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

2019-06-03钱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有效引导引导小学数学

钱娟

摘  要:“引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备的行为,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决定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完成方式,学生只是机械地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形式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过于频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被无形剥夺了。新课程改革后,师生的课堂关系转变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新时期的课堂上,我们追求教师的“引导”充分而不过分,尤其在小学课堂上,只有把控好“有效引导”的策略,才能既让课堂充满学生轻松智慧的声音,又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文章以《间隔排列》的教学片段为例,简要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引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策略

《间隔排列》是小学阶段探索规律专题课的第一课,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后续探究规律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一、创设情境,引导新知

引入环节是每节课的“开场舞”,该环节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期待程度和对学好本节课内容的兴趣欲望。由情境创设来引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引入方法。为了加强引入的效果,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应关注对新知的引导,帮助学生从情境中自然过渡到数学学习中。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上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数学中有趣的规律,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神秘的数学王国吧。

PPT展示图片:一条手工串珠,颜色一白一粉间隔排列。

師:这是小敏同学星期天在家做的手工串珠,大家觉得漂亮吗?但是小敏还没做完,还要继续往下做,大家觉得她接下来应该串什么颜色的珠子呢?

生(齐声回答):白色.

师(追问):再接下去呢?

……

师:你们真聪敏,能告诉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1:因为她是一个白色加一个粉色来串的,所以接下去也是一个白色加一个粉色。

生2:她是白色串好了串粉色,粉色串好了串白色,依次间隔的。

师:真棒,这位同学说了一个词,叫作“依次间隔”,大家注意到了吗?

众生点头。

引入新知: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依次排列的现象,在数学中叫作“间隔排列”(板书课题),也可以叫作“一一间隔排列”。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到过间隔排列的物体呢?大家一起来谈谈吧。

生1:课桌和椅子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2:上课和下课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3:斑马的黑色和白色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

师:原来大家在生活中都有发现的眼光,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由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但是小学生因年龄问题尚处于爱玩的阶段,无法自觉“走出”情境,“走进”学习,这时教师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上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间隔排列的物体,在学生说出了“依次间隔”后及时引出了课题,让学生自然转换状态,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学习新知,引导方法

学习新知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在有着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中,学生掌握学习的主权,学生学多少,不应该完全由教师决定,但教师可以以让学生多学一点为原则进行引导,而对学习方法的引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问题:1. 图上有哪些物体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呢?(学生举手回答)

上述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后两个问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第三个问题的展示片段如下:

生1:一个夹子对应一张手帕,依次重复,最后还多一个夹子。

生2: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是一组,最后一只兔子没有蘑菇了,就多出来了一只兔子。

生3:我先数了木桩的数量,数到最后还是木桩,所以木桩的数量就比篱笆多一个。

生4:一朵黄花后就是一朵红花,一直都是这样,所以黄花的数量和红花相等。

师:看来同学们都充满着智慧,竟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那问题4大家解决了吗?我们怎么描述发现的这个规律呢?

学生迟疑……

师:我们可以将第一个物体叫作开头物体,将最后一个物体叫作末尾物体,观察表格中的前三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生:开头和末尾一样。

师:那两个物体的数量呢?

生:不一样,开头物体的数量多一个。

师:再看第四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生:开头和末尾不一样,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多。

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首尾物体相同,则开头物体的数量比另一个物体多一个;如果首尾物体不同,则两种物体的数量一样多。

在学习新知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应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们给予的反馈适时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的方向。

三、拓展延伸,引导能力

小学数学以培养习惯和能力为教育目标,能力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是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取决于问题的选取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小学生的思维处在较为活跃的阶段,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利于知识的拓展延伸。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问题1(学以致用):下列字母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两种字母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组一:A  B  A  B  A  B  A  B  A  B  A  B

组二:+  -  +  -  +  -  +  -  +  -  +  -  +

问题2(火眼金睛):有两个图形按如下的顺序排列:

★▲★▲▲★▲★

你能知道下一个图形是什么吗?

问题3(勇攀高峰):下图是由绳子串起来的两种纽扣,你能看出这两种纽扣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找到它们的数量关系吗?

以上三个问题均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1是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运用,学生均能够正确回答;问题2是易错点的设置;问题3是拓展延伸,有一定的难度。问题2和问题3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对于问题2)你能说出下一个图形是什么吗?

生1:是▲。

生2:不对,上面的图形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1羞愧地低下了头。

师:生2观察得很仔细,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办法把它們变成间隔排列呢?

生1(抢答):老师,我有办法。将第三个▲移到最后一个★的后面就可以了。这样,接下去一个图形就应该是★。

师:你能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后积极展开思考,并及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真了不起。

师:那同学们是否还有别的方法也可以将这一组图形变成间隔排列呢?

生3:我觉得也可以将第三个▲放到第一个★的前面,这样接下去一个图形就是▲。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第一个★放到连续的两个▲之间,这样接下去就是▲。

……

师(对于问题3):这个图形中的两种纽扣围成了一个圆,你看出它们的排列顺序了吗?

生:一一间隔排列。

师:很好,那大家怎么判断这两个物体的数量关系呢?

生1:可以找一个笑脸涂上颜色,以这个图形为第一个,依次观察。

生2:我觉得可以直接将绳子剪断拉直。

师:大家觉得这两个同学谁的方法比较好呢?

众生一致认为生2的方法比较好。

师:老师也觉得生2的办法好,这其实是数学中的一种“转化”方法,将两个物体围成一圈的情况转化成排成一排的情况,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师(追问):那大家有没有发现,将绳子剪断以后两个物体的排列情况属于我们前面所讲的间隔排列中的哪一种呢?

生:首尾不同的情况。

师:对了,将两种不同的物体间隔排列围成一个圈,它们的排列情况和排成直线时首尾不同的情况一样。

师:回到我们的引入问题,如果你是小敏,串这样一条粉白相间的项链,在买珠子的时候你会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两种颜色的珠子买一样多。

上述问题中,问题2需要仔细观察,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题多解的问题,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3旨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思维水平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小学生是处在蓬勃发展阶段的个体,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此阶段学生的自主性不强,教师完全放手会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引导的原则——充分而不过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主导的最大效用,同时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凸显“有效引导”的实质。

猜你喜欢

有效引导引导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