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2019-06-11赵倩楠

北方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独特性

赵倩楠

【摘要】《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拉赫玛尼诺夫最成熟的作品之一,这首协奏曲超出常规的以钢琴开始,钢琴犹如钟声般沉重而肃穆,从起初的阴郁色彩至副部主题明朗的抒情调,都带着一股浓浓的俄罗斯风味。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抒情的音符饱满、强壮、充满力量。民族性与悲剧性是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最重要的体现,经过风霜洗礼的拉赫玛尼诺夫将他的激情全部投入创作中,本文会以此为中心结合作品分析,论证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俄罗斯风格;独特性;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 -1943)19世纪民族乐派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创作受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影响颇深,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精致典雅、美轮美奂,旋律悠长,节奏灵活,和声浓郁,织体丰满,配器色彩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抒情音乐风格。作为20世纪初俄罗斯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的拉赫玛尼诺夫,对钢琴作品创作方面尤为注重,其中钢琴协奏曲最为优秀。

一、创作背景

拉赫玛尼诺夫共创做了五部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他一段低迷之后的1901年,这部作品的成功使拉赫玛尼诺夫重拾自信、积极创作,这也标志了他人生第一个创作时期的结束,步入了自己最辉煌创作中期。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经历重创后的第一部作品。经历干涸期的拉赫玛尼诺夫将悲伤抛弃,重新振作,创作出此不朽之经典,让人们感受到了“泡在果酱和蜜糖之中的哀伤晚宴”。这部作品不仅预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的高度成熟,更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人生的转折。

二、拉赫玛尼洛夫创作的三个阶段

拉赫玛尼诺夫的的创作——或者说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

早期的拉赫玛尼诺夫只是初步的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与个性。1891完成的《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使拉赫玛尼诺夫获得了钢琴金奖的毕业成绩,而随后,在1892年创作的《阿列科》更是使得年纪轻轻的拉赫玛尼诺夫在国内外获得更高的声誉,赢得了只颁发过两次的“自由艺术家”奖章。同年,拉赫玛尼诺夫发表了钢琴曲集《幻想曲集》,此鋼琴曲集是由五首相对独立的钢琴小品组成。《升c小调前奏曲》是《幻想曲集》中的第二首作品,便是人们所熟知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标志,使他名声大噪。

(二)中期(1900-1917)

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他一生中最具的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这标志着他创作的完全成熟。这个时候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成功的演出,让拉赫玛尼诺夫重新回到了创作的战场。1913年,拉赫玛尼诺夫最钟爱的乐曲《钟声》轻轻敲响,他感染了整个莫斯科,舞台上铺满了盛开的丁香花,这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生涯中最大的胜利。

(三)后期(1917-1943)

十月革命爆发,拉赫玛尼诺夫被批准带全家出国访问,从此拉赫玛尼诺夫便再也没有回到祖国,在异地他乡度过了他的余生。离开俄罗斯的拉赫玛尼诺夫失去了创作的欲望,直到许多年后,拉赫玛尼诺夫才又重新提笔,而这些弥留之际的音乐更多的是传递出一个背井离乡的艺术家的孤独、悲伤的情感。

三、《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浅析

在结构方面,拉赫玛尼诺夫遵循的是一条传统之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则是采用了回旋奏鸣曲式。奏鸣交响套曲的第一乐章往往是全曲最为重要的一个乐章,它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含盖了全曲所要用到的材料。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中板(Moderato)、c小调、奏鸣曲式,呈示部开始由6小节的引自进入,钢琴由弱到强奏出八个和弦就似沉闷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就如梅特涅尔所说:“每当第一下警钟声响,你就会感到整个俄罗斯跃然奋起。”快板且势大力沉的和弦转为流动性极强的琶音,为气息宽广的主题出现做了最好的铺垫。

主部主题为带补充的一段曲式,首先主题基本以级进为主,很少出现跳近,且只有第4与第5小节之间出现了4度跳近,但这里的跳近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分割;其次,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主部主题中所用到的材料极为简单,均以二度为框架。最后,主部主题结束在主调c小调的主和弦上,并同连接部形成了倾入关系。

副部主题为带扩充的一段曲式。一段曲式的主体为三句,以钢琴的呈示为主,乐队只作为铺垫,从这三次主体的陈述方式来看,皆有不同,不同表现在单一呈示、扩展呈示与八度加花呈示。单一呈示是副部主题呈示的第一遍,以简单的钢琴织体为呈示方式。

在副部主题三次呈示之后,还加入了很长一段引申部分,这段音乐可以视为是副部主题向结束部过渡的连接,所用到的材料来自于副部主题,呈示部的结束部虽引入了新材料,但音乐似乎并没有向前发展的意思,而是不断地重复,巩固主调调性与和声。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E大调,柔和的慢板(Adagio sostenuto),复三部曲式。较之第一乐章激情这一乐章更显柔和,安静的开始于管弦乐中,没有激烈的宣告却掩饰不了内心的澎湃。这乐章的主题并不是新创作的,而是来自于拉赫玛尼诺夫曾经写作的一个钢琴六手连弹。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为诙谐的快板,c小调。主调的回归预示了热烈的气氛也会随之而来。弦乐不着痕迹的进入,断奏的使用让乐句听起来更有斗争性,此乐章主部主题有断奏及浮动两种性格的旋律交替出现。90小节主题旋律第三次出现,较之前两次愈发雄伟、辉煌,在97小节处逐渐柔和下来为接下来的副部主题做出铺垫。副部主题出现在106小节,采用中板(Modoroto)演奏,回归于拉赫玛尼诺夫式的幽长旋律,气息宽旷却感情热烈。150小节乐曲进入这个乐章的第二个连接段,音乐持续着安静平和的旋律,162小节处谐谑性的声音出现,速度转位快板。从第394小节初始,其他乐器伴奏轻灵而雅致的旋律,钢琴的琶音延绵不绝,仿佛处身于一望无际的秋日原野之上,清风拂面。430小节起,钢琴进入气势宏大的华彩段落,炫技创作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这真不愧是俄罗斯优秀作曲家的伟大作品。整个乐队静下来了,钢琴也终止了,这是一小节休止,但这不是用来休息的时间而是给以警觉,接下来乐队了钢琴好像都鼓足了力气,竭力在C大调上奏出副部主题且越来越紧凑短促,声音浑厚的音乐交响带来了惊涛拍岸般的乐曲高潮。至此,乐章在跳跃、浑厚、激昂澎湃的合奏中画上了休止符。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开始的十二个和弦结束后,由一连串的琶音带出一段绵长幽哀的充满俄国风情的动人旋律,而间杂其中的则是由始而来的沉重脚步声。从引子结束时弦乐进入,曲调就像秋天的草原般宽广辽阔却又孤独苍茫,而第三乐章却又充满了燃烧这熊熊的烈火,斗志昂扬。这充分展现出俄罗斯音乐家所特有的气质,旋律优美动人,气息宽广幽长,表现出最典型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却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俄国人民的茫然,一方面,为了跟上西方国家的发展脚步,国内工业化进程进行的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人民依旧深深地陷在封建社会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四、小结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拉赫玛尼诺夫,他的创作代表着当时俄国社会中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19世纪晚期的浪漫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作曲风格,这种音乐风格由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 - 1847)、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和李斯特发展成熟,又由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和拉赫玛尼诺夫的导师,柴可夫斯基继承下来,就像柴可夫斯基一样,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其俄罗斯风格,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和华丽的技巧表达出内心宏伟的构思,刚毅的意志和气息,宽广悠扬的情绪,并将自身对于生活,对于国家,对于战争的理解灌注其中。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带着浓厚的俄罗斯风味,又稍稍染着一些东方色彩,鲜明地显示出拉赫玛尼诺夫所特有的真挚而深刻的民族性,但这并不是像托尔斯泰所说的脱离艺术性的民歌,所有人应探求的就是这首伟大作品中独具一格的艺术性——富含民族性与悲剧性的优秀特质。

參考文献

[1]乔治·格罗夫.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M].英国:麦克米兰图书公司,1956.

[2][法]雅克·埃马纽埃尔·富斯纳凯.拉赫玛尼诺夫画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赵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死亡”主题[J].音乐艺术,1987.

[4]于润洋.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毕丽君.关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民族性与悲剧性的研究[J].艺术探索,2007.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独特性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秘书工作独特性研究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谈普契尼歌剧的音乐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