American of Chinese,是依据国籍确定的称谓;广义而言,凡具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公民和旅居美国的中国人,都应纳入美国华人的范畴。1860年开始,“华裔”成为第一个亚裔分类,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人口普查回答类别表格上,其他州则从1870年开始增加。当前华人在美国已经成为亚裔族群中人数最多的族裔。

根据人口普查局列出的《2010年按州列出的最大细分亚裔人群百分比分布》,华人在美国各州的分布情况为:加利福尼亚(36.2%)、纽约(15.4%)、夏威夷(5%)、德克萨斯(4.6%)、新泽西(3.7%)、其他州(35.2%)。[1]

一、从“三刀”到“三师”华裔超508万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了,经历了几次移民潮。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后,大批华人开始移入美国“淘金”。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大批中国工人到加利福尼亚修建太平洋铁路。1943年12月,小罗斯福签字废除了历时61年的《排华法案》生效后,饱受战乱之痛的华人难民经香港、台湾移居美国。196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移民法》,彻底废除之前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条款,赴美华人移民数量大幅度增长。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及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通过留学、技术移民等方式进入美国的高素质华人开始迅速增加。传统移民所从事的行业也从“三刀” (菜刀、剪刀、泥水刀)向新型移民的“三师”(工程师、医师、律师)等高素质职业转变。

1990年代开始,中国居民赴美留学、探亲人数增多,这些人被称为华裔中的新移民,以区别1980年代及以前从广东、福建、香港、台湾赴美的老移民。2018年公布的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华裔美国人超过508万,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新移民占据了全部在美华人的七成以上。在收入方面,华裔家庭收入中位数约7.28万美元,他们赋予婚姻、生育、艰苦工作和事业成功以更多的价值感。[2]

有意思的是,居住在美国东西部两个州的华人超过一半,19.2%的华人居住在纽约州,38.4%的华人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华人聚居的城市包括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西雅图和波特兰等。这种分布形式或许与华人生活习惯、社交圈层有关,也与扎堆生活的喜好有关,华人自成社会圈层,在唐人街即便不会英语也能正常生活。1853年,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中首次出现“唐人街”(Chinatown)字样,“唐人街”是美国主流文化下的次生态的社会形态,也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一个缩影。

二、从纽约到洛杉矶汉字是华人的共同归属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16年共有340万美国居民在家使用汉语交流,汉语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美国使用人口排名第二的非英语语言。

纽约现有三大华埠(又称中国城、唐人街)——曼哈顿唐人街、皇后区法拉盛、布碌仑八大道,据说第四大华埠正在非裔聚居的布朗士形成,足見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增长态势。

多元化是近年来美国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突出变化之一。在被称为纽约第二华埠的法拉盛,这种情形最明显。当地华人介绍,法拉盛的华人在近20年来迅速扩容,之前的“老地主”韩国人逐渐退出地盘。如今法拉盛的中心地带(MAIN STREET,地铁站附近),几乎都是中文广告牌的天下,听说过去都是韩文当道。这里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及东南亚各地,虽然有小范围的方言交流,但通用语言则以普通话为主。

而在纽约第一华埠——曼哈顿中国城(CHINA-TOWN),则是传统侨社的大本营,是老移民的地盘,以广东、福建籍为主。尽管方言使用上有粤语、闽南语等,但文字上依然是统一的中国汉字(繁体与简体掺杂)。

洛杉矶有“小台北”之称的蒙特利公园市,也是新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聚居在这里的新移民多为中产阶层,当地华人经济在地方主体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繁体字的汉字匾额招牌随处可见,简体字也很常见。

三、从信息到情感中文传播满足华人需求

实际上,对美国主流社会而言,不论来自何方的华人,“CHINESE”是他们的统称并没有来源地的明确区分。尽管乡土观念程度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祖籍地不同,但两岸四地华人同宗同源,语言相通,成为华文媒体存在的基础。

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E.帕克分析,在美国,移民希望尽可能地保存故国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中首先就是语言和宗教。“移民的语言与他的记忆一样,是他的个性的一部分,这些不是他在奔向目的地的旅途中可能丢失的行李”。[3]正是由于语言的认同与归属,才使得以中文传播为载体的华文媒体获得天然的发展优势,满足了在美华人的信息、生活、情感、语言、沟通等多种需求。

美国华文媒体是以华人社会的形成及其规模的扩大为基础的。

第二部分:美国华文媒体生态考察

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会有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中文报纸、刊物,以纽约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和以洛杉矶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目前存在《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台湾时报》《中国日报》等众多华文报纸。在美华人作为身处异乡的利益命运共同体,在传媒诉求上尽可能突出了最大公约数。

从媒体功能来看,一方面,华文媒体用母语向华侨华人提供所在国的各方面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报道,让海外华人了解一个内涵更加丰富、形象趋于可观的中国,帮助他们维系与中国的感情联系。同时,有不少外国人通过本国华人认识中国。因此,华文媒体在维护华人福祉,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还负担着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使命。

从媒体内部运作来看,海外华文传媒的新闻采编及其他从业人员大都来自中国,或是华侨后裔,同时又成长于当地社会,在沟通中外方面有一定优势:他们了解世界,具备所在国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对世界的描述更接近客观真实;同时他们了解中国,对中国现实情况有大致把握,又了解所在国受众的心理特征及需求,因而他们对中国的推介和描述也更加符合实际,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美国华人社会公认的三大华文媒体为《世界日报》《侨报》和《星岛日报》,以下将对三家报纸分析对比。

一、华文媒体的三足鼎立

《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三大日报目前已经在美国各州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不过,各报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世界日报》靠资讯吸引读者,其分类广告、实用信息是当地华人读者选择该报的重要因素。很多华人找工作、租房、征婚、移民、签证、找律师等等都可以从报纸上找到有用的信息。

《星岛日报》方面,新闻业务方面,并非有很多过人之处,但其开设的“兰桂坊”色情板块别有特色,也据此吸引了不少读者与人气。该报很多广告版面也是色情业务居多。据说此前曾经停过,但后来读者意见颇大,又继续开设。

《侨报》而言,无论是新闻从业者、学者还是读者,都将其看作是大陆报道的权威,比如在历年的全国“两会”、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时,《侨报》销量会猛增,当地读者需要在大陆报道权威的信息源上寻求中国的立场、中国官方的声音,从而对事件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与解读。

二、三个转向值得关注

(一)增加大陆新闻的转向

大多数在美的华文媒体在中国议题的报道上客观的倾向非常明显,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的趋势也很明显,这也是各华文媒体重大调整后的编辑方针转向。

以《世界日报》为例,为了抢占华人新移民市场,该报近年来加大对中国大陆时政、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新闻的报道篇幅,且报道以及编辑方针上逐渐转向,改变以往敌视大陆的态度,开始以较为客观的角度报道中国。

(二)本土化生存的转向

尽管部分消息源来源于不同的媒体机构,但华文媒体纷纷在本土化发展上做出重大突破。在报道内容上倾向于增加当地新闻的比重,关注主流社会动态,而在涉及当地华人的重大新闻中,更是不遗余力充分追踪报道,积极为华人社区发声。

发生于2017年6月的章莹颖案,上述三家华文媒体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失踪,此后这一案件一波三折,历经长达768天的调查、审判,在2019年7月18日,凶嫌克里斯滕森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该案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在美华人以及中国人的心,而华文媒体在此过程中都第一时间跟进案件进程,给予充分报道。

在本土化方面的另一表现,是在叙事方式、话语框架上,照顾到受众心理、文化差异和所在地法律环境。

(三)倾向原创的转向

在新媒体时代,依靠独家新闻和公众资讯已经难以在报业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各报均有迹象转向原创,包括新闻、评论、副刊等等,原创作品能够让读者在海量的雷同信息中见到一丝光亮,最真实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这一点,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利用一定技巧进行新闻综编,也同样属于原创,利用大量已有信息作为依据,向华人受众传达信息背后的信息,或许这是各华文媒体业务增长的新趋势。

三、美国华文媒体的舆论立场变化

上述美国华人现状决定了华文媒体的读者基本盘。比如《世界日报》的读者最早是台湾移民,自从2002年改为横排以来,大陆移民读者逐渐增多,《世界日报》也明显加大了对中国大陆的新闻报道。《侨报》的读者以大陆移民为主,《星岛日报》的读者以香港移民为主。

为争取大陆移民读者,2002年,为顺应读者需求,《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先后改直排版面为横排版,而《侨报》将繁體字改为简体字出版,均为贴近日益壮大的新移民读者群。同时,改版后几家报纸都加强了对中国大陆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例如2019年两会期间,《世界日报》《侨报》《星岛日报》都用了非常大的规模制作中国新闻专版解读中国政策走向等。

此外,在言论领域,华媒对中国的政治时事倾向于提建设性意见,而不是一味批评指责,相较西方主流媒体明显公允多了。华人移民很懂得借用传媒表达自己的意见,保护自己的利益。

四、华文媒体的发展瓶颈

(一)财力瓶颈

尽管美国华文媒体发展迅速,但市场经营等困境依然明显。一方面,作为当地小众媒体市场本就狭小,广告收益多来自华人企业,而非主流社会的商家。为了竞争生存,各报也存在分割市场的现状。

在订阅市场,来自台湾地区的移民倾向阅读《世界日报》,来自香港的移民喜好《星岛日报》,而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则青睐《侨报》。这种泾渭分明的分割,也不利于华文媒体的整体发展。

(二)人才瓶颈

大多数华文媒体的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采编训练,有的虽有新闻专业背景也深谙中文,英语水平则差强人意,在美国的社区进行采访,存在一定难度。优秀人才又青睐英文主流媒体。

究其原因,是因为华文媒体收入偏低,甚至低于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水准,因此优秀人才短缺乃至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为了谋生,很多华文媒体的员工都有其他副业,采编的专业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也影响了内容品质。

第三部分: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全球范围内出现“中国热”现象,也给美国华文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和精彩故事,在当前国际传播秩序“西强我弱”的格局下,华文媒体尽管面临读者人群有限、市场空间狭小的困境,但因其在所在国可以取得与当地主流媒体同等地位,可以通过自身变革、挖掘传统优势参与媒体转型,在深刻把握华人现状的基础上,提升针对性、服务性,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文作者通过长期对华文媒体的实地考察及对相关媒体负责人的了解,深感美国华文媒体任重道远,故此成文,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中关注作为一种针对性极强的传播机制存在的华文媒体的发展现实,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国际传播领域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The Asian Population:2010https://www.census.gov/li-brary/publications/201 2/dec/c 2010br-11 .html.

[2]中国侨网转引自美国《世界日报》http://www.chi-naqw.com/hqhr/201 8/05-02/1 88036.shtml.

[3][美]罗伯特.E.帕克,著,陈静静,展江,译.移民报刊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赵文刚,研究生学历,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编委、主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华文媒体。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工作。

猜你喜欢

新闻意识形态华人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