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2016-10-31陈刚王继周

新闻前哨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闻选择互联网+

陈刚+ 王继周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新闻采访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反观当下新闻采访教学存在着教学实验设备落后、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脱嵌、教材散弱更新慢等问题。本文认为,提升新闻采访教学的可行路径在于,高校应该争取横向合作,及时增添高科技实验设备、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以及建立融媒体实训平台。

[关键词]互联网+ 新闻 教学 路径 选择

[基金项目]本文为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万人计划)”自设项目《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进而言之,就是要把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连接起来,新闻传播业自然也不例外。对新闻传播业而言,某种程度上,“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将媒介融合推向深入。

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对人才的新要求,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地产生了对两类新型人才的需要: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正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所言:“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2]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人才需求与新闻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将对作为新闻学教学一项重中之重的新闻采访教学提出严峻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

新闻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的矛盾早已存在,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在痛陈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时曾经指出,“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3]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实验设备落后

工业社会以来,新闻采访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问与答,尤其需要专业机器设备的辅助,比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然而,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新闻院校不惜重金购置的专业机器设备用不了几年就显得过时了,再加之资金缺乏,因此,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乃至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比如,目前无人机、谷歌眼镜等最新科技已经应用于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但很少出现在新闻院校的教学实验室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技术技能势必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二)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脱嵌

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的脱嵌可以说是新闻人才培养的“老大难”,这一问题在新闻采访教学中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当下新闻采访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一位老新闻人曾告诉笔者,他读大学的时候(20世纪60年代),新闻采访课堂大部分时间设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随即采访马路上的行人。囿于种种条件,现在的新闻采访课堂主要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缺少有效的实践;第二,理论陈旧,难以指导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实践,同时,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教材散弱更新慢

目前,新闻采访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编著,这些教材大部分源于20世纪80、90年代,新世纪以来,新闻传播业发展迅猛,这些教材虽然多次修订和再版,但其体例、知识架构等变动并无大的变化。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采访学》诞生于1984年,1989年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但基本框架变化不大。虽然,一些院校开始自己编著新闻采访教材。比如,暨南大学编著的《新闻采访学》,安徽大学编著的《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等。这样以来,新闻采访教材的使用形成了各自为阵的局面。

(四)专业内部壁垒重重

历史地看,新闻采访学最早是一门关于报纸媒体的采访学问,后来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崛起,依次出现了广播采访、电视采访、网络采访,虽然他们都属于新闻采访活动,但是不同类型的采访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定性和操作规范。然而,反思当下的新闻采访教学不难发现,新闻采访课程大多以讲授采访的一般性问题或纸媒采访为侧重,有意或无意轻视乃至忽视了其他种类的采访。

二、互联网+时代提升新闻采访教学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升新闻采访教学以下路径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争取横向合作,及时增添高科技实验设备

正如前文所述,无人机、谷歌眼镜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应用于新闻传播活动,可以预见的是,新闻采访活动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将越来越强。因此,新闻采访教学应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以培养前沿性人才。此外,现代传播技术更新较快,这尤其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现实困境在于,高校发展迅速,但办学经费紧张,政府短期内拿不出更多钱购置设备。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争取横向合作资金的支持,以此来增加实验设备。

(二)组建“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新闻采访教学的灵魂人物,美国讲授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而这方面,我国教师比较欠缺,所幸的是目前高校都重视讲授新闻采访课程教师的再培训,比如到业务单位挂职锻炼等。但是,处身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新时代,不容忽视的是,新闻采访活动与高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已应用于新闻实践活动之中,现代传播技术已经成为新闻采访活动的一项重要支撑。正如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Shyam Sundar所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事高校新闻采访教学的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高科技的采访技术。因此,提升新闻采访教学质量,还需组建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一定最新传播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三)建立融媒体实训平台

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融合新闻”作为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在规则、流程、渠道、方式上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介质割裂,借助新媒体进行多介质运作,实现单介质新闻生产向多介质新闻生产的转变,即一条新闻跨介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移动终端)进行传播。[4]美国传播学者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总结了“融合”6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就包括“新闻叙事形式融合”和“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因此,学生除了到媒体单位实习以外,学校还应该建立融媒体实训平台。比如,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汕头大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首个融合媒体实验室。再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专业则创办了学院校报、数字杂志、网络电视台、专业门户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校全媒体实训平台,并模拟媒介真实工作情景,对学生开展“定员定岗”的全媒体实训。[5]这是培养尖端新闻人才和前沿新闻人才的重要路径。

注释:

[1]单波、陆阳:《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创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7卷第4期

[2]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采编写》2005年第5期

[3]董锦瑞:《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的观察与思考》,《青年记者者》2005年第5期

[4]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第3期

[5]郝红霞:《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路径——以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专业教改为例》,《青年记者》2013年第30期 <\\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陈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王继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新闻选择互联网+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